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在《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知識讀本》首發式上針對各地為了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指標,而采用拉閘限電的做法時表示,采用行政命令式的節能減排,效果并不好,應該更市場化,更有彈性,“拉閘斷電導致企業自己買柴油機發電,根本沒有到達減排的目的。如果讓他們花錢購買一些排放指標,交給市場調節可能效果會更好”,潘家華說。
對此,該套圖書的出版方表示,希望借助“半強制性”的方式,在執掌地方經濟民生發展的黨政官員中普及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的知識。
潘家華認為,政府制定的節能減排指標,并不是“鐵律”,不應該一刀切,所定的指標也“不一定合適”。
而剛剛自坎昆氣候大會返國的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代表團顧問何建坤則介紹,中國很難在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如果被要求在這之前達到峰值,中國將面對空前壓力。而且,人均碳排放低一直是中國在氣候談判中的一大優勢,但現在中國人均碳排放量已經超過世界平均值。這就要求中國“大幅度降低GDP能源強度和碳強度”。
根據何建坤的介紹,氣候談判中,發展中國家內部也存在分歧,小島嶼國家和一些南美國家提出了更為急切的要求。例如將溫升控制在1.5度內。這對于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發展中大國很不利,引發了一些爭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