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政策法規和市場流通體系的建立是現階段工作重點
1.開展重點地區資源詳查評價
深入開展可利用土地和生物質能資源的調查評估工作,為科學合理規劃建設能源植物種植和原料供應基地奠定基礎。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統一制定詳細工作方案和技術規范,指導重點省份組織開展非糧生物燃料適用土地和原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重點調查評價甜高粱、木薯、麻風樹等已具有較好研究基礎和近期可用的能源植物資源潛力,并初步調查評估遠期可用的農林廢棄生物質資源。建議該項調查評價工作采用“基于3S的綜合調查評價技術方法”,以衛星遙感影像(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為主要技術手段,深入評價原料資源潛力和分布,并考慮重點區域的土地利用現狀、光熱條件、水資源保障與平衡、國土資源開發和農林業建設規劃、自然生態環境影響等問題。
2.制定頒布專項發展規劃
我國還缺乏生物燃料專項發展規劃。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按照“立足非糧原料,堅持多元發展;優先培育資源,穩步發展產業;堅持統籌規劃,確保協調發展;強化政府引導,依靠市場運作”的總體思路和基本原則,根據資源調查評價結果,參考前文所述的發展思路和目標建議,研究制訂生物燃料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明確提出重點發展領域、發展目標和布局、原料資源保障計劃、技術產業發展進程、市場推廣應用計劃等。
3.建立完善產業和市場政策體系
建議盡快制定實施非糧生物燃料產業政策和管理辦法,形成完整的產業監管政策方案。
(1)建立生產項目國家統一核準制度,以明確項目審核程序、嚴格產業準入、確保有序投資。由國家能源主管部門依據專項發展規劃、通過招標投資經營企業和審查項目建設經營方案,核準合格項目,并按照《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等授予生產許可證,據此指導投資經營企業與國家指定的成品油經銷企業簽訂產品購銷合同。
(2)建立非糧原料監管和保障制度,以確保立足非糧原料、保障穩定供應。一是明確原料的合格性要求,既要明確規定不可用于(擴大)生產生物燃料的原料類別,也要盡量明確規定符合非糧原料要求的原料類別。二是加快建立應用“生物燃料的可持續生產準則規范”,以科學評估和監管涵蓋原料種類選擇和生產加工過程。該項規范應包括如下內容:基于生命周期評價方法(LCA)的化石能源平衡和GHG排放影響評價及監控措施、基于《中國生態功能區劃》的生態保護準則及監控措施、基于《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等土地規劃的土地利用規范和監控措施、與農林業種植結構調整相結合的能源植物品種推廣規范和監管措施等。三是引導制定實施較為合理穩定的基地建設運營、原料收集管理等方案。建議要求企業通過自營和合同管理的原料供應能力不低于項目原料需求的70%。
(3)建立政府指導價統一收購制度,以確保有序流通,消減市場風險。經核準的生物燃料生產企業的產品不得自行摻混和銷售,應憑項目核準書和生產許可證與指定的成品油批發企業簽訂產品購銷合同,并依據購銷合同和省級質量監督檢驗部門出具的產品檢驗合格證明,向符合國家規定的成品油批發企業銷售非糧生物燃料產品。成品油批發企業應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與合格企業簽訂購銷合同,及時足額收購符合質量標準的生物燃料產品。
(4)短期延續封閉區域調配使用制度,以建立穩定的市場、并保護使用者利益�,F階段即試點示范階段,采取“固定比例摻混、封閉區域使用”的使用方式是比較可行的方式。但從長期看,應逐步為“拓展使用方式、消費者自由選擇”做好準備;也可參考巴西經驗,在保障車用燃料性能的前提下根據市場形勢靈活修訂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浮動摻混比例,調節國內生物燃料市場。
(5)建立原料和產品進出口監管制度,保障國內供需穩定。可考慮采用進出口關稅政策或進出口許可證制度,根據國內供需形勢調整頒布生物燃料原料和產品進出口稅率,或逐年確定、頒發非糧生物燃料原料和產品進出口許可證,即通過直接方式調劑穩定國內市場。
4.組織示范項目建設和車用混合燃料試點工作
近期亟須開展非糧生物燃料試點工作,以驗證改進整套技術工藝和裝備,探索完善原料生產和供應模式,增強上、中、下游產業的銜接,推動建立健全政策法規和市場流通體系。要組織建設一批原料供應科學可靠、技術先進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物耗水耗能耗低、資源綜合利用程度高、農民增收效果顯著的非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生產項目,重點支持建設成為國家示范項目,展示推廣其發展模式和經驗。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