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布的澳洲《2019年清潔能源報告》表明,遠離北半球主要大陸的南半球最大國家澳大利亞跑得比一些傳統可再生能源市場更快:2018年,大型能源項目的投資總額同比翻倍,可再生能源電源占比達到歷史最高水平21%,而且新建風電和光伏項目的度電成本已經比其他任何電源更低。2019年11月,國家電力市場(National Electricity Market,為西澳和北領地之外的所有州和行政區提供電力,覆蓋澳洲約90%的經濟和用電量)宣布,綠色能源(主要是風電和光伏)發電量首次超過50%,成為澳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根據權威能源咨詢機構Wood Mackenzie對2019年至2028年間新增風電裝機總量的預測,澳大利亞排全球第12名,預計十年間累計裝機11.5GW。
01
把目光聚焦到南半球,作為一個發達經濟體,澳洲是南半球最具有潛力的市場。其加快能源轉型的步伐可以追溯到《 2000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法》。法條規定,可再生能源目標(RET,Renewable Energy Target)是到2020年實現33,000 GWh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23.5%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占比。不僅如此,澳大利亞還在《巴黎協定》承諾,力爭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05年的水平降低26-28%。這些目標主導了澳洲市場近兩個十年以來的新能源行業發展歷程。
截至2018年12月,澳洲共計94個風電場的裝機量為5,679MW。2018年,全國安裝了超過850MW風電,是有史以來風電場裝機容量最大的一年。當年,風電產生了16,171 GWh發電量,相當于為352萬戶家庭提供電力,占澳大利亞總電力需求的7.1%,占可再生能源總供應量的33.5%,逼近水電的比重,遙遙領先。
圖一:風電累計裝機量,2010-2018年
圖二:風電新增裝機量,2010-2018年
圖三: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2018年
澳洲市場的斐然成就是由多種因素驅動的。這得益于澳洲本身優良的自然資源稟賦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快速獨立商業化和規模化,也離不開政策、行業基金、相關責任主體的共同強力支持。用澳洲清潔能源最高權威機構清潔能源協會(Clean Energy Council)主席Kane Thornton的話說,“大型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從未如此光明。”
02
澳大利亞擁有優良的風能資源。西澳、南澳、維多利亞州、塔斯馬尼亞州以及新南威爾士州和昆士蘭州的高地地區都擁有良好的風資源。南部海岸沿線離地面50米處,數百個站點的平均風速超過8-9m/s。澳大利亞的風力發電場的容量系數(capacity factor)高達30–35%。
圖四:澳洲行政區劃
用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翻番和歷史成本降低的線性關系來定義風電的學習曲線,過去澳洲境內大量的風電部署已帶來了資本開支的快速下降。這和澳洲風電場的風機單兆瓦容量不斷上升、風機可以在低風速區域發更多的電而帶來的容量系數上升有直接關聯。澳洲市場的現役風機多為1.5MW至3MW單機容量,最早的公用事業規模風電項目使用的是60kW單機容量風機,但到了2019年底,新南威爾士州的項目將使用4.8MW甚至5.3MW風機。
去年底,由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和澳大利亞能源市場運營機構(Australia's Energy Market Operator)發布的聯合研究《 GenCost 2018》表明,新建風能和光伏的平準化能源成本(LCOE)遠低于任何其他電源。即使算上配備2個小時或者6個小時儲能設備,且綜合考慮碳價、資本成本、燃料成本和容量因素帶來的差異區間,風電也仍然具有絕對的價格競爭力。
圖五:各電源度電成本區間,2018-2019年
澳洲電價在2018年仍處于高位,但近年來進入市場的大量新建風能和太陽能項目已經使電力批發價格下降。風能和太陽能的度電成本低于燃煤的成本,意味著未來隨著更多清潔能源上網,電力批發價格將繼續下降。
優秀的自然資源、高斜率的學習曲線和技術進步,帶來風電的成本優勢和投資吸引力——澳洲另有19,602MW已向電力部門承諾或提議的裝機容量。這其中,24個、共計6,130MW的風電項目已經完成融資關閉,2019年會處于在建狀態或承諾于年內建成。它們的投資總額超過80億澳幣,可以創造近5,000個就業機會。
03
和中國或者全球其他市場相似的地方在于,澳洲新能源市場的發展與政策的變遷息息相關。除聯邦法律層面的RET以外,財政、稅收激勵也發揮重大作用,而且行之有效的配額制和電網改革也給風電增量發展帶來了有利條件。
財政舉措
為了扶持行業的發展,澳洲政府的財政措施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積極為風電項目提供開發銀行融資的渠道。二是設立可再生能源局(ARENA,Australian Renewable Energy Agency)。截至2022年,ARENA擁有25億澳元資金,用來投資可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增加可再生能源供應的項目。三是由清潔能源金融公司(Clean Energy Finance Corporation)提供特殊項目融資。法律強制規定CEFC投資商業上可行、投資回報率為正數的可再生能源項目。目前,CEFC的投資組合目前主要由太陽能光伏(3.95億澳元)和風能(2.59億澳元)主導。
稅制激勵
和國內的高新技術企業享受“三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類似,澳洲州政府對風能和太陽能有所得稅免除規定,于1997年制定。最初的免稅期為一年,現在已經有所延長。同時,根據公司營業額的不同,可再生能源開發主體可以享受研發稅收激勵,對年營業額少于2,000萬澳元的小型公司進行45%的研發稅減免,營業額超過2,000萬澳元的大型公司為40%。
通過綠電交易機制推行的配額制
澳洲電力市場普遍采用可再生能源證書交易手段,對于當下積極探討“綠證”交易體系的中國市場而言,是一個優秀的參考范例。大于100kW的發電主體使用大規模發電證書(LGC,Large-scale Generation Certificates)作為交易貨幣,根據項目向電網輸出的電力,以兆瓦時為單位,出售給可再生能源目標的責任實體,也就是電力零售商。小型可再生能源計劃適用于100kW的發電主體,通常是住宅和商業系統。基于其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發電量,將小型發電證書(STC,Small-scale Technology Certificates)出售給責任實體,價格由市場供需關系決定。但也可以通過小型技術證書交易所,以每張證書40澳元的價格交易。在證書交易體系中,如果責任實體未能履行義務,會遭到罰款以彌補虧空。澳洲電力配額制的明確的消納范疇和獎懲制度極大地規范和促進了綠電交易。
圖六:現貨STC每日收盤價與報價
電網改革
電網戰略也同時推動著澳洲的綠色經濟發展。澳大利亞能源市場運營機構最新的《綜合系統計劃》草案預計,到2040年,澳洲將有至少56GW的可再生能源,需要新的電網投資來支持行業的快速增長,但面臨著現任自由黨領導的聯邦政府的阻撓。短期而言,改革重點是將新南威爾士州、昆士蘭州和維多利亞州電網之間的傳輸容量擴大0.5GW。中期重點是進一步增強新南威爾士州、南澳大利亞州和維多利亞州電網之間的傳輸容量擴大1.1GW,以支持更多的儲能容量。長期的重點是通過將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之間的傳輸容量增加1.8GW,來支持可再生能源區域和系統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可再生能源局2019年9月的最新投資計劃強調了諸多將更多可再生能源整合到電網系統中的舉措,立志和電網公司一起,積極尋求給予可再生能源優先并網權。
除此之外,澳洲政府還提供上千萬澳元規模的基金,用以資助微電網技術的可行性研究,考慮在偏遠地區用微網技術替代現有的電力供應系統。由于澳洲同時具備優秀的風和光資源,帶儲能的“風光互補”項目也非常普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澳洲還設置了澳大利亞國家風電場委員會(National Wind Farm Commissioner)與風機獨立科學委員會(Independent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Wind Turbine),協同合作,解決公眾關注的風電場問題。
04
與此同時,各個州可以自由通過和實施促進風電發展的法規和政策。由圖可以看出,經濟發達的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和南澳的風電發電量占比分別為19.3%、28.0%和35.2%。新南威爾士州有激進的計劃,到2050年要實現零排放凈額,同時該州的氣候變化基金戰略基金要在2021年之前增加10GW新能源裝機量,還設立新型能源計劃支持可調度技術的商業化應用。
圖七:各州風能消納比重
南澳也在電池和電網儲能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各州政府對于發展風能的大力支持,將不斷推動技術進步、市場改革,帶來風電行業在澳洲的長足發展。
部分州政府還實行了拍賣(auction)和價差合同(contract for difference)以帶動行業發展。澳大利亞首都直轄區(Australia Capital Territory)州政府舉行拍賣,中標者獲得20年的固定補貼電價,以幫助其在2020年之前實現90%的可再生能源,預計其中70%來自公用事業規模的風電場。
維多利亞州同樣預期到2050年實現零排放凈額,還為綠色企業提供額外的投資保障,到2030年將綠色發電量的比例提高到50%。維州工黨政府也完成了650MW可再生能源的拍賣,該州的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25%的可再生能源份額、到2025年達到40%。根據現行的《維多利亞州可再生能源目標計劃》,該州政府將利用差價合同,使中標者有權獲得每個項目的議定執行價格與15年現行批發電價之間的差額——這與英國現行的機制在理念上相同。
澳洲風電市場的良性發展得益于政策和行業實際情況的配套。這其中,政策的循序漸進、對行業的合理扶持、對制度法則的清晰界定、對新興技術的大力扶持,都是值得中國和其他國家在發展風電之路上借鑒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