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三上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综合视频,亚洲精品成人久久

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行業資訊  中國節能產業網 >> 行業資訊 >> 國內資訊 >> 正文
碳交易平臺七雄爭霸 綠色金融體系建設進行時
來源:國際金融報 時間:2015/6/9 14:30:09 用手機瀏覽

    中國碳市場的建設速度超乎了絕大多數人的預料。2012年以前,三家交易平臺處于搖旗吶喊、喚醒市場階段;2013年-2015年,七家交易平臺蓄積自身實力;2016年以后,七家交易平臺中,弱者將被“消滅”。

    目前,七家交易平臺均已將成為“國家級”平臺確立為最高目標。未來誰能夠實現這一最高目標,取決于誰能在內部制度建設、市場運行規模等方面拔得頭籌。

    一則小消息,揭開數千億規模市場霸主之爭的殘酷。

    “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的建設步伐正在加速,有望年內落地�!痹谌珖叽筇寂欧沤灰资袌鲞\行兩周年之際,這則消息自然引出一個話題:今日碳市場七雄,誰能脫穎而出?

    業內人士對全國統一碳市場后各交易平臺的命運多有猜測:或取而代之,另外建立一個全國性交易所;或從現有的7家中直接指定1-2家國家級交易所;或讓7家交易機構自由競爭,采取優勝劣汰方式進行遴選。

    無論哪種方式,7家交易平臺將會展開激烈爭斗。

    七雄登場

    最早成立的3家交易所業務范圍相對較廣,較晚成立的廣東、湖北和重慶三地交易所,甚至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主營業務基本圍繞碳交易,包括相關的咨詢、培訓、投融資等衍生服務。
碳排放權交易是“排污權交易”下屬的一個分類,簡單理解,排污權交易即污染者之間相互買賣污染權。美國國家環保局首先將此種交易運用于大氣、河流污染的管理。此后,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等相繼實施。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要求,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為落實“十二五”(2011-2015年)規劃關于逐步建立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要求,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早在2008年,北京、上海和天津成立了各自的碳交易平臺,3家交易平臺最初希望成為中國CDM信息和項目的核心交易平臺。2010年,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成立,另外3家交易平臺(粵鄂渝)均是在2011年底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后成立,且均取名“碳排放權”。2014年6月,7個試點中最后一家重慶碳排放交易所開業。首批行業企業將由電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等5個傳統制造業和航空服務業,年排放量大于2.6萬噸的企業構成,碳市場排放量可能涉及30億噸至40億噸。

    “建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決定表明,中國政府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的重要作用,以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為手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推動低碳經濟發展。” 韓融、何陳棋分析。

    排污權交易的一般做法是:政府機構評估出一定區域內滿足環境容量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將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額,每個份額為一份排污權。政府在排污權一級市場上,采取招標、拍賣等方式將排污權有償出讓給排污者,排污者購買到排污權后,可在二級市場上進行排污權買入或賣出。不過目前,中國的污染排放額度,以免費發放為主,拍賣、招標等機制正在逐步建立。

    2014年12月,國家發改委頒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具體解釋和規定了配額管理、排放交易、核查與配額清繳、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幾個部分。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規劃,中國將在2016年啟動碳排放權交易的全國統一市場,預期2019年以后,碳交易市場將承擔溫室氣體減排最核心的作用。

    據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國內政策和履約處處長蔣兆理介紹,全國碳市場建設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其中,2014年至2016年為前期準備階段。這一階段是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檢驗標準,使所有工作均按照施工圖推進。2016年至2019年是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正式啟動階段,這一階段將全面啟動涉及所有碳市場要素的工作,檢驗碳市場這個“機器”的運轉情況,但不會讓“機器”達到最大運行速度。2019年以后,將啟動碳市場的“高速運轉模式”,使碳市場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的最核心的作用。

    “未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的最核心作用�!眹野l改委表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每年碳排放許可的期貨市場價值,將達到600億-4000億元,現貨市場將達到10億-80億元。

    兩年摸索

    從2013年6月試點開始至2015年3月31日,7個試點省市累計成交量約200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近13億元,但是有些交易所交易不太活躍

    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司副司長孫翠華此前表示,7省市的碳交易試點都明確了交易范圍,設定了控制碳排放的目標,建立了碳排放的核查體系,也建立了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平臺。碳交易的初衷是迫使企業減少碳排放,那么試驗兩年來,碳排放實際減少碳排放的情況如何?試點的哪些實際案例經驗,將成為全國碳交易市場的規則?

    記者嘗試統計各試點省市的減排效果,卻發現這些信息并不公開,只有獲得密碼的單位才能登陸。記者又向多位碳金融的專家詢問碳交易后的減排效果,對方均表示尚無統計信息。

    一些省市公布了一部分減排結果�!�(廣東)控排企業2014年總體碳排放總量比2013年下降約1.5%,4個控排行業(電力、水泥、鋼鐵、石化)中有約60%的企業的單位產品碳排放強度有所下降�!蹦戏骄W引用廣東省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稱。

    目前碳交易試點的成果,討論最多的是其交易量。據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國內政策和履約處處長蔣兆理介紹,從2013年6月試點開始至2015年3月31日,7個試點省市累計成交量約200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近13億元。記者發現,短短3個月就猛漲了2.5倍成交額,因為據《東方早報》報道,截至2014年12月8日,全國7個碳交易所的累計成交量為1460萬噸,累計成交額為5.4億元。

    “如果交易太過活躍,表示各家企業額度可能都太少,都要搶,或者都太多,都要搶著賣,如果交易太過冷淡,又表明企業可能都不夠用,不愿賣,或者都用不完,不愿意買。” 在“自然資源保護協會”擔任能源與氣候變化顧問的楊富強向記者解釋。

    廣東交易市場季節性猛漲現象尤其明顯。隨著6月份履約期的臨近,不少企業和投資機構也開始忙著從二級市場“搶碳”。據南方網援引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消息,在本履約年度,廣東碳交易二級市場2014年8-10月配額的月平均成交量為4.3萬噸,月平均成交額200萬元,而到了履約期鄰近的2015年2-4月,配額月平均成交量急劇增至12.6萬噸,月平均成交額攀至259萬元,增幅分別達到了193%和29%,另外由于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即俗稱的CCER)交易系統的上線,2015年2-4月CCER共成交20.5萬噸,成交金額逾29萬元。

    另一邊,重慶碳交易所開業一年,只有開業當天有一筆交易。記者從重慶網站公布的交易記錄查詢,開業一年以來,惟一的一筆交易是在6月19日開業當天,交易量為14.5萬噸,成交均價為30.74元。

    “重慶幾乎放棄了通過碳排放試點,搶先建設碳交易市場的努力,只是在開業當天安排了一筆交易�!币晃婚L期研究低碳金融的課題組學者向記者坦言,“眼看著全國統一市場就要開放,而試點市場與全國市場如何銜接還是未知數,同時又因為看到一些試點的交易并不如預期,重慶就沒有太大動力,去花費大量精力摸索自己的模式。”

    一則教訓

    碳排放額度、價格的確定一定要吸取歐盟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教訓,“許多問題需要在機制設計中加以防范,否則可能事與愿違”

    碳交易及相關業務在全球已具有一定規模。

    5月26日,世界銀行發布《2015碳定價機制觀察》報告指出,2015年,碳定價機制可覆蓋全球12%的碳排放,首次對全球碳稅的價值做出評估,約140億美元。碳交易和碳稅的總價值達到500億美元。約40個國家和超過20個地區已采用或計劃采用碳定價工具,其中包括碳排放交易機制和碳稅,碳定價機制覆蓋上述國家和地區約一半的碳排放。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排放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4,相當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2%。

    “讓碳市場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的最核心的作用,是一種可行的目標,不過在實現此目標過程中,歐盟的前車之鑒顯示,許多問題需要在機制設計中加以防范,否則可能事與愿違。”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遙向記者表示,“普遍認為,歐盟的碳交易沒有起到減排的太大效果。”

    據王遙介紹,歐盟碳價所反映出的減排成本,已無法促進減排,“歐盟市場因經濟危機及配額過度發放、一個需求端和一個供給端的打擊,一路下跌,其交易價所反映出的減排成本,已無法促進減排”。

    數據顯示,歐盟是目前全球第一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被認為是碳排放制度建設最先進的地區,但是近幾年,其碳價格急劇下跌,甚至從每噸30歐元跌至每噸5歐元,“排放一噸碳只需要支付5歐元,說明免費碳排放的額度太多,碳交易就失去了迫使企業減排的威懾力”。

    在中國,由于無法跨交易所,所有企業只能在本省市試點交易所交易,各地交易價格差異明顯,跨度24-80元/噸碳。總體而言,截至2014年12月8日,全國7個碳交易所的均價為每噸37.16元/噸碳,累計成交量為1460萬噸,累計成交額為5.4億元。

    目前,七大碳交易所已經覆蓋超過12億噸碳排放,約占中國碳排放總量的1/8。9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發表文章指出,2013年中國碳排放超過歐盟和美國的總和,達到100億噸。在全國統一碳排放市場建立后,全國總共100億噸碳排放量或將全部覆蓋定價交易。

    怎樣確定每個企業獲得多少碳排放額度?目前由政府計算并免費發放,而具體如何計算就是項艱巨任務。

    “碳市場是否能夠真正促進節能減排,總量設定的水平至關重要,是整個碳交易機制中最核心的頂層要素�!背铰搫摥h境投資咨詢(北京)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曹原告訴記者。

    目前試點多采用“基準法”和“歷史法”。基準法,給同一行業企業劃定基準線來計算分配配額,歷史法則是要求企業逐年減排,每一年的配額均比前三年的歷史排放要少。

    “歷史法對于一開始就努力減排的企業不公平。如果前一年減排多,后面就必須減排更多,一開始就不愿減排的企業,反而有更多額度;而行業基準法又沒有考慮行業發展階段�!蓖踹b向記者解釋。

    王遙建議,在測算供給的方面,配額發放要合理,靈活使用歷史法和基準法,避免發放過多;在測算需求的方面,應考慮經濟結構是否順利轉型,經濟能否軟著陸,需充分考慮過往經濟增長及未來經濟增長預期。

    碳金融體系要豐富交易產品,在碳交易期貨市場建立時機尚未成熟前,可先探索可行的非標準化的衍生品,如遠期合約、碳互換等,并將碳保險產品植入衍生品合約,提高產品的吸引力,形成一個碳金融交易體系“碳金融,絕非簡單的碳排放權交易�!敝醒胴斀洿髮W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遙向記者提醒,它包括各個產業的綠色化轉型相關的金融服務,“圍繞可以確權的碳資產(配額和自愿減排量),可以創新出很多新的金融產品,例如,碳資產抵押貸款、與碳相關的理財產品、碳基金、碳保險、碳債券、碳資產證券化產品、碳信托,以及以碳現貨為基礎的遠期、期貨、期權等碳衍生產品。”

    除了發展碳交易市場,傳統金融如銀行、證券交易機構等,也正抓緊形成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新金融模式。繼2012年銀監會印發《綠色信貸指引》之后,2015年1月19日,銀監會與國家發改委在北京聯合發布《能效信貸指引》。

    此前,傳統金融機構也一直在推進綠色信貸。按照中國銀監會統計,截至2013年末中國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項目貸款余額5.2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8.7%。從節能減排效果看,中國主要銀行機構所支持的綠色信貸項目預計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8671萬噸、節水4380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7902萬噸。

    由中國銀行業協會 、國開行、進出口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29家銀行共同發起的中國銀行業協會綠色信貸業務專業委員會成立。目前中國大多數銀行已制定綠色信貸相關的政策制度。江蘇、浙江、深圳等20多個省市的環保部門和金融機構已聯合出臺綠色信貸的實施方案。

    其中一些銀行在發展綠色信貸方面已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比如招商銀行積極開展中間信貸、排污權抵押貸款、節能收益質押貸款、綠色設備賣方信貸等創新產品。興業銀行率先在國內推出“能效貸款”產品,并形成了企業節能技術改造項目貸款模式、節能服務商或能源合同管理公司融資模式等創新型綠色信貸產品。

    除了傳統金融機構,綠色經濟發展所需的金融支持,更在于85%的資金需來自民間。5月18日,中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分析,為實現綠色經濟發展目標,今后五年中,中國在環保、節能、清潔能源、和清潔交通領域的年均投資需求分別應至少達到 8000億、2000億、5000億、5000億元左右,年均總量至少達 2 萬億元,占到GDP的3%。但是,根據中國的財政狀況,每年財政只能拿出3000億元左右,即政府出資只能占綠色投資的15%不到,社會出資的比重必須在85%以上。

    而支持這85%社會出資的金融機制仍需形成有機系統。市場期待,發改委牽頭的碳交易市場與傳統金融市場的信貸、證券交易市場,能進一步融合�!瓣P于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的努力還停留在碎片化狀態,我國亟須建立推動綠色金融體系發展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框架�!瘪R駿透露,中國人民銀行正在和相關部委協商,擬推出中國“綠色金融計劃”,建議盡快建立國家級的綠色銀行,同時鼓勵現有銀行成立綠色事業部、推動成立綠色產業基金、發展綠色債券市場。

    馬駿所牽頭的“一行三會”綠色金融研究團隊,正抓緊完成傳統金融體系支持綠色轉型升級的頂層設計,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將被寫入“十三五規劃”。

    “目前‘碳金融’與傳統金融體系的‘綠色金融’是不同體系,因為國家發改委與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還尚未統一,兩方面需要緊密合作,使新興的碳市場與傳統金融體系融合,共同促進經濟的綠色化發展�!蓖踹b長期參與碳市場和傳統金融機構綠色信貸的課題研究,她向記者透露,所有一切金融體制的突破,仍需要一行三會與國家發改委的共同推進,“低碳金融目前最需要的是頂層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碳市場 碳金融 碳交易
60億交易額!全國碳交易已達2.7億噸!
碳市場建設邁出重要一步 首批重點排放單位名單開始擬定
碳市場啟動臨近 中國將成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場
碳市場兩年成交量592萬噸 千家單位碳排放今年“履約”
京碳市2年成交量592萬噸 成交額超2.56億
全國碳配額分配方案今年或出臺 企業謀食千億市場
深圳建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中心
國內首單跨境碳資產回購交易業務完成
頻道推薦
 时链科技中标湘雅医院中央空调机房运行托管
 「动态」5月1日起施行!企业学校医院优先使
 响应“双碳”战略 青岛市能源保障中心开展零
 如何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9个城市和30个项目列入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
 中国柴达木盆地:创新储能技术促光伏光热能
 西藏首座大型水电站 累计发电量突破200亿千
 打破准入壁垒,民营企业加速布局能源领域
 年光伏发电可达95万度!济南这个零碳智慧建
 上交所召开商业航天产业座谈会 为新质生产力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會員服務
最新項目
資金服務
園區招商
展會合作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9 CHINA-ESI.COM
鄂ICP備1600209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网站统计
3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承德市| 曲周县| 平谷区| 崇信县| 青阳县| 东乡族自治县| 双牌县| 东兰县| 高青县| 娄底市| 绥宁县| 获嘉县| 东阳市| 闻喜县| 曲松县| 和政县| 芜湖县| 当涂县| 马山县| 澄江县| 新和县| 桐柏县| 修文县| 偃师市| 金平| 广元市| 托克托县| 来凤县| 杭州市| 临澧县| 东明县| 常熟市| 克拉玛依市| 武平县| 马边| 武义县| 南汇区| 襄城县| 嘉祥县| 彩票| 琼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