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中國要把綠色發展的基本框架建立起來。過去我們做的工作是序幕性的,這次這臺戲主場就要開始了。”
在近日由能源基金會組織的“全球與中國綠色低碳發展議程高端對話第六次會議——疫情新背景下中國‘十四五’規劃展望”的線上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十四五”期間要給綠色發展“算總賬”,應強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綠色內涵,拓寬“新基建”范圍,避免采用化石能源驅動恢復經濟。
劉世錦認為,“十四五”期間我國要把綠色發展的基本架子搭起來,要從四個方面入手:發展理念、政策目標、重點領域、體制機制政策。
“一個基本的概念是:綠色的發展方式實際上從經濟上來講也是劃算的,是有競爭力的”,劉世錦認為,當前推動綠色發展并不僅僅是對傳統工業化的發展方式搞修補,實際上是發展方式的轉型。
劉世錦強調,要給綠色發展“算賬”,把生態學的問題轉化成經濟學的問題,把過去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的各種成本算進來,把綠色發展帶來的各種各樣的收益也算進來,例如利用“太陽能值”對生態資本的服務價值做核算。
劉世錦稱,應考慮短期和中長期目標銜接,完善綠色標準體系、綠色財稅體系和綠色金融體系,形成與綠色發展相協調的政策激勵。
關于綠色發展的理念,劉世錦還特別提到,綠色發展包括但不限于污染治理,實際上有更寬的含義,包括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投資等,是一個綠色的生產體系。
在“十四五”期間,綠色城鎮化、綠色技術與綠色消費將成為推動我國綠色發展的重點方面�!白罱鼛啄辏麄€綠色消費其實是在減速的”,劉世錦團隊建議,應探索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實用性生態資本服務價值的核算方法,加快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在財稅體制、金融體系、標準體系方面進一步完善,形成較好的激勵體系。
同時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劉世錦也認為要強調綠色的新基建,避免化石能源驅動經濟恢復。綠色城鎮建設、新能源基礎設施等生態新基建不僅將拉動經濟,也能夠推動我國社會經濟提早進行綠色低碳轉型。
“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將是我國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作為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中方首席顧問,劉世錦與外方首席顧問、研究團隊正為疫情新背景下我國制定“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議。
劉世錦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將會進入中速增長,預計增長速度可能處于5%-6%之間,同時我國經濟社會將會有消費比重持續上升、中等收入人口擴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發展等重要的結構變化。
此外,疫情過后中國將不斷拓展數字經濟應用場景,繼續擴大開放,同時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
劉世錦團隊認為,在政策目標方面,應該把中國“十四五”規劃綠色發展的目標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的議程相互銜接,目標上要互相對接。在碳排放、能源消耗、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指標的設置上,這些標準在“十四五”期間首先是不能降低的,其次指標的水平或者力度還應該有適當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