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何處要錢
資金的來源似乎并不是問題。就在3月11日晚,法國開發署以主權貸款的形式向中國財政部提供了1.2億歐元的第二期綠色中間信貸,合作伙伴為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和浦東發展銀行。
財政部金融司副司長陳智軍在當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國要善用國外優惠貸款來支持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投資。
浦發銀行一位副行長也表示,最近3年浦發銀行共發放綠色信貸超過1000億元,并加強低碳金融創新,推出綠色信貸服務方案,建立信貸上下游的產品線。
由于國家財政投入有限,中國節能市場資金缺口巨大。按照央行金融所2008年12月的報告估算,將減排投入也計算在內,未來5年我國節能減排總投資約需4萬億元人民幣。
而按照2008年中央財政用于節能減排共計安排418億元來算,5年也只有2000多億元,只約占總投資需求的5%。
“像西門子、中石油等企業要做節能項目,并不差錢。但是合同能源管理的更適合中小型的技術服務公司來做。”一位熟悉節能服務產業的金融問題專家對本報說。
在各種障礙面前,中小節能服務公司對政策的期待分外殷切。
一家要求匿名的照明節能技術公司的董事長對本報透露說,從2007年開始,節能市場越來越難做,也有同行在“死三角”里出不去而轉行,至今“10家(節能技術服務公司)中有9家已經不見了”。
“我們現在也在轉行的邊緣上。”這位董事長12日對本報說,公司最近一個EMC項目也沒做成,雖然開展的項目仍是給業主企業做節能項目,但已不走EMC模式流程。
他說,也只有大企業可能拿到像中法綠色信貸這樣的國外優惠貸款,中小企業則很難。
按照此企業的經驗、在已完成項目中,有節能設備試運行10天左右就可以將合同定下來的,“不一定非得按照流程規定的一個月”。同時由于保理融資是在施工后獲得,技術服務公司仍需在前期帶資施工,所以保理融資并沒有解決中小企業的大項目前期建設資金缺口問題。
央行研究報告也希望加入到節能市場的金融機構需要解放思想、轉變在保理業務中重點對小型技術服務公司的進行信用審查的觀念。
報告說,國內較早提出節能融資、并且獲得了國際金融公司(IFC)能效貸款擔保支持的一家銀行,在企業提出節能融資申請之后,仍然要求小企業提供資產抵押。“我們只能說,業務是現成的,需求是現成的,銀行能不能從中賺到錢,就看思想上是不是能夠從財務報表融資,即貸款的審查慣性中解脫出來。”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