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三上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综合视频,亚洲精品成人久久

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行業資訊  中國節能產業網 >> 行業資訊 >> 企業動態 >> 正文
LED巨頭德豪潤達3年融資30億 涉嫌吃補貼賺業績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時間:2012-11-24 9:36:25 用手機瀏覽

  一家曾經的中小板老八股之一,當年像明星一般首批榮登中小板的上市企業,在經歷了謎局一樣的產業變幻之后,如今距離當初的業績輝煌漸行漸遠。

  10月26日,德豪潤達(002005,SZ)公布三季報,1至9月,德豪潤達營業總收入為19.45億元,同比下降5.49%;凈利潤1.15億元,同比下降57.41%。而截至9月,該公司獲得的政府補助已達到1.64億元,超過凈利潤。與此同時,該公司經營性現金流也不樂觀,為-2.37億元,上年同期為-1.41億元;應收賬款也出現增長趨勢,達14.36億元,期初這一數字為12.91億元。

  這份成績單顯示,在德豪潤達進軍LED行業三年后,LED業務對業績的貢獻依然讓投資者失望。3年前,這家本以出口小家電為生的企業執意變道,切入陌生的LED行業。作為這個行業的后來者,德豪潤達先后通過定向增發、短期融資券、公司債券、銀行貸款等渠道推出的計劃募資總額至少達到70億元。最終,由于部分計劃未獲證監會批準及募資縮水的緣故,實際募得資金在30億元上下。

  今年8月29日,其發布2012年中報當天,又一次宣布舉債計劃,這次,德豪潤達計劃分期擇機發行規模為人民幣10億元的短期融資券。看起來,德豪潤達的LED業務對資金的渴求難以抑制。

  自德豪潤達實際控制人王冬雷對小家電出口的主業無心戀戰之后,其便開始斥巨資構建LED帝國。在這場被外界稱為“背水一戰”的轉型中,王冬雷曾對媒體豪言要做“全球LED企業三強”(后變為“五強”)。

  然而,3年過去,王冬雷的夢想依舊是“鏡花水月”,該公司LED業務至今沒能擺脫“吃補貼賺業績”的局面。不僅如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在LED業務發展過程中,德豪潤達存在諸多疑點。

  其一,今年上半年,德豪潤達宣稱連續簽下5個大訂單合同,但記者調查發現,5個共計10.75億元的合同中4個為框架性協議 (約10億元),不具違約風險,另一個為銷售合同,但至今沒有交貨記錄。在簽下巨額照明合同并高調對外宣布的同時,作為公司最大生產基地的蕪湖基地,其照明車間生產卻常不滿負荷。

  其二,德豪潤達每購進一臺用于生產LED外延片的MOCVD設備,都相應獲得蕪湖當地財政局的補貼,但記者發現,該公司部分設備并沒有達到政府規定的55片機以上的標準,涉嫌騙補。

  其三,德豪潤達被批準為“高新技術企業”,但2008年到2010年三年平均的研發投入占德豪潤達的營業收入比,遠低于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條件之一——每年3%以上的標準。

  問題還不止這些,在德豪潤達數次定向增發“圈錢”時,公司發起人股東和戰略投資者卻在瘋狂減持。以發起人股東之一石河子世榮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為例,自2010年5月13日起連續減持,截至今年7月31日,累計減持1271萬股,套現過億元。

  這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試圖通過調查來揭開其LED“帝國”不為人知的一面。

  訂單真相

  1億股定增遇冷10億元LED訂單蹊蹺出爐

  就在半年前的一季度,德豪潤達的投資人還興奮不已。當時德豪潤達一口氣公告了總數高達10.75億元的LED“日常經營重大合同”。

  然而,10月26日公告的三季報讓人大跌眼鏡:今年1~9月,德豪潤達營業總收入為19.45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5.4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5億元,同比下降57.41%。但另一方面,截至9月,該公司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已達到1.64億元。

  同慘淡業績相伴的是,上述5份共約10.75億元的合同,今年前三季度僅兌現5905.85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總約10.75億元的合同里竟然有超過10億元的合同(僅后文中“合同五”訂單金額5411萬元為正式銷售合同)采購方沒有違約風險,且存在采購方股東資料披露不規范的情節。

  10億元合同密集出爐

  今年一季度,在德豪潤達定向增發的關鍵時刻,德豪潤達一口氣密集發布了5個過億元的“日常經營重大合同公告”,仿佛要給投資人打一針強心劑。

  1月18日公司公告稱,“(1)在2012年4月底前航美廣告向本公司共計采購價格6000萬元左右人民幣的戶內LED屏;(2)2012年至2014年,本公司保證持續三年以每年不低于2000萬元的費用投放航美廣告經營的機場媒體廣告或加油站媒體廣告;(3)在2012年至2014年,根據航美廣告自身的發展戰略和廣告媒體更新需求,航美廣告向本公司采購機場戶內LED產品用于更新機場媒體設備,總價2.1億元人民幣,本公司在航美廣告處投放廣告的數額應相應增加,增加的數額以雙方最后協商的數額為準。”(以下稱之為“合同一”。)

  一個月之后,2月28日,德豪潤達又簽一大單。“本公司與北京天旭恒源節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旭恒源”)于2012年2月28日簽署了《戰略采購協議》,合同主要條款包括:(1)本公司為天旭恒源提供LED路燈等節能產品,天旭恒源因項目需要向本公司意向采購十萬套的LED路燈產品,總金額約為人民幣3.95億元;(2)具體的型號、規格和數量和金額,雙方另行簽署的購銷合同履行;(3)本協議有效期一年,協議期滿后經雙方友好協商,另行簽定合作協議。”(以下稱之為“合同二”。)

  同一天,德豪潤達還與日本雙鳥公司簽署了 《照明業務合作方案》,合作方案規定,2012~2014年三年雙方的交易金額計劃達到4500萬美元 (約合人民幣2.83億元)。(以下稱之為“合同三”。)

  今年3月2日,德豪潤達通過全資子公司德豪潤達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與美國ShiningImage國際公司簽署了代理采購協議,合同金額不低于4500萬美元(約合2.83億元人民幣)。協議的履行期為從簽署之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以下稱之為“合同四”。)

  3月29日,德豪潤達又發布公告稱,“本公司與泰國PEA能源有限公司及KANTHaWiChit工程有限公司簽署了 《銷售合同》,本公司將向KANTHaWiChit公司銷售一批LED路燈產品,合同金額86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411萬元)。本合同是為了將ETI的節能照明燈具向泰國電力局進行銷售前測試而簽署的試驗性訂單,以期可以在未來幾年為泰國電力局提供后續LED路燈。”(以下稱之為“合同五”。)

  在約兩個月的時間里,德豪潤達一口氣簽下了10.75億元的巨額訂單。由于訂單利好頻傳,德豪潤達的股價也在3月5日創下了近兩年來的新高20.48元。

  訂單公告與定增時點“巧合”

  然而,記者發現,德豪潤達公告一系列大合同的時點,剛好是該公司定向增發的艱難時刻。2011年8月26日,證監會發審委通過了德豪潤達非公開發行股票的申請,不過,接下來德豪潤達的定向增發推進并不順利。

  首先是在《認購邀請書》規定時間內,將《申購報價單》送至主承銷商處的有效報價的認購對象僅4家,合計認購數量無法達到原“不低于1億股”的定增下限。無奈之下,德豪潤達和主承銷商立刻啟動了追加發行程序。而到了《繳款通知書》約定的2012年3月16日繳款截止時間,又有兩家認購方未將應補繳認購款劃賬。德豪潤達和主承銷商再次向其他獲配者征詢追加購買需求。在離定增時效截止日2012年4月8日的前幾天,德豪潤達的定增才得以完成。

  在增發完成后的整個二季度和三季度,德豪潤達再也沒有訂單公告。可以想見,德豪潤達一季度頻頻公布的巨額大單合同,對提振投資者信心的重要作用。然而,大半年后驀然回首,所謂的五大合同雷聲大雨點小。

  8月29日,德豪潤達的中報顯示,“合同一”僅實現銷售收入2503.76萬元,三季報顯示,該合同依然進展緩慢,僅實現銷售收入3627.26萬元。該合同要求在2012年4月底前航美廣告向德豪潤達共計采購價格6000萬元左右的戶內LED屏,但合同有效期已過,采購量依然沒有兌現,這明顯與其當初公布的合同約定有出入,另與航美廣告簽署的在2012年至2014年總價2.1億元的大單截至目前更毫無進展;“合同二”的執行效果更差,三季報披露,這個有效期僅為一年的3.95億元的巨額訂單報告期內僅實現銷售收入678.75萬元,為協議的1/58,還有應收賬款158.50萬元在外;“合同三”的訂單金額約2.83億元,前三季度實現銷售收入不過1599.84萬元;“合同四”的有效期為2013年12月31日,但報告期內依然沒有交貨記錄;“合同五”是德豪潤達唯一簽署的有別于前面四個框架協議的正式銷售合同,但其三季報這樣表述,“該合同由于產品認證原因,交貨期推遲。目前認證問題已解決,公司正在與客戶交涉,確定最終的交貨日期。”

  神秘的大客戶,德豪潤達今年的最大訂單協議方來自天旭恒源。

  這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能夠有實力在一年內“吃下”總金額高達3.95億元的訂單呢?

  天旭恒源官方網站表述是:國有特大型企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下屬香港上市公司——中國環保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環投(00260,HK))的全資子公司。公司注冊于北京市石景山區八大處高科技園區,注冊資金1億元人民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工商資料發現,該公司原始注冊資本1550萬元,近期增資至1億元。與德豪潤達簽訂合同時,該公司成立時間尚不足一年,日期為2011年4月14日。

  天旭恒源的母公司則是通達信息技術(香港)有限公司,該公司的上一層公司又是在英屬處女群島注冊的通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這兩家公司的注冊時間也均是2011年。

  2012年2月28日,德豪潤達對外公告稱,與天旭恒源簽下近4億元的大單,在那份公告里,德豪潤達這樣描述天旭恒源,“天旭恒源是一家針對國內城市照明體系節能改造推行合同能源管理BOT模式而專門成立的節能科技公司,是中航工業下屬上市公司中國環投的子公司。”

  蹊蹺的是,記者查詢發現,中國環投正式完成間接收購天旭恒源的時間卻是在2012年3月。

  對于為何在中國環投完成對天旭恒源的收購前,就對外公告天旭恒源為中航工業旗下公司,德豪潤達的證券事務代表章新宇的解釋是,當時已獲悉天旭恒源將被中國環投收購。

  記者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此前實際控制天旭恒源的是周治偉、任魯燕、尤永熙和黃循新4個自然人。

  通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分別由注冊于英屬處女群島的TCCCapitalCorp持股19%、注冊于英屬處女群島的CityLightTradingLimited持股49%,注冊于英屬處女群島的CyberSmartCapitalInvestmentGroupLimited持股29%,注冊于中國香港的瑞泓國際有限公司持股3%。這四家公司又分別由周治偉、任魯燕、尤永熙和黃循新4人全資擁有。

  資料顯示,2012年3月,中國環投股份完成收購天旭恒源時,總代價僅為人民幣2500萬元。

  天旭恒源和其兩級上層公司先后于4個月內成立,這家被中國環投僅以2500萬元收購的公司卻在被收購前夜,與德豪潤達簽下近4億元的大單。

  記者曾以投資者名義致電中國環投,該公司投資者關系部工作人員不愿接受詢問,后則要求記者提供公司股東的證明,并要求將問題以書面方式郵寄公司。

  而天旭恒源的工作人員則在記者試圖確認訂單的真假時,多次以“不知道”或領導不在為由拒絕回答記者。

  對話實錄

  照明線被指“吃不飽”“框架性”訂單執行存變數

  為了進一步確認德豪潤達LED產品的生產銷售情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期趕到德豪潤達最大的生產基地:蕪湖LED產業基地。

  此前德豪潤達接連宣布的多個訂單中,無論是與美國ShiningImage國際公司、日本雙鳥公司還是泰國KANTHaWiChiT工程有限公司的合同,均為照明產品的供貨合同。

  部分員工:事情少工資低

  蕪湖基地多位員工告訴記者,照明板塊的生產情況并不好。

  記者在蕪湖基地門口見到了剛應聘出來的于浩(化名),他表示,“封裝廠和照明廠,兩個都同意我去上班,但照明廠的工資低一點。”

  “面試我的人把我帶進照明廠車間看了一下,幾條線都沒人上班,都在那里打掃衛生。車間主任和我說,沒干事,不就打掃衛生嗎?”于浩說,他到過德豪潤達旗下的幾家工廠咨詢,其他廠基本都能拿到2000元以上的工資,但目前的照明廠可能只能拿1700元~1800元。

  照明廠的一位內部員工則表示,打掃衛生,是因為新員工剛來,一般被要求做衛生,可生產不飽滿是事實,“照明廠共有6條生產線,但現在沒什么事做,7月只上了十多天班。”

  一位經常出入蕪湖基地的德豪潤達設備供應商也告訴記者,“我有時會到照明廠,感覺不是有很多事做,看到里面的人還是蠻輕松的。”

  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一位官員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他曾到德豪潤達的蕪湖基地考察,“沒有滿負荷生產。”

  因上述情況未獲得德豪潤達官方證實,其是否滿產有待確認。

  據德豪潤達的三季報披露,截至報告披露日,蕪湖德豪潤達、揚州德豪潤達共計已到貨MOCVD設備80臺,其中38臺已調試完成開始量產,5臺設備用于研發;其余設備正處于安裝調試過程中。

  大訂單多是框架性協議

  帶著一連串的問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于半年報公布后以投資人的名義多次致電德豪潤達證券事務代表章新宇。以下是對話實錄。

  《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二季度沒有獲得一些LED大的訂單嗎?

  德豪:對。那些大的訂單如果有,我們都會公告。二季度還沒有什么大的訂單。有些在談,還沒結果。

  NBD:一季度簽了那么多大的單,好像執行得也不好?

  德豪:對,市場跟我們預期的還是有一定差距。大家都在說2011年或者2012年是通用照明的元年,但目前這個預期還沒有形成。慢慢會有一個替代過程,但還沒開始爆發,現在超市里還是以節能燈為主。

  NBD:那這樣會不會影響到客戶的信心,客戶的采購?

  德豪:有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采購,因為我們簽的好幾個是框架性的協議嘛。

  NBD:框架性是什么意思?

  德豪:是一個大的合作框架,具體的價格和數量要用訂單來確認。按照中國人的理解,合同就是合同,框架性的協議跟嚴格意義上的合同有所區別,就是沒有那么強的約束力。它應該是沒有法律責任的。在做海外業務的時候,我們經常就是這樣的,如果跟一個客戶簽一個一億美元的大協議,中間他下單要用訂單的形式來確認,有可能會減少,有可能會推遲,因為他也要看市場情況。如果你非要讓他簽一個那么大的訂單,不買還要賠款什么的,他就不跟你簽了。其實我們每個公告的開頭就是風險提示,你不要光讀下面那個,要多讀風險提示比較好。

  (注:記者查詢了幾個合同訂單,以“合同二”為例,風險提示一欄中并未說明這個合同法律約束力的問題,只在第三條提到“本協議為合作框架協議,具體LED路燈等節能產品的型號、規格和數量和金額,雙方應按另行簽署的購銷合同履行。正式合同的簽訂時間仍具有不確定性,公司將在后續定期報告中持續披露協議的履行情況”,顯然,這里仍然沒有提示違約風險,只是提示正式合同簽訂時間的不確定性。)

  NBD:跟天旭恒源簽的近4億元合同,但上半年執行只有幾百萬元。為什么要一下子簽那么大的合同?

  德豪:當時他們預計今年能夠拿下多少個城市(訂單),但后來在談的過程中,有些沒有拿下來。

  NBD:就是說有些變數?

  德豪:對,因為這些是政府工程,他們可能首先找個供應商把供應渠道固定下來,但不會簽訂嚴格意義的采購合同,因為簽了,如果這邊項目談得不順利,買回來干嘛?但如果這邊的項目談得七七八八了,他們不把供應商先找著,談下來了供應不了也是個問題嘛。

  NBD:他們那邊也是出了些問題是吧?

  德豪:他們做的EMC的規模可能比預期的要小。中間可能有一些沒拿下來或者競爭對手來了。現在大家都看著這個行業非常好,自從廣東公布了LED的推廣計劃之后,很多企業都圍到廣東來了。到處投標,投標的時候到處都是競爭對手。

  NBD:這個合同我們當時看的話還是比較開心的,但是沒想到,看了你們這個二季報,感覺心里涼涼的。才執行了那么一點點,時間過了一半了對吧?

  德豪:對對對,這個還是跟我們的預期有點差異。

  NBD:這是不是意味著這個公司跟你們今年的合同肯定履行不了呢?

  德豪:我不敢說完全履行不了,有可能會履行不完。

  NBD:我就覺得奇怪,你們跟北京這家公司簽合同,這家公司都沒在行業里聽說過,而且我們查了下,是去年才成立的。

  德豪:他們是中航集團,中航集團非常大嘛。這是很大的央企,他們下面的公司成百上千。不可能每個都聽說過。而且LED能源合同管理公司也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一種模式。他去城市拿訂單,然后買我們的燈具安裝。他自己不做LED燈。

  NBD:但是你們簽合同的時候,這家公司還不是中航旗下的吧?你們是2月份跟他們簽的協議對吧?

  德豪:因為從他們提供給我們的資料里來看,它的股東背景已經是中航工業。可能他們當時已經談得差不多了,只是沒有履行完最后的程序而已。

  NBD:這個合同3億多元,具體到這個條款,有沒有要求它賠償什么損失呢?因為我也看不到合同。

  德豪:這個合同我想應該是履行不完的話,我們可以往后推遲,到時候再談。再重簽一個合同替代這個合同也行,何必非要逼著它說你要賠我多少多少錢,這個不現實。而且是長期合作的伙伴。

  NBD:為何中國環投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如此大的訂單,你們有日常經營重大合同公告,我們查閱香港聯交所的公告卻沒有呢?

  德豪:我不太了解這個情況。

  NBD:你們這個框架性協議是不是一定要公告呢?

  德豪:這個倒不一定,但萬一我們不公告,證交所又會詢問。

  NBD:我總共算了下,你們這五個合同有10.75億元。

  德豪:你不能這樣算,我的風險提示你看都不看。

  NBD:也就是說這個變數還是比較大的?

  德豪:是有變數,是框架性協議,具體采購的數量和價格要用訂單來確認。所以你一定要去評估這個合同,目前執行的情況可能沒那么好,那預期你就要打折扣了。

  德豪潤達LED“帝國”陰影:政府補貼遠超營業利潤 部分設備資格存疑

  德豪潤達巨資采購的LED外延片生產設備里,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去年3月16日,德豪潤達發布公告稱,2011年3月15日,其全資子公司蕪湖德豪潤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收到蕪湖市政府對公司采購的MOCVD設備的部分財政補貼款2.496億元。

  這顯然不是一個小數目。不過,蕪湖市政府對補貼的標準也作了嚴格的限制。2010年8月,蕪湖市政府發文明確規定,企業購置LED外延片生產設備50臺以上,且規格要達到55片機及以上才會給予研究開發補貼支持。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德豪潤達部分設備僅為52片機,而這些設備同樣獲得了財政補貼。

  MOCVD設備片數之謎

  2009年12月,德豪潤達在蕪湖的LED項目正式開工建設。按規劃,德豪潤達要在蕪湖投放100臺MOCVD設備(生產LED外延片的主要設備)。

  2010年8月23日,蕪湖市政府網站掛出文件,明確了對MOCVD設備的補貼標準。文件第三條規定:“企業購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LED外延片生產用MOCVD設備50臺以上,且芯片及封裝、應用產品研發與制造等關聯產業均在蕪湖投資生產的,按照藍綠光MOCVD設備 (限55片機及以上)每臺最高不超過1200萬元、紅黃光MOCVD設備(限55片機及以上)每臺最高不超過960萬元標準,給予一次性研究開發補貼支持。”

  有行業專家告訴記者,片數越多,對應的設備就越先進,產能也就越大。《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致電德豪潤達證券部詢問MOCVD設備的片數,對方表示都是56片。

  不過,事實恐怕并非如此。

  在德豪潤達LED蕪湖基地,一位女工告訴記者,公司的外延爐(MOCVD設備)有12片、13片和14片的。(德豪潤達生產的是4英寸外延片,對應乘以4得到機器的最終片數為48片、52片和56片)。

  德豪潤達證券事務代表章新宇明確,該公司所有的MOCVD設備都是4英寸規格的,以14片為例,14×4即為56片,如果是13片,則13×4=52片。

  而德豪潤達多位工人均證實,公司外延爐有12片、13片和14片的。

  不過,工人的說法遭到了德豪潤達董秘處主任王鵬的否認,他在短信中稱,“是14片4英寸的”。

  但幾天后記者致電德豪潤達董秘鄧飛,得到的答案與王鵬又不一樣。當記者追問為何有工人表示有別的尺寸時,鄧飛承認,“公司的確有13片的設備”。但鄧飛并不愿透露13片的設備到底有多少臺,也不承認有工人所說的12片的MOCVD設備。但他承認13片的設備也獲得了財政補貼。

  相關部門:55片機才能獲補貼

  根據德豪潤達2010年關于子公司簽署重大設備采購合同的公告,蕪湖德豪潤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向德國Aixtron公司采購30套設備,金額不超過0.825億美元 (折合人民幣不超過5.6億元),平均每臺價格為275萬美元;向美國Veeco公司采購的70套設備,金額不超過1.78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不超過12.12億元),平均每臺價格為255萬美元。

  去年3月16日,德豪潤達發布公告稱,2011年3月15日,其全資子公司蕪湖德豪潤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收到蕪湖市政府對公司采購的MOCVD設備的部分財政補貼款2.496億元。

  記者查閱2011年一季報發現,截至2011年一季報披露日,蕪湖德豪潤達已到貨MOCVD設備26臺,如果按政府文件中每臺補貼960萬元的標準計算,26臺對應的財政補貼款剛好為2.496億元。

  也就是說,德豪潤達每采購一臺設備,近一半的采購款獲得了政府補貼。

  記者曾以投資者的名義詢問章新宇,他確認26臺MOCVD設備均獲得了補貼,每臺的補貼數在1000萬元左右,不過至于2.496億元是否為這26臺設備的補貼,章新宇不愿正面確認,“到貨后給一部分,具體多少臺你就不用具體去關注了好不好?”

  對于蕪湖市要求必須是55片及以上的設備才能獲得補貼的問題,鄧飛稱“這個可能是誤差”。

  鄧飛說,當時全國第一個推出補貼政策的是揚州,只要求31片,蕪湖是第二個。而在2009年,根本沒有55片的設備。

  近日,記者致電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促進一局,核實MOCVD設備是否必須要55片及以上才能獲得補貼的問題,對方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隨后,記者又致電上述投資促進一局負責人魏剛,他再次確認,現在執行的政策是要55片及以上的設備才能獲得補貼。

  為進一步求證蕪湖市財政局的補貼文件是以產能為標準還是以片數為標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該局經濟建設科,對方明確表示,對MOVCD設備的補貼,是以片數作為標準,即必須要55片及以上。

  記者又再次致電魏剛,表明身份后,向他進一步求證。

  “德豪潤達有部分MOCVD設備沒有達到55片,這算不算騙補呢?”記者問。

  “我們按照市政府出臺的這個政策執行,但具體不是你說也不是我說了算,我們都有相應的機構對應協議去執行。”魏剛說。

  “當時都是按照55片這個標準去驗收是嗎?”記者問。

  “我只能明確告訴你,我們是按照市政府的統一政策去執行。”魏剛說。

  靠政府補貼支撐業績?

  各項補貼接踵而至,裝扮了德豪潤達當年的業績報表。

  記者梳理德豪潤達2010年至今的公告發現,在這3年內,該公司的蕪湖基地、大連基地和揚州基地一共獲得11筆來自政府的各種補貼,總金額超過11億元。

  2010年,德豪潤達分別收到蕪湖和揚州當地政府“科技三項”財政補貼2.52億元和0.13億元,公司將上述兩項補貼2.65億元一次性計入當期損益。此外,公司還于2010年12月底,收到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財政局撥付的“LED芯片生產項目”重大產業化項目資助資金5660萬元。

  財報數據顯示,公司2010年的營業利潤僅533.2萬元,但加上補貼之后,利潤總額達到2.66億元。

  2011年,德豪潤達收到政府的各項補貼款繼續呈大幅增長的態勢,全年共收到補貼款6.05億元。

  當年1月和9月,該公司分兩次收到蕪湖當地政府的“科技三項”補貼共2.796億元。2011年3月,德豪潤達又收到MOCVD設備補貼款2.496億元,該筆補貼將從設備正式投入使用起的十年內分期計入損益。當年8月,該公司收到蚌埠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財政局給予的固定資產投資補貼資金7580萬元,該筆資金在收到時計入遞延收益。

  德豪潤達去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但與公司正常經營業務密切相關,符合國家政策規定、按照一定標準定額或定量持續享受的政府補助除外”的金額就達到3.1億元。而該年度公司的利潤總額為4.5億元,營業利潤為1.46億元。政府補貼金額占到利潤總額的69%。

  今年前11個月,德豪潤達又先后4次收到來自蕪湖和大連的財政補貼共1.744億元。今年公司收到的政府補貼和去年相比有較大的降幅,這在業績上的直接表現便是利潤大幅下滑。

  今年前三季度,該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15億元,比去年同期下滑57.41%,公司在報告中稱,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報告期內,公司的政府補貼比上年同期減少及費用增長所致。

  焦點問題

  高新資質研發費用不達標 回應稱口徑不同

  德豪潤達高新技術企業的資質同樣讓人懷疑。

  2011年11月,德豪潤達全資子公司蕪湖德豪潤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蕪湖德豪)獲得安徽省第二批高新技術企業認證。除了這家子公司外,德豪潤達自身,以及另外兩家子公司——威斯達電器(中山)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斯達)、深圳市銳拓顯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銳拓)也均在廣東獲得了高新技術企業的認證。

  高新資質對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得到認定,企業所得稅可享受15%的優惠稅率,否則只能按25%的稅率繳納。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多日調查采訪發現,按《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須滿足的條件,德豪潤達存在不達標的情況。

  旗下多家公司獲高新資質

  德豪潤達在官網上這樣描述自己:擁有七大研發與制造基地,擁有專利765項,是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和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之一。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整理了德豪潤達2008年到2011年的年報發現,宣稱 “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和“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的德豪潤達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似乎有限。

  2008年,德豪潤達的研發費用支出為1811萬元;2009年小幅增至2194萬元;2010年,公司的研發費用支出終于有了較大增長,達到4356萬元;但到了2011年,德豪潤達的研發費用再度下降,為3908萬元。

  德豪潤達在2011年年報中稱:“為控制費用的增長,公司適度放緩了在研項目的投入。”

  在減少研發費用的背景下,德豪潤達在高新技術企業資質方面卻屢有斬獲。2012年2月27日,廣東省科學技術廳、財政廳、國稅局和地稅局聯合下發《關于公布廣東省2011年第一批通過復審高新技術企業名單的通知》。通知顯示,德豪潤達公司以及德豪潤達的子公司威斯達已通過了2011年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復審,繼續享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等優惠政策。而早在2010年4月7日,德豪潤達子公司深圳銳拓也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認證。

  在安徽,德豪潤達子公司蕪湖德豪于今年3月通過了該省2011年第二批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該公司自2011年1月1日起享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等優惠。

  研發經費占比低于3%

  那么,在研發總體投入不高的背景下,德豪潤達的這些公司是否符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標準?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規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須滿足6個條件,其中一個條件便是企業近3個會計年度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于5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于6%;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0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0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于3%。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德豪潤達年報發現,除了威斯達由德豪潤達直接控股70%,間接控股30%外,其余兩家子公司——深圳銳拓和蕪湖德豪都是由其100%控股。

  換句話說,德豪潤達公布的研發費用中,包含了德豪潤達自身以及三家子公司的研發費用。相關年報也顯示,合并財務報表的具體范圍包括了這3家子公司。

  然而,記者經過計算發現,即便將年報中公布的這些費用全部都算作德豪潤達這一家上市公司的研究開發費用,也無法達到《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中的要求。

  德豪潤達2008年的營業收入(不包括子公司)為12.15億元,而整個公司(包括子公司)的研發費用支出為1811萬元,占比1.49%。2009年到2011年的占比分別為2.36%、3.27%、2.38%。

  財稅專家馬靖昊表示,《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規定中的“銷售收入”同該公司年報中的“營業收入”應該是一個概念,只是說法不同。

  記者咨詢專業人士得知,德豪潤達通過了廣東省2011年第二批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那么它的研發費用的統計是從2008年到2010年這3年。具體計算方法是將3年的研發費用總和除以3年的營業總收入。據此,記者計算出德豪潤達(包括子公司)的研發投入占德豪潤達的營業收入(不包括子公司)比為2.40%,仍達不到規定的3%的要求。如果剔除3家同屬 “高新技術企業”的子公司的研發費用,這一比例可能還會低于2.40%。

  上市公司在年報中披露的研發費用跟企業申請高新技術資質所要求的研發費用到底是不是一個概念?馬靖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應該是一個概念”。

  隨后,記者又專門咨詢了深圳某會計師事務所。該所歐陽所長表示,如果上市公司詳細披露了研發費用的金額,那么兩者就是一個概念。

  回應:口徑不一樣

  近日,記者聯系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進行核實。

  記者書面給廣東省科技廳提供了一份“德豪潤達并不具備高新技術企業認證資格,涉嫌以高新資質名義騙取國家稅收優惠”的說明,詳細闡述了理由。

  在這份說明里,記者除了具體指出德豪潤達的研發費用投入不達標外,還指出,“德豪潤達技術人員占比也不多。2009年技術人員337人,占公司總人數3.85%,大專(含)以上教育程度員工占公司工人數16%;2010年技術人員561人,占公司總人數4.68%,大專(含)以上教育程度員工占公司工人數24.3%;2011年技術人員611人,占公司總人數4.84%,大專(含)以上教育程度員工占公司工人數為19.5%。”

  據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要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需滿足“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這一條件。

  廣東省科技廳在收到記者的說明約半個月后給出了書面回復,稱“德豪潤達公司經過了專家評審、公示以及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等程序,按照有關規定通過了2011年高新技術企業復審。”

  這份書面回復中最后提到,“鑒于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第十六條信息保密規定,且德豪潤達是上市公司,我們不能提供該企業的申報材料,相關信息請聯系企業做進一步核實。”最后還附上德豪潤達的聯系人手機號。

  記者再度詢問 《每日經濟新聞》提供的數據與德豪潤達申報給廣東省科技廳的數據是否有出入,該廳拒絕作出回應。

  記者按廣東省科技廳附上的聯系方式聯系了德豪潤達相關人士,對方只是模糊表示,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統計的口徑不一樣。“我們是按照科技部高新技術認定的八類歸集方法進行歸集的。”

  在此之前,記者還曾前往安徽省科學技術廳,希望能夠查詢蕪湖德豪高新技術企業的申請材料。不過該廳高新科相關人士給出的答復是:材料太多,他們那里沒有保存。

  行業趨勢

  投資過剩致企業以價換量LED產業或步光伏后塵

  對LED行業而言,冬天已持續一年,可春天還那么遠。

  11月初,LED企業聚集重地——深圳又傳來企業停產的消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深圳市浩博光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浩博光電),這家億元級的LED企業,因資金鏈問題陷入泥潭。

  經過前幾年的狂歡后,LED行業的后遺癥不斷顯現出來。有行業人士預測,LED行業的洗牌期恐怕要持續到2014年中期,甚至有可能重蹈光伏產業覆轍。

  近六成LED企業利潤下滑

  在浩博光電身后,大量LED企業正在經歷虧損或者利潤大幅下滑的痛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粗略統計發現,在42家LED相關上市公司中,三季度利潤下降或虧損的達到24家。

  10月25日,天龍光電2012年三季報出爐,公司當期營收約4138萬元,同比下降76.67%;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約3266萬元。

  10月26日,德豪潤達虧損的三季報接踵而至。該公司三季度營收約7.21億元,同比下降12.23%;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888萬元。

  10月29日,三季度虧損的LED相關企業又多了一家——天通股份:公司當期營收2.87億元,同比下降1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3008萬元。

  除了這3家虧損的企業外,還有21家LED企業出現了凈利潤下滑的現象。其中士蘭微、華微電子、洲明科技3家公司凈利潤跌幅都超80%。

  對于LED行業現狀,高工LED研究所二級市場高級分析師王路遙評價稱,“上游投資出現過剩”。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賀在華則認為,直接原因在于產能過剩。這一現象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全球經濟疲軟,投資生產放慢,而國內LED企業利潤大部分靠出口獲得;另一方面,市場盲目跟風現象嚴重,產品在中低端扎堆,長期混戰壓低價格。

  企業犧牲利潤釋放庫存

  對于眾多LED企業而言,產能過剩的直接辦法便是開打價格戰。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投資者的名義致電乾照光電董秘辦,工作人員表示,去年很多公司都在擴產,不少企業有拋貨的現象,所以芯片的價格下降比較厲害。但是她強調,雖然價格下降,但公司的銷量還是上升的。

  乾照光電三季報顯示,當期利潤總額、凈利潤同比下降,主要原因均為芯片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有較大的降幅,芯片毛利率隨之下降引起的。

  華燦光電董秘辦相關人士也稱,公司的銷量還是有所上升的,只是價格下降幅度較大。

  賀在華認為,目前LED市場無序發展、需求不足、產品集中在中低端的特點與光伏產業如出一轍,如果LED企業不及時看清市場環境,極有可能陷入與光伏產業類似的僵局。

  廣東省照明電器協會秘書長郭修則預測,LED行業洗牌期將持續到2014年中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德豪潤達 LED企業 財政補貼
長沙推廣新能源汽車 最高可獲12萬元補貼
新辦特別重大節能環保企業 一次性給予50 100萬元扶持
今年四川廣安將補貼推廣30萬只節能燈
焦作財政補貼節能燈開始申購 市民可半價購買
寧夏今年高效照明產品推廣任務100萬只
兩名工作人員騙取財政節能獎勵千萬余元被逮捕
遭遇“滑鐵盧” 河南LED企業加劇“洗牌”格局
我國未來LED產業的發展或將以依靠市場為主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網站合作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金融服務
項目對接
技術推廣
最新活動
郵件訂閱
中國節能產業網致力于打造節能領域最高效的技術、項目、資金一站式服務平臺。
©2007-2015 China-esi.com
湘ICP備1201188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网站统计
89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厦门市| 长岭县| 江川县| 股票| 高阳县| 新田县| 抚州市| 洱源县| 依安县| 古浪县| 南宫市| 怀化市| 崇义县| 南投县| 从江县| 光泽县| 洪雅县| 常德市| 景谷| 永丰县| 澳门| 会宁县| 重庆市| 巴林右旗| 泌阳县| 新密市| 黄骅市| 札达县| 隆安县| 潜江市| 介休市| 西城区| 招远市| 梨树县| 旬阳县| 德阳市| 石首市| 彰武县| 望江县| 无极县|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