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內需VS碳減排
除了龐大人口基數與碳減排之間的矛盾,鄧楠緊接著在報告中指出了擴大內需和碳排放之間的矛盾,她說:“擴大內需必須刺激消費,消費增長就意味著對資源、能源的需求要進一步增加,碳排放也要增加,這是我們低碳發展中的一大難題。”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十七屆五中全會將擴大內需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
擴大內需,最根本的就是擴大消費需求。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擴大消費需求,就意味著必然要增加對資源、能源的消耗,增加碳的排放。這就意味著,我們一方面要通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我們在擴大消費的過程又要高度重視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能源的使用效率,推動綠色生產、綠色消費。
鄧楠強調,這是中國目前發展階段極具挑戰性的難題,如何破解這一難題,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增加就業VS碳減排
鄧楠繼續在報告中指出,如何破解增加就業和低碳發展之間的矛盾,也是中國面臨的一大難題。中國目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要特征的產業結構正面臨著加快轉變的壓力,就業問題越來越嚴峻。在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大量農村人口要轉移到城市中,每年還有新增加的人口,就業需求會越來越大,低碳發展與就業有可能變成最突出的矛盾。
鄧楠說:“我們希望社會穩定,希望增加人們的收入,擴大內需,這些都需要提高就業水平。所有的人都有工作做,就意味著更多人的就業,要有更多的企業,要有更多的生產。所以,破解這個矛盾的途徑應該是擴大就業和擴大第三產業。要開拓新的就業渠道,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到今年,中國的人均GDP有望達到4000美元,已經進入到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但是,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以及勞動者的素質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那么,怎樣通過科學技術、通過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來改變我們的就業結構,這是需要很好地研究的。”鄧楠說。
鄧楠提到,有人研究認為低碳減排和就業是一對矛盾,從2004年至2007年,由于我國減排所造成的就業崗位損失已達37萬,而且主要發生在較貧窮的中西部。鄧楠說:“我不知道這個數字是否準確,我認為,低碳發展不應該成為減少就業的一個因素,低碳發展與就業不應該是相對立的,為什么我們國家會造成這樣的問題,值得深思。”
盡管中國低碳發展面臨著這些矛盾和挑戰,但鄧楠也指出:“走低碳發展之路,我們也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因為,中國不但具有豐富的新能源資源,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有巨大的節能與發展方式轉變的潛力。
鄧楠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要充分認識低碳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牢牢把握國際社會大力推行低碳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的新興工業化道路,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力,大力推廣與應用節能產品,大力倡導綠色消費理念。
與此同時,鄧楠還在報告中指出:“要大力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與循環經濟,把低碳技術、循環經濟與綠色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掌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