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的影響持續發酵,能源危機愈演愈烈,油價一馬當先,市場波動加劇。
市場擔憂美國和歐盟可能對俄羅斯原油出口進行限制,全球原油市場面臨供應中斷的風險急劇增加。昨日盤中,布倫特和WTI原油價格均觸及2008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分別升至139.13美元/桶和130.50美元/桶。受此影響,美國汽油均價一周漲11%,突破4美元/加侖。截至今日凌晨收盤,布倫特原油收漲4.3%,收報123.21美元/桶;WTI原油收漲3.2%,收報119.40美元/桶。
分析人士認為,俄羅斯是全球第二大原油生產國,產量約1100萬桶/日,出口量約500萬桶/日,如此大量級的出口被限制后短期內很難彌補。
市場擔憂對俄羅斯的制裁再升級,3月7日上午,有消息稱,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向議員致函稱,眾議院目前正在考慮制定“強有力的法案”進一步使俄羅斯脫離全球經濟。該法案將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和能源產品至美國,撤銷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正常貿易關系。法案還將邁出拒絕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第一步,還將授權美國政府提高對俄羅斯進口產品的關稅。市場對于俄羅斯的制裁引發的恐慌情緒也將更進一步。
“目前來看,制裁對于原油供應端已經有了實際的影響,一部分買家擔心制裁不敢買,一部分是想買但買不了。根據市場的信息反饋,一些買家在付款和船只供應方面已經遇到困難,部分銀行已停止為購買俄羅斯原油的煉廠簽發信用證。相應的,我們看到俄羅斯烏拉爾原油貼水布倫特現貨達到20—30美元/桶。”國海良時期貨研究員章正澤稱。
市場恐慌情緒驅動油價持續飆升,從成本端強勢驅動原油系品種抱團“共舞”。
周一,內盤日內原油系跟隨國際油價漲勢如虹,SC原油、高硫燃料油、瀝青主力、低硫燃料油、PTA主力合約紛紛觸及漲停,尾盤封漲停,LPG、甲醇主力合約大漲逾6%。
“目前的油價走勢是2020年疫情期間油價走勢的鏡像反應,當時價格有多悲觀,現在的情緒就有多瘋狂,但高價對于實質性需求的破壞不會缺席,只會遲到。”光大期貨能化總監鐘美燕表示,對于產業來講,高成本帶來的是產業鏈韌性的極大破壞,產品利潤端由正轉負,產業鏈脆弱性一旦爆發,將導致更大面積的停工、停產。而目前化工端交易的是成本抬升,價格中樞上移,但因品種不同,本輪漲幅度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在國投安信期貨分析師龐春艷看來,當前市場的節奏主要在能源環節,下游產品的絕對價格依舊跟隨油價為主,但利潤可能將受到持續擠壓。“油價在地緣政治因素下快速推漲,對于后市的節奏也很難從基本面分析進行把握,一旦油價轉勢,在成本走弱和需求下滑的雙重利空下,化工品可能會出現一輪明顯的調整。”
油化系品種價格重心上移
外盤原油價格主導內盤油化系的變動。昨日,原油飆漲,瀝青、LPG和燃料油等品種價格強勢。
在章正澤看來,原油更多是從抬升下游油化系品種的生產成本進而降低其供應量來影響下游油化系品種價格。
以苯乙烯為例,在原油的成本推動下,苯乙烯一體化裝置生產成本不斷抬升,油價以120美元/桶計價,苯乙烯一體化裝置生產成本將來到11000元/噸。而苯乙烯價格再向下游的傳導存在滯后,導致生產利潤壓縮,帶來開工率的下滑,最終由成本端的影響變為其供需端的直接影響,帶動價格上漲。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主導油化品的核心因素在于成本端原油的大幅上行,然而各品種自身供需面的情況不同,導致上漲的力度有所差異。
“在本輪油化系的上漲行情中,瀝青的上漲力度整體偏小,從比較直觀的庫存角度看,由于目前需求情況不佳,供應排產超預期,瀝青工廠庫存加社庫的總庫存處于歷年同期高位,超季節性累庫,在這種供需情況糟糕的背景下,價格更多是跟隨整個板塊成本端的抬升而上行,自身供需的驅動有限。”章正澤稱。
“相對而言,LPG的漲幅也較小。原因在于,LPG進入民用需求淡季預期,同時PDH裝置虧損幅度加大,開工率有下降預期,化工需求邊際減弱,LPG民用和化工需求均減弱。因此,LPG作為油化系中基本面中較弱的品種漲幅相對較小。”南華期貨能化分析師劉順昌稱。
“目前市場交易已不是原油基本面本身的因素,而是戰爭的局勢是否擴大、制裁是否擴大,因此,油價波動將劇烈放大。”鐘美燕表示,對于油化系品種的后市較為擔心的是需求端的承載力。“從目前國內宏觀政策來看,有穩定預期,且政策發力點也在穩需求。但由于原材料價格的大幅波動,使得產業鏈出現利潤向上游端集中的情況,且高價對需求的擠出效應也將逐步清晰。從需求端看,價格的上漲缺乏持續性。”
事實上,各油化系品種需求端也有所分化。“截至目前,瀝青的需求端并未有明顯改善,苯乙烯的需求維持季節性抬升,EPS、ABS、PS等下游開工負荷均處于季節性高位;LPG下游傳統民用需求逐步進入季節性淡季,但工業類需求,如C4下游烷基化和MTBE需求,由于前期裝置利潤得到修復,開工率明顯抬升。”章正澤表示,在價格達到了相對高位后,需要關注各品種的基差、下游利潤以及下游是否會出現負反饋的情況。
受訪人士普遍認為,油化系未來走勢仍要看成本端——原油的“臉色”。
“考慮到政治博弈的不確定性,若伊朗核談判最終結果不順,且沙特未能大幅增產,油價仍將繼續大幅走高,此時原油市場再平衡將通過油價繼續大幅走高后,對經濟增長的負反饋和對消費的擠壓來實現。”劉順昌表示,當前布倫特5月平值期權波動率升至120%附近,創2020年疫情以來新高,原油波動繼續增大,需注意風險控制。
同樣,章正澤也認為,在油價不斷沖高,抬升油化品成本的情況下,也需要關注一些可能出現的反向信號,防范沖高后的巨幅波動。
聚酯“三兄弟”狂舞,成本壓力堪憂
受成本端大漲的帶動,整個油化板塊大幅上行,聚酯板塊也不例外。細分看,昨日,純油頭的PTA表現最強,午后漲停;乙二醇次之,漲幅也超過5%,下游短纖漲幅較原料落后。
周一,PTA多次觸及漲停,在聚酯板塊中表現最強,主要是源于其自身基本面偏強。
據浙商期貨分析師朱立航介紹,PTA供應端在三四月份有大量裝置檢修,疊加下游聚酯保持高開工,PTA整體在去庫的節奏中,供需格局較好。且相比乙二醇和短纖,PTA短期內并無新增產能的壓力,隨著下游不斷投產,產能格局也在不斷優化。“現在PTA加工費處在低位,整體估值水平偏低,又有較好的供需預期,表現強勁也是在情理之中。”
“乙二醇是深度虧損的產品,海外裝置減產較多,因此可能較大幅度影響進口量;但國產量有部分油制裝置轉產,大規模減產還在路上,煤制路線目前開工較好,部分裝置有年度檢修的安排。”龐春艷表示,整體看,在減產及原料暴漲的雙重利多下,乙二醇已經扭轉持續偏弱的格局,但利潤的修復驅動尚未顯現,港口庫存依舊在上升。作為PTA和MEG的下游產品,短纖更接近終端消費,在目前消費疲弱的背景下,短纖價格推漲乏力,因此在原料大漲的情況下,短纖的利潤被動擠壓。
在龐春艷看來,整個產業鏈呈現越靠近上游原油的原料,表現越強,越往下靠近消費端,表現越弱。利潤在上游原油和石腦油環節集中,PX、乙烯及下游化工品陷入全面虧損局面,且虧損隨著原料的強勢上漲在加劇,聚酯產品的盈利也在受到擠壓。
伴隨原料大幅漲價及聚酯品種跟漲,聚酯各品種利潤呈現明顯壓縮。長絲除DTY外,均呈現200—400元/噸的虧損狀態,短纖現金流同樣陷入虧損,瓶片現金流尚能維持偏高利潤。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成本強,需求弱成為目前聚酯市場的重要矛盾點。據大地期貨分析師蔣碩朋介紹,進入3月后,聚酯下游需求端表現仍較為疲軟,相較預期而言偏弱。目前終端訂單仍然偏弱,僅國內少量夏季新單,大批量下達并未傳導,國外訂單方面未有明顯起色。
“3月份,在油價上漲的過程中,聚酯廠階段性促銷,也曾出現過個別產銷放量的日子,但整體看下游追漲的意愿不強,產業鏈庫存依舊在聚酯環節積壓,雖然現在聚酯和下游的開工率基本恢復至高位水平,但終端訂單偏弱,導致產業鏈的成本傳遞受阻。”龐春艷稱,產業鏈上下游處于嚴重撕裂的狀態中,雖然在成本推動下產品價格在上漲,但終端對高價難以接受恐反過來制約上游生產,比如出現聚酯廠庫存持續上升,被迫減產,將對原料形成利空的影響。
在蔣碩朋看來,目前終端表現維持偏弱,聚酯環節保持高庫存低利潤,產業鏈庫存轉移仍然偏慢,若排除成本端上漲的因素,對于聚酯產業鏈價格繼續上行支撐動力或相對有限。
“現階段,聚酯價格還是以跟隨油價波動為主,供需方面的影響相對有限。后續若油價企穩,一方面要關注下游聚酯能否維持高開工,另一方面,要關注供應端檢修消息的落地情況。”朱立航稱。(來源:期貨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