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外界視為“擠水分”過程的中國經濟核算改革工作正在提速。諸多省市自治區政府在舉行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前,均未提前公布一季度GDP(地區生產總值)數據。這與過去各地提前通過當地媒體公布一季度“報喜”數字的情況有重大變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個統計系統消息源獲悉,各地方統計局核算處人員,也與國家統計局核算司人員,近期就今年一季度各地的經濟數字進行了聯合審查。與過去“審查”不同的是,今年國家統計局對GDP數字要求更嚴,會根據各地用電、全社會貨運、財政收入等數字,對“過高的數字”進行了“調減”。
實際上,今年國家統計局開始加強獨立測算地方GDP增速,該局過去在地方也設有統計人員,但是現在變革力度更大。一位參與一季度統計工作的人士稱:“地方的數字虛高的,都要猛砍。”
浙江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杰也在該省一季度數據發布會上指出,今年國家統計局在核算方面做了改革和完善,過去各地GDP增速普遍高于全國的問題,在今年一季度開始有所解決。
也有統計系統人士表示,并不認同擠壓水分的說法。其認為,現在GDP的差異,是分級核算制度產生的。所以實施分級核算,因為各種壟斷行業、跨國公司、跨行業、跨地區的產業越來越多,分級核算差異大。
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從統計工作會議中獲悉,國家統計局提出積極穩妥地推進國家統一核算地區生產總值。預備在一到兩年的時間,爭取全國各省GDP總量與增速,與全國的GDP總量和增速的差距,減少到最低范圍。
國家統計局還在結合新一年的各種調查資料,進行GDP核算方法改革,2013年以前的國家和各地歷史數據也有望修訂。此外,還將嚴格核算2014年各季度及全年各地GDP總量和增速,為2015年正式實施全國統一的核算GDP打下基礎。
本報記者了解到,預備在2015年實施的方案草案包括:人均GDP的計算方法實施改革,分母由戶籍人口改為常住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在地方統一稱為地區生產總值。加強國務院對省、省對市、市對縣的審核評估。
各地GDP降速
今年地方一季度的GDP增速大多降低。全國的一季度經濟數字為7.4%,地方則有10個左右低于全國。這包括4個左右低于7%,3個為7%,還有兩個為7.1%、7.2%左右。
2014年一季度全國有約10個左右的省市自治區的GDP增速,即1/3的地方低于全國數字,包括黑龍江、河北、寧夏、吉林、北京、廣東、浙江、上海、山西等地。
高于全國一季度數據的地區,其經濟增速幾乎均比去年有所下降。比如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前第一、第二、第三名,即重慶、貴州、天津的經濟增速均比去年增速要低。統計系統人士和專家認為,這與國家加強核算制度改革有關。
湖北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指出,2013年一年各地GDP之和,相比全國,要多出接近6萬億,相當于一個廣東省。過去地方的GDP增速一般都高于全國。
今年一季度有1/3地方GDP低于全國,有1/3與全國基本持平,另外1/3高于全國。這樣全國的GDP數字,和地方的GDP之和已經趨于接近。葉青認為,這說明GDP核算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以后國家直接參與核查統計地方GDP,地方統計局再也不用擔心很多誤漏統計數的責怪了。”
核算制度改革仍有難點
今年一季度的核算制度已強化諸多要求。一位地方統計局核算處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國家統計局開始考慮全社會用電量,社會貨運量,還有勞動就業、稅收等其它宏觀數字,來對照GDP數字是否契合。
這位人士指出,“現在是慢慢地擠出水分,通過經濟普查來把全國的數字和地方的數字做好銜接。”
過去多年,國家統計局已經對地方GDP實施聯合審查,然后地方才可以發布。目前實質性的審查越來越嚴。有統計系統人士透露,其實今年一季度加強了直接測算地方數據。
此前,中國經濟統計核算制度是分級核算。一些省市已經對市縣GDP“下算”,比如浙江,北京等地,但是在去年年底為止,國務院并未對各地省市自治區一級GDP進行直接核算。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今年1月的統計工作會議上指出,今年要堅決反對統計上的弄虛作假,要把提高數據質量作為統計系統首要任務來抓。
湖北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認為,國家對各省市自治區GDP直接核算的條件已經完全具備。部分原因是,目前規模以上工業等數據,由企業直接報送到國家統計局,規模以下的工業等數據,已經可以由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隊獲得。其他的電力、財政、貨運等數字,可以通過有關部門來獲得。
“現在難度在于,很多企業有總部,比如分支機構在地方創造的GDP不能都算到北京總部。”葉青說。
廈門大學統計系教授楊燦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不能迷信地方與國家的數字完全一致。“比如用支出法算地方的GDP就很難,因為國家可以算進出口數據,一個省的這類數據就不好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