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月的試運行,河北省邯鄲市垃圾填埋場沼氣發電CDM項目成功發電并網,所產電能全部輸入邯鄲市電網。人們印象中氣味難聞、滋生蚊蠅的垃圾填埋場,如今變成了生產清潔能源的綠色發電站,既減少了環境污染,又實現了資源化開發利用。
年收集處理沼氣800萬立方米
日均發電可達4萬度,年可節約標煤約0.45萬噸
邯鄲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地處邯鄲縣三陵鄉境內,1999年開工建設,2000年底投入使用。廠區距市中心約18公里,占地826畝,總投資1.39億元;設計日處理生活垃圾1200噸,設計使用年限20年,服務人口90萬以上,填埋區總庫容880萬立方米。
“垃圾填埋場分兩個填埋區,地下設計為15米,地上設計為28米,第一填埋區部分位置已超過地面2米多,當前第二填埋區還未啟用。”邯鄲市城管局垃圾管理處處長蔣寧勇介紹說。
據他介紹,邯鄲市主城區每天產生的1000多噸垃圾源源不斷地進入廠區,過磅計量后進入填埋區填埋。目前已集中處理生活垃圾300多萬噸,最大填埋深度約20米。邯鄲市垃圾填埋場已使用了13年,按照目前的垃圾量,再使用14~15年沒有問題。
“垃圾一旦進入填埋場,微生物的分解過程就開始了,其中大量的有機物將產生厭氧反應,產生以甲烷為主要成份的沼氣,其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0余倍,散發到空氣中既污染周邊環境,又有爆炸的危險,同時也是一種資源浪費。”沼氣發電項目單位邯鄲市良鄴再生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王宗印說。
2006年5月,邯鄲市與意大利阿茲亞環境股份公司簽訂正式合作協議,由意方提供無償資金和技術,運用垃圾填埋氣發電,采用國際合作的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進行開發。
2008年邯鄲市垃圾填埋場沼氣發電CDM項目開工建設。整個項目分為沼氣收集系統、沼氣預處理系統、沼氣發電系統和沼氣焚燒系統,沼氣發電系統為沼氣綜合利用的最終環節。
據介紹,邯鄲市垃圾填埋場沼氣發電CDM項目裝機量為兩臺1兆瓦的沼氣發電機組,項目投資概算為3531.8萬元,預計年收集處理沼氣約800萬立方米,日均發電可達4萬度,年發電量可達1200萬度,相當于1.2萬個普通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據估算,正常運營下,每年可節約標煤約0.45萬噸,相當于每年減少6萬多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王宗印告訴記者,垃圾沼氣發電與垃圾焚燒發電的共同點都是為了垃圾資源綜合利用。不同點是,垃圾沼氣發電是在已衛生填埋垃圾的基礎上,進行氣體收集發電并網,投資小、見效快,減少廢氣擾民。但并網電量沒有焚燒發電多,受填埋量的制約,壽命有限,而垃圾焚燒發電不用填埋,直接焚燒發電,投資大,發電量大,但尾氣排放不好控制。
從80多個沼氣井抽取沼氣
每隔十多米設立一個沼氣井,每3~5個沼氣井串聯匯總至集氣管,組成一組輸送系統
在邯鄲市垃圾填埋場,記者看到在壯觀的垃圾山中間,一根根黑色粗管縱橫交錯地架在垃圾上。
王宗印告訴記者:“這些都是抽取沼氣的管道。沼氣收集系統按照每隔十多米設立一個沼氣井,垃圾場內共有80多個直徑為0.8米的沼氣井,每3至5個沼氣井串聯匯總至集氣管,組成一組輸送系統。”
進入電站,記者看到發電機組正平穩地運轉。由于整個電站自動化程度高,總共只有7個工人。
“沼氣從已填埋的垃圾深處抽出來后,還不會立即用來發電,而是先要給它們做個‘大掃除’。”王宗印介紹說,收集來的沼氣要先經過精濾器提純,保證其中的顆粒狀物不大于5微米(比一個小孩的頭發絲還要細),然后經過脫水、氣體冷卻和除雜脫硫。過濾后的沼氣通過地下管道輸送到低壓室,低壓室再輸送到高壓室,最終高壓室發出10KV的電通過線纜并入邯鄲電網。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發電機組不遠處就是沼氣焚燒系統。據介紹,它是沼氣處理的輔助設備,整個系統有火炬塔、火炬燃燒頭、高壓電子點火器等,多余的氣體可通過火炬焚燒系統焚燒處理,以免對周邊環境污染,又減少了爆炸的危險,火炬焚燒沼氣量每小時可達500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