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2年度煤炭交易會在日照落下帷幕。經歷過此前煤炭價格的大幅波動,本次大會對于明年國內煤炭的穩定供應有何重要作用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
在開幕式上,受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調節局委托,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紀委書記張宏代為傳達了2022年煤炭中長期合同簽訂履約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并公開征求參會企業意見。記者注意到,相較往年,這次中長期合同簽約在覆蓋面、價格等方面均有較大改變。
根據意見稿,今年中長期合同簽訂范圍將進一步擴大。
供應方原則上覆蓋所有核定產能30萬噸/年及以上的煤炭生產企業,而且煤炭企業簽訂的中長期合同數量應達到自有資源量的80%以上,2021年9月以來核增產能的保供煤礦核增部分,按承諾要求全部簽訂電煤中長期合同。
需求方則首次實現發電供熱用煤全覆蓋,并支持冶金、建材、化工等其他行業用戶簽訂煤炭中長期合同。鼓勵化肥生產等重點領域企業參與合同簽訂。
在價格方面,“基準價+浮動價”的定價機制不變,但基準價出現2017年以來首次調整。2017年至2021年,下水煤合同基準價一直為535元/噸,此次意見稿將基準價上調至700元/噸。
同時,浮動價的計算方式也多了一個參考指標。此前浮動價采用的是環渤海動力煤綜合價格指數、CCTD秦皇島動力煤綜合交易價格指數、中國沿海電煤采購價格綜合指數3個指數,本次新增全國煤炭交易中心綜合價格指數,選取每月最后一期價格,各按25%權重確定指數綜合價格,指數綜合價格比基準價每升降1元/噸,下月中長期合同價格相應同向上下浮動0.5元/噸。
分析認為,此舉意味著中長期價格漲跌幅都將比市場波動更平緩。
此外,本次征求意見稿對中長協履約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意見稿明確,2022年度煤炭中長期合同全部納入“信用中國”網站的誠信履約保障平臺進行監管,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將履約情況記入合同雙方信用記錄,并確定企業信用等級,根據信用等級實施分類監管。
在此次交易會上,來自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的煤炭企業和國內部分發電、供熱企業簽訂了2022年度中長期合同,首批簽約量超過了2.6億噸。
張宏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為確保煤炭價格的穩定,煤交會上特地提出要提高煤炭行業主要用戶的中長期合同的使用,同時要求煤電供熱企業按照需求百分之百簽訂中長期合同。因為只有簽訂了中長期合同,并且認真履約,加強用量檢測,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煤炭的上下游企業才能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市場預期。
他還透露,“后續還將會通過煤炭行業企業和國家部門制定相應的政策穩定煤炭生產,提高煤炭生產效率和消費端煤炭清潔高效的使用水平,來達到全社會提高煤炭效能提高煤炭的供給能力提高煤炭的上下游之間的戰略合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