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難題凸顯 私募股權基金們對風能投資也打起了退堂鼓
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做的一份關于G20國家《誰是2010年清潔能源領跑者》的報告顯示,隨著清潔能源經濟體系的出現,許多清潔能源公司都通過股票市場來實現自己的擴張計劃。
2007年頂峰時期,股票市場為清潔能源融資231億美元,但此后三年G20國家的公開股票發售再也沒有達到過這個水平。
“現在的股票市場確實不好,但是開發商們還是會選擇上市。”一位開發商人士透露,五大發電集團負債率很高,旗下的新能源業務都是借錢來做。“但遇到國家收縮銀根,以往只需通過授信就能獲得銀行貸款的發電集團們,也碰上了融資難題。”
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研究認為,資產融資是最為主要的清潔能源融資方式,尤其與安裝清潔能源設備和生產電力相關聯。
在G20國家中,資產融資2010年幫助支付了超過60GW的新能源裝機費用,總量約為1180億美元,風能占比最大,為854億美元。中國是在清潔能源上獲得的資產融資最多的G20國家,約為473億美元,排名第二的美國僅為210億美元。
據了解,相比于歐美市場上的更為常見的是風電開發商簽下購電協議(PPA)后,用PPA去做項目融資,以項目的經營收益來償還貸款。“但針對風電,銀行已經不再做項目融資。”加勒德哈森(北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偉平則表示。
這對于許多風電運營商來說,這確實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風電項目的初始投資大,按照目前的投資成本,一個50萬千瓦的風場需要40億人民幣的投資;項目回收期較長,普遍需要8-10年的運行期來回收成本。如果能從銀行做項目融資,對于企業來說風險還是小一些。
前述風電開發商人士透露,如今國家對風電項目的審批越來越嚴,以往大的集團拿到所有審批文件之時,風電場建設都已經具備了并網的條件,而現在只有所有手續都拿齊了才能建設。
而一直與清潔技術緊密相連的私募股權基金們,也打起了退堂鼓。德匯律師事務所上海代表處管理合伙人Peter Conrne表示,“風能項目的投資很大,往往需要5-7年的投資,而考慮到激勵政策的不穩定,投入的錢很可能打水漂。”
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的數據顯示,2010年G20融資額為81億美元,中國以3.02億美元位列G20第三,排在美國和英國之后;而在各種清潔技術的投資中,風能吸引到15億美元的投資,僅次于能效行業。
Peter并不是惟一害怕收不回投資的人。6月22日,亞洲風能大會上,第四屆年度清潔技術投資峰會上,所有提及風能的投資人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我們已不太關注風能的投資,更多的投資則是圍繞發改委提出的‘城市礦產’(‘城市礦產’是指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產生和蘊藏于廢舊機電設備、電線電纜、通訊工具、汽車、家電、電子產品、金屬和塑料包裝物以及廢料中,可循環利用的鋼鐵、有色金屬、貴金屬、塑料、橡膠等資源)。”青云創投投資合伙人朱盾鳴向本報記者表示。
“新能源行業過于依賴政策補貼,投資人普遍認為行業自身沒有清晰的盈利能力。”前述德意志銀行的證券分析人士表示,“此外,普遍存在的并網難題也制約了新能源行業的表現。”
在海上風電大會間隙,綠色和平與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聯合發布了《2011中國風電發展報告》。
這本報告引用丹麥BTM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新增裝機容量占到全球的48%,以18928兆瓦的新增裝機容量排名世界第一;并以44730兆瓦的累積裝機量穩坐全球風電累計裝機第一,比第二名美國多出4456兆瓦。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