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以來,在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下,重污染天氣仍多次襲擊京津冀地區。對此,有人將目光投向了燃煤電廠煙囪里冒出的白煙,提出要燃煤電廠煙氣“消白”。
這個問題不是第一次提出來,每次都博得了不少人的眼球。雖然生態環境部以及業內人士對此已做出了目前無需治理的明確回答,但一些關心大氣污染防治的人對此仍有疑問,有必要進行澄清,以正視聽。
要不要為燃煤電廠煙氣“消白”?首先要弄清楚白煙到底是什么。燃煤電廠冒出的白煙,其實是燃煤電廠濕法脫硫后排放的溫度為45℃—52℃的濕煙氣。這些煙氣排放后與溫度相對較低的外環境空氣接觸而冷凝,形成大量水霧,在光線的折射或散射的作用下,呈現出白色。因其外形像羽毛狀,也被稱之為白色煙羽。
環保治理設施合格的超低排放機組排放的白色煙羽中,污染物濃度很低。目前,我國燃煤電廠煙氣治理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京津冀地區燃煤電廠煙氣中可凝結顆粒物的排放平均值為5.62毫克/立方米,僅是美國相應平均值的30.2% 。即使全國燃煤電廠煙氣中可凝結顆粒物的平均排放水平按10毫克/立方米考慮,全國燃煤電廠每年排放的可凝結顆粒物總量大約只有12萬噸,占全國PM2.5的總量不及1%。電廠“消白”對減少大氣污染的貢獻非常有限。
有人認為,白色煙羽是一種視覺污染,即使對減少大氣污染貢獻不大,仍有治理的必要。但是,我國已經到了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能源、環境成本治理白色煙羽這一視覺污染的階段了嗎?遠遠沒有。當前,在很多地方,觸目可見的黑煙、黑臭水、垃圾等問題尚未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對周邊群眾生活的影響、對環境質量的影響,遠比電廠白煙帶來的視覺污染更嚴重、更突出。
另外,從環境治理效益來講,如果盲目去治理白煙,不僅不會減少污染物,反而會增加能源消耗,總體上增加污染物排放。有研究表明,增加煙氣“消白”治理后,每千瓦時發電量會提高煤耗1-3克。即使在超低排放條件下,也會使相應排放的總PM2.5濃度提高0.6-1.8毫克/立方米。“消白”措施減少的污染與增加能耗帶來的污染會兩相抵消,環境效益很低,但治污成本將大大增加。煙氣“消白”單位千瓦的投資一般在70元左右,全國燃煤電廠進行煙氣“消白”約需700億元,每年的運行費用大約在200億元左右,另外每年還會增加標煤消耗400萬噸-1200萬噸。此外,煙氣“消白”治理工藝和設備穩定性差,會對生產設備和系統造成多方面影響。
由此可見,治理白色煙羽的環境經濟效益比很低,絕非當務之急,不應成為當下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因為就大氣污染防治的現狀來看,各地還有很多比“白煙”問題重要得多、緊迫得多的問題需要解決。盲目采取“消白”措施,不僅會增加污染物排放和治污成本,得不償失,同時,還會讓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偏離方向、失去焦點,影響打贏藍天保衛戰目標任務的完成。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卓有成效,重污染天數明顯減少、污染程度明顯減輕,不斷增多的藍天可以作證。但是,大氣污染防治形勢仍嚴峻復雜,工業污染、散煤污染、交通污染、揚塵污染等問題亟待解決。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尚未改變,鋼鐵等重污染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需要大量資金。我國能源結構調整還不到位,仍以煤炭為主,農村地區散煤污染問題尤為突出,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改造需要資金、政策的持續支持。我國以重型貨車公路運輸為主的交通結構有待優化,重型柴油車超標排放較為嚴重,治理任務仍然艱巨。生態環境部公布的去年12月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降塵監測結果顯示,“2+ 26”城市降塵量平均為4.5噸/平方千米·月,揚塵污染治理力度仍需加大。此外,揮發性有機物污染以及臭氧超標問題需要高度重視,加大治理力度……大氣污染防治仍有很多硬骨頭要啃,很多難關要攻克。
污染治理必須分清輕重緩急。在當前階段,無論是算環境賬,還是算經濟賬,煙氣“ 消白”都得不償失,是勞民傷財之舉。正是基于此,《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中明確規定,對穩定達到超低排放要求的電廠,不得強制要求治理白色煙羽。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在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中,我們要抓住主要矛盾,將有限的資金和人力物力用于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決不能因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而慌了方寸、亂了陣腳、丟了部署,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浪費時間、浪費投資。
各地要堅定信心,心無旁騖,排除干擾,堅持方向不變、目標不變,實行科學治污、精準治污、依法治污,瞄準主攻方向、實現精準突破,在鞏固現有治污成果的同時,以最少的經濟社會成本獲得最大的環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