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省節能目標是萬元GDP能耗下降3%,全面完成‘十二五’累計下降16%的節能目標任務;省千家企業實現節能量400萬噸標準煤,完成‘十二五’累計實現20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量目標;節能環保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近日,山西省經信委制訂出臺了《推進依法節能促進低碳發展2015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提升依法節能水平,全面完成全省“十二五”節能目標任務,培育壯大山西省節能環保產業。
“六個一批”推進節能目標實現
《行動計劃》提出,2015年,全省工業系統要把依法節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強化依法行政意識,不斷強化制度建設,不斷完善政策機制,樹立高碳產業低碳發展、低碳產業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推進“六個一批”,實現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節能和社會節能相結合。
記者了解到,這“六個一批”分別是:培育一批節能環保產品(裝備)和服務企業。圍繞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綜合利用三大產業,重點推廣燃煤鍋爐、電機及拖動設備、新能源汽車等節能環保產品和裝備。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引導省內服務企業參與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培育一批集研發設計、工程承包、運行維護的綜合性節能環保服務機構。2015年,全省節能環保產業努力實現投資345億元,培育20家左右產值超10億元的節能環保企業。
實施一批節能改造項目。加強節能改造項目的跟蹤、調度和服務,按月統計項目進展情況,確保 2014—2015年全省重點實施的617項節能改造項目按時達產,形成800萬噸標準煤的年節能能力。
樹立一批能效領跑企業。在水泥、電力、鋼鐵、化工、有色、焦化等高耗能行業開展能效對標活動,推進企業能效診斷,健全對標工作制度,實施節能技術改造,不斷降低產品單耗水平。通過樹立標桿、政策激勵、提高標準,逐步建立我省能效“領跑者”制度。
推廣一批節能新技術。推廣應用適合我省產業特點、節能效果明顯的先進適用節能技術,發布第四批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支持企業研發先進節能新技術,組織生產企業申報進入國家技術推廣目錄。鼓勵用能單位或節能服務公司在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過程中采用國家重點推廣的218項節能技術。
發布一批節能新標準。加快制修訂節能標準,2015年發布實施13項節能地方標準。加快列入國家“百項能效標準推進工程”的煤炭和焦化行業能源管理體系實施指南等兩項國家標準的制定。2015年,全省發布實施的各類地方節能標準達50多項,初步形成覆蓋我省主要耗能行業的節能標準體系。
淘汰一批落后高耗能設備。2015年底全省累計淘汰在用低效電機76萬千瓦、完成電機系統改造29萬千瓦、推廣高效節能電機76萬千瓦,全面完成電機能效提升各項目標任務。對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等高耗能行業的生產企業實施差別電價政策,引導企業使用高效節能產品、設備。
“四個試點”開創節能新領域
在對傳統行業進行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的基礎上,今年山西省將積極推動“四個試點”,不斷開創節能新領域。
推進甲醇汽車試點。總結驗收晉中市甲醇汽車試點,完成長治市試點中期評估,逐步積累甲醇汽車運行管理經驗。加強甲醇汽車標準體系建設,制訂甲醇汽車加注體系建設規范,完善甲醇汽車生產及運行管理制度。提升甲醇汽車及相關技術產品水平,逐步形成以整車企業為龍頭、關鍵零部件企業為依托的產業發展格局。
建設能源管理體系試點。重點用能企業要實施精細化節能管理,水泥、電力、鋼鐵、有色、化工、焦化等主要耗能行業企業,要有序推進能源管理體系建設試點。鼓勵重點用能企業建設能源管理控制中心;開展能源管理控制中心示范項目驗收,對未完工項目和無法繼續實施的項目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開展工業低碳園區試點。各市要優選2—3家基礎好、節能減排潛力大的工業園區,開展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創建工作。打造一批掌握低碳核心技術、具有先進低碳管理水平的低碳企業,推動工業園區節能低碳綠色發展。
探索節能量交易試點。指導忻州市開展節能量交易試點,進一步規范交易程序、完善交易制度,在推進縣(區)級節能量交易的基礎上,探索企業節能量交易模式。
六大制度依法推進節能降耗
2015年全省工業系統要緊緊圍繞完成節能目標和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兩大中心任務,細化完善六大制度——評價考核制度、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落后用能產品淘汰制度、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制度、能效標識管理制度、節能獎勵制度;建立健全三大機制——節能預警預測機制、節能聯席協調機制和節能管理、監察、服務“三位一體”工作機制;從結構、技術、管理、社會四個層面和項目、產品(裝備)、企業、園區四個環節依法推進節能降耗。
《行動計劃》要求對各市和省千家企業2014年度節能目標責任完成情況進行評價考核,落實獎懲制度,對未完成節能目標的市嚴格問責。要建成并運行山西省節能監察信息平臺,強化節能預警調控,建立以能耗增速、用電量、重大高耗能項目建設相結合的節能監測預警機制。要進一步完善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健全工作環節和流程,建立統一管理、逐級負責的能評管理制度,加強能評事中、事后監督檢查。將能效先進指標作為高耗能行業新增產能的審查紅線,提高鋼鐵、水泥、電解鋁、焦化等產能過剩行業的節能準入門檻,切實發揮能評從源頭上控制能源消費增量的作用。
結構性矛盾仍是節能最大掣肘
節能降耗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然而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并不容易。如何實現節能與促進增長結合、長遠利益與近期目標結合、綜合推進與重點突破結合、全面鋪開與典型示范結合、存量節能與增量節能結合、主觀節能與客觀節能結合,一直都是個難解的命題。特別是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如何在節能減排與經濟發展間尋求平衡,對山西而言更為重要。
最新的消息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正在制訂“十三五”能源規劃,專家的爭論焦點依然是我國能源供需總量和結構性矛盾凸顯的問題,如何立足當前、深謀遠慮、積極有為,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走出一條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能源發展之路,不僅是山西而且也是全國當務之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相比而言,山西的能源結構性矛盾更為突出,節能壓力更大。為此,近年來我省加大了結構性節能力度。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降低高耗能產業的比重,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在對傳統行業進行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的基礎上,不斷開創節能新領域,推進甲醇汽車試點、探索節能量交易試點等工作。
記者從省經信委獲悉,總投資511億元、主要針對傳統行業的2014-2015年617項節能改造項目,取得了重要進展。截至目前,已完工225項,拉動社會總投資116.8億元,年可節能160萬噸標準煤。其中:電力行業完工26項,實現節能量30.3萬噸標準煤;煤炭行業完工22項,實現節能量6.3萬噸標準煤;焦化行業完工28項,實現節能量31.3萬噸標準煤;冶金行業完工32項,實現節能量26.1萬噸標準煤;化工行業完工37項,實現節能量21.1萬噸標準煤;建材行業完工39項,實現節能量25.8萬噸標準煤;制造行業完工34項,實現節能量18.7萬噸標準煤。據了解,617個項目全部達產后年可形成1128萬噸節能能力,將有效改善全省結構性矛盾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