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困局
另外,融資難也是橫亙在這個行業前的一大障礙。項目運作之初,節能公司需先期提供啟動資金、設備及安裝調試、維修保養等一攬子服務,后期回收收益。因此,先期的啟動資金對企業至關重要。
然而,節能企業大多處于初創期,有著潛在風險,又缺乏擔保,因而很難獲得銀行貸款。一位涉足節能領域的VC界人士告訴記者,“節能公司出讓的是技術,擁有的只是未來的收費權和現金流,而商業銀行看重的,恰恰是土地、廠房等能夠作為抵押的資產。這是造成節能企業貸款難的最根本原因。”此外,如果銀行內部沒有下達開展節能項目貸款的業務指令,各個分行就不能開展這項業務,因為“節能貸款領域沒有相應的制度和規范可以操作,無據可依”。
據了解,目前國內有三家商業銀行與世行旗下的IFC(國際金融公司)簽訂了框架協議,為節能企業提供項目貸款。這三家銀行分別是北京銀行、浦發銀行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信貸部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一般來說,節能企業的技術門檻并不高,行業內的公司大都不具備經濟實力,有些小公司的注冊資金甚至只有幾百萬,因此銀行方面往往會比較慎重。”
“我們評估一個項目主要看三方面,首先是節能客戶在行業內的地位和經營能力;第二是節能項目的回報率;第三則是這項技術的成熟性。”該人士稱,“除此之外,節能公司如果有相關的大型企業為其擔保,申請貸款就會相對容易得多。”據他介紹,北京銀行對節能企業放貸的額度按項目而定,節能企業對單個項目的投入一般要超過20%。“我們總行估計已經在這個領域放了兩億多的貸款,將來這個額度還會加大。”
具體說來,在放貸前,IFC會對項目做前期的認證,之后由北京銀行進行風險評估,“如果雙方都覺得項目沒問題,北京銀行就會放款。”而一旦出現項目損失,“IFC則會對北京銀行進行一定比例的賠付。”“賠付的具體計算有許多復雜的公式,隨著項目的增多或賠付金額的疊加,賠付的比例就會大幅遞減。從這點來看,銀行仍然會有風險。”用林伯強的話說,“只要節能行業的風險大,就不會有資金愿意投入,那么這個行業的風險就更大。”他指出,節能領域的機制應該采取市場的機制,但政府仍需扮演重要角色,以解決資金和誠信風險問題。
據了解,在資金難題上,上海挪寶正與幾家商業銀行進行商談,并計劃年底前完成私募融資。佩爾優則吸引了風險投資,用江源富的話說,“只要VC愿意投,公司的業務和規模做起來,銀行就愿意放貸”。高益能源則“背靠”上海高地資產,由大股東提供擔保,向銀行借款。三基歐能則選擇與興業銀行及一些金融租賃公司合作。但與興業銀行合作后,三基歐能仍有煩惱。據了解,照明系統節能改造項目數量多,金額投入小,但銀行審核的流程與大項目一樣,由此造成貸款操作成本太高。
“事實上,50萬和5000萬的貸款項目在操作成本上是差不多的,銀行同樣需要對企業進行誠信考核、風險評估等,整個流程要經歷3個月左右。5000萬的項目或許可以接受這種周期,但對我們公司幾十萬的貸款來說,哪怕一個月都難以接受。”陳繼民告訴記者,公司與客戶簽好合同后,很快就要實施,經不起拖拉。而對銀行來說,過高的操作成本也使它們對小額貸款提不起興趣。“目前,還是金融租賃公司在這個領域較多涉足。”
重重問題下,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國仍處于萌芽階段,各地的小公司相當分散,“各自為政”,還未出現一家占領足夠市場份額的公司。相比之下,整個美國只有幾十家節能公司。依此看,國內節能業在未來的規范過程中或許會經歷一番洗牌。
回到眼下,合同能源管理“在酒店和機場領域做得不錯”,但在更大的能耗領域仍不盡如人意。林伯強告訴記者,“酒店與機場雖能節能不少,但相對于整個能源總量來說還是很小一部分。產生最大能耗的是工業,但工業企業很難做合同管理,它往往已經具備了自行改造設備,進行節能管理的能力。”相比之下,酒店對這一節能技術領域不專業,“你去和他講專業的東西,他要是肯相信你,這件事就做成了”。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