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家將生物質能源開發與荒漠化治理有機結合并投入運行的示范項目(又稱沙漠來電項目)——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廠,正陷入發電燃料之憂。
該公司副總經理羅卓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仍在為原料不足自怨自艾,他稱公司從2009年至今一直虧損。
在沙漠中發電,以何為原料?羅卓文在與記者的交談中說,該項目實行租用內蒙古毛烏素沙漠中當地牧民的荒沙地、雇傭其種植沙柳植物,收購農牧民經平茬后的廢棄物,作為原料進行發電。但在實際過程中,他發現原料不足制約了電廠的“發展”。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于2007年5月5日正式開工建設,于2008年11月16日一號機組并網發電,2008年12月31日二號機組并網發電,2009年2月正式進入商業化運營,其使用的發電原料是在內蒙古毛烏素沙漠中生長的沙生灌木沙柳。
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廠提供的資料顯示,項目在最初的幾年,主要依靠沙柳,而當地牧民種植沙柳的積極性并不高,大部分為自然生長,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烏審旗和伊金霍洛旗,總量約為11萬噸左右。
“一臺發電機組年需燃料量約為11萬噸,現有沙柳遠遠達不到兩臺發電機組燃料的需求量!绷_卓文說,在此情況下,公司開始進行生態灌木能源林建設,以每年10余萬畝的速度在毛烏素沙地腹地開展大規模的沙柳種植工作。通過大規模的造林,平茬后為生物質電廠提供原材料保障。
然而,困難依舊重重。羅卓文說,在生態林從種植到成材的三年時間,生物質熱電廠的燃料來源主要是通過收購為主。但由于當地沙柳供給量不足,限制了兩臺機組同時發電。
“目前只有一臺機組在發電,每年的沙柳只有4—5萬噸,無奈之下我們只能開拓燃料渠道,收購旱柳、葵花皮、竹膠板、稻殼等,以此滿足生物質熱電廠一臺機組的原料供應。”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國生物質發電是以農林剩余物作為燃料的發電技術,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廠是中國第一座灌木生物質發電廠,亦是全球首家半干旱地區利用沙生灌木平茬等生物質進行直燃發電的示范項目。
羅卓文告訴記者,盡管原料不足制約了熱電廠的發展,但該項目發電產生的廢煙氣通過技術手段又被重新用到了公司的螺旋藻的養殖產業上,不僅實現了廢氣的價值性利用,節約了生產成本,還創造了新的商業價值。
他認為,2014年,公司種植的“生態林”一旦可以平茬,即可解決公司的燃料之困,世界首家“沙漠來電”項目即可產生更大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