過去一年香港大大小小的減少廢物政策都受到社會廣泛的討論,由垃圾徵費到擴展堆填區都受到廣大及地區市民強烈反對。現時政府預計將軍澳、屯門稔灣和北區打鼓嶺三個垃圾堆填區在每天處理香港高達九千噸垃圾量下,在2020年前便會逐漸爆滿,但在將軍澳及屯門擴展堆填區的諮詢卻遭受將軍澳及屯門的區議員和居民大力反對。堆填區不能擴展,于是政府規劃在石鼓洲填海11.8公頃興建人工島,并興建新式焚化爐,以減少固體廢物的體積,并提倡興建焚化爐的各種好處。我們將分三期,參考香港鄰近國家及歐洲的例子,從不同的層面探討使用高溫焚化發電技術處理固體廢物的可行性及局限性。
首先,在環境保護方面,市民擔心焚化爐燃燒垃圾時會形成夫喃和二噁英等致癌污染物。政府指出近年優化的焚化技術發展出一種“氣化技術”,可以用1350度的高溫分解有毒氣體及物質,把有毒氣體及物質減至最低。以東京川口市的氣化焚化爐為例,其產生二噁英的含量標準只是歐盟標準的十萬分之五。但全球反焚化大聯盟的成員卻強調新焚化爐對環境和附近居民帶來的禍害深遠。運用高溫燃燒技術把垃圾燒了以后仍然會產生有毒氣體和約25%至40%的有毒灰燼,這些氣體和灰燼含有水銀等有毒重金屬。有毒灰燼需要用化學物固化,再送到堆填區掩埋。如日本,因焚化后具水銀劇毒等灰燼太多,政府規劃了兩萬個堆填地方及興建人工垃圾島去掩埋這些有毒物。所以,如果香港也採用新型高溫焚化技術,是否也需要考量如何處置有毒灰燼的問題?在使用氣化技術的同時,是否也需要仔細思量香港的堆填區是否能配合?又或在香港土地資源爭奪激烈情況下,除了填海11.8公頃建人工島去興建新式焚化爐外,再如日本一樣,興建另外一個人工垃圾島去處置這些灰燼?
高溫燃燒產毒灰燼
不少人認為,高溫焚化廢物衍生的燃料能產生電力,它更被視為潔凈能源,因為使用高溫焚化發電能減低煤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是一個與環境友善和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可是,外國例子帶給我們的訊息是,在生產電力的同時,高溫焚化發電亦帶來不少的衍生問題。我們將在下期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