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15日,黨中央作出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中國核工業就此發軔,這一天也成為中國核工業的誕生日。65載春秋過,中國核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一系列自主重大跨越,構筑了完整的核工業體系,形成了更高水平的核工業創新鏈和產業鏈,顯著提升了我國核工業的資源整合利用水平和整體國際競爭實力。
澎湃新聞從1月15日由中核集團舉辦的紀念核工業創建65周年媒體見面會上了解到,中核集團正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倡議,向全世界展現出自身的核工業全產業鏈實力,目前與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經貿關系,正在商談核電及鈾資源、核燃料、核技術應用等核工業全產業鏈合作。
“兩彈一艇”鑄就了共和國之盾,中國核工業始終是國家安全重要基石。在曾經人跡罕至的荒漠戈壁、荒山野嶺,開拓者們篳路藍縷,創造和見證了中國核工業起步和逐漸壯大的歷史。
上世紀60年代,國際形勢風云突變,蘇聯政府撕毀了所有協定、撤走專家,企圖把中國核工業扼殺在搖籃里。中國核工業逐步轉移到完全、徹底自力更生的軌道上來。黨中央作出決策:“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時間搞出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
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本文圖片均來自中核集團
1967年6月,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中國用了2年零8個月。1970年12月26日,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艇上零部件有4.6萬個,需要的材料多達1300多種,沒有用一顆外國螺絲釘。
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
1970年12月,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順利下水。
此后,核工業從軍工走向民用。1970年2月8日,周恩來總理指出,“二機部不能光是個爆炸部,還要發展核電。”隨著新號令發出,新方向確立,從那時起,中國開啟了和平利用原子能時代。
1991年12月,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秦山30萬千瓦核電站并網成功,結束了大陸無核電的歷史。1995年,秦山核電二期工程拉開帷幕,自行設計建造四臺60萬千瓦的壓水堆核電機組。2002年陸續投入商業運行。
1991年12月秦山核電站并網發電。
2008年,秦山核電站擴建工程方家山核電站動工,建造兩臺百萬千瓦級的國產化壓水堆機組。2014年,1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2015年1月,2號機組并網發電。
2015年,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開工建設,預計2020年實現并網發電。
中核集團福清核電基地
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先后掌握了30萬、60萬、100萬千瓦級核電技術,實現了核電型譜化、批量化、規模化發展。
截至2019年底,中國大陸地區在運核電機組47臺,保持安全穩定運行,裝機容量全球第三;在建核電機組11臺,在建核電規模世界第一。在反應堆研發、核電站設計、設備制造、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部分領域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據介紹,中核集團自北向南建成了田灣、秦山、三門、福清、昌江五大核電基地,截至2019年底,中核集團商運核電機組已達21臺,在建核電機組6臺。2019年,8臺機組WANO綜合指數滿分。此外,中核集團出口的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四臺機組已全面建成并保持安全穩定運行,華龍一號海外工程卡拉奇2、3號機組建設工程進展順利。
核能已成為我國能源多元化供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核集團核能發電量1362.14億千瓦時,累計核能發電9690.76億千瓦時,相當于燃燒標準煤38760.8萬噸,二氧化碳96611.3萬噸,二氧化硫2907.06萬噸,造林260萬公頃。
65年來,中國從未發生二級及以上核安全事件,核材料保持“一克不丟、一件不少”的安全紀錄,在工業安全中保持著領先的地位,其經驗和成果也為世界核工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據了解,全世界有超過70個國家已經和正在計劃發展核電,到2030年計劃新建機組將超過200臺。按照目前在國際上已經出口的核電機組來看,每一臺核電機組可直接帶動的產值大概在300億人民幣左右,相當于30萬輛汽車的出口價值,如果考慮到天然鈾、核燃料、運維、退役等全產業鏈的貢獻,以60年計,單臺機組全壽期直接帶動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產值。
目前,中國擁有完整的核工業產業鏈和體系,鈾資源、核燃料、核環保工程的國際合作開發具備一定基礎。我國的核燃料產業已形成產業體系,已發展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備完整核燃料循環體系的國家之一。中國的核燃料不僅能夠滿足中國核能發展的需要,也已經走向了世界。此外,中國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30多年沒有間斷過核電工程建設的國家,具備核電連續建設的經驗,擁有同時建造40余臺核電機組的能力。
中國是世界上第八個核電技術出口國,自1989年開拓海外市場以來,通過出口積累了大量海外工程管理經驗。中核集團是我國唯一實現批量出口核電站的企業,已成功向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等7國出口了7臺核電機組、7座研究堆和1臺次臨界裝置。
據了解,中核集團正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化核能領域的國際產能合作。如今,中俄最大核能合作項目已進入全面實施新階段:田灣核電7、8號機組、徐大堡核電3、4號機組完成全部商務合同簽署;收購納米比亞羅辛鈾礦,躋身全球前五大天然鈾供應商;組建的國際聯合體,成功中標國際熱核聚變ITER項目核心安裝工程,將為“人造太陽”安裝“心臟”;與俄羅斯、歐洲多個國家深化核能合作,打開了多元化高水平開放合作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