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任務
(一)積極構建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體系
以提高碳生產率為目標,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用能結構,強化從生產源頭、生產過程到產品的碳排放管理,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工業體系,促進工業低碳發展。
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加強能耗、環保等指標約束作用,探索利用強制性物耗標準、清潔生產水平作為落后產能界定依據,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進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準入門檻。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大力培育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積極推動以產業鏈為紐帶、產業資源要素集聚的產業集群建設,提高產業集中度。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工業清潔生產。以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為重點,開發應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制造、零排放技術,通過上下游產業優化整合,實現資源集約利用、廢物交換利用、廢水循環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構筑鏈接循環的產業鏈條。以高能耗、高排放、污染重和資源消耗型行業為重點,集中力量開發一批重大關鍵共性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和綠色環保原材料(產品),加快建立清潔生產方式,推動工業轉型升級。
(二)大力提升工業能效水平
圍繞工業生產源頭、過程和產品三個重點,實施工業能效提升計劃,推動重點節能技術、設備和產品的推廣和應用,提高工業能效利用水平。以鋼鐵、建材、石化和化工、有色等高耗能行業為重點,加強對行業節能減碳的政策指導和規劃引導,加快工業節能標準制定,強化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管理,鼓勵工業企業建立能源管理體系,鼓勵重化工業延伸產業鏈,降低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
組織實施工業鍋爐窯爐節能改造、內燃機系統節能、電機系統節能改造、余熱余壓回收利用、熱電聯產、工業副產煤氣回收利用、企業能源管控中心建設、兩化融合促進節能減排、節能產業培育等9大重點節能工程,提高企業能源利用效率。健全節能市場化機制,完善能效標識、節能產品認證和節能產品政府強制采購制度,加快節能服務業發展,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電力需求側管理。
(三)控制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
通過原料替代、改善生產工藝、改進設備使用等措施減少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推廣利用電石渣、造紙污泥、脫硫石膏、粉煤灰、礦渣等固體工業廢渣和火山灰等非碳酸鹽原料生產水泥,加快發展新型低碳水泥,鼓勵采用電爐煉鋼—熱軋短流程生產工藝,推廣有色金屬冶煉短流程生產工藝技術,改進電石、石灰生產工藝,減少生產過程二氧化碳排放。改進化肥、已二酸、硝酸、己內酰胺等行業的生產工藝,采用控排技術,減少工業生產過程氧化亞氮的排放。實施高溫室效應潛能值氣體替代,通過采用合理防護性氣體、創新操作工藝、開展替代品研發、改進設備使用等措施,大幅度降低工業生產過程含氟氣體排放。
(四)加快工業低碳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
以先進適用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為重點,制定重大低碳技術推廣實施方案,促進先進適用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的推廣應用,帶動重點行業碳排放強度大幅度下降。加快推動新一代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能源裝備技術的研發與制造,增加工業生產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改善工業用能結構。加快傳統生產設備的大型化、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改造,推進以低碳技術為核心的企業技術改造。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建立以市場為導向、多種形式相結合的低碳技術與裝備產業聯盟。
鼓勵重點行業推廣應用低碳技術,包括:鋼鐵工業的煤粉催化強化燃燒、余熱、余能等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等減排關鍵技術;有色金屬工業的高效節能采選設備、冶煉過程中節能降耗的控制與優化技術等;石油與化工工業中的二氧化碳回收與利用技術、新型化工過程強化技術、工業排放氣高效利用技術等;建材工業中碳排放減緩技術和裝備、低碳排放的凝膠材料等;先進制造工業的低能耗低排放制造工藝及裝備技術、制造系統的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等。
(五)促進低碳工業產品生產和消費
完善主要耗能產品能耗限額和產品能效標準,加大高效節能家電、汽車、電機、照明產品等推廣力度。推動實施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加快低碳工業標識標準體系建設,優先選擇使用量大、普及面廣的終端消費產品開展低碳產品標識試點,促進企業開發低碳產品,加快向低碳生產模式轉變。采取綜合性調控措施,抑制高消耗、高排放產品市場需求,鼓勵企業采購綠色低碳產品,刺激低碳產品需求,提高低碳產品社會認知度,倡導低碳消費。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