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對垃圾投放有著嚴格的時間規定。餐廚垃圾每天最早投放,其余的垃圾也規定了每周固定的投放時間,必須嚴格遵守。垃圾中轉運輸站等機構每年年初都會給責任區內的每一個家庭發放垃圾掛歷,每天收運什么垃圾,在掛歷上都有文字圖案標明,一目了然。居民們每天只管按圖行事,就輕松做到了科學分類回收。
資源、可燃、不燃、粗大、有害,日本人把垃圾分成這幾大類,每一類的“終點”都有著明晰的路徑——可燃垃圾直接送往垃圾焚燒廠,燒完的殘渣被運到垃圾填埋場填埋;不燃垃圾經中轉站,被送往不燃垃圾處理廠,經拆解利用制成再生品,剩余物送往填埋場;粗大垃圾先經專門的破碎處理,可利用成分進行回收,可燃部分送往焚燒廠,剩余部分送往填埋場;資源類則送往再生設施,進行加工利用,生產出再生品;危險類垃圾被送往危險類專門處理的機構。
在東京臺場附近的一家垃圾焚燒廠,接待室播放的廠區介紹片,實際上講的就是日本垃圾的生命歷程——居民把分好的垃圾投放到指定地點,由垃圾車運往垃圾收集站,經過人工分選、壓縮后再送往大型轉運站。大型垃圾轉運站實際上也是一個資源回收中心,在這里通過機械與人工分選的方式,垃圾量進一步減少。下一步,在大型綜合處理廠,分選預處理后的垃圾進入最后的處理階段,要么直接焚燒發電,或者制成RDF(垃圾燃料棒)焚燒發電,最終的殘渣被送去填埋。
既然還是要燒,為什么還要把垃圾變成燃料棒?燃料棒工廠的負責人介紹,與普通的垃圾焚燒廠不同,RDF生產實際上是個物理過程,由于溫度的控制較低、操作相對簡單,所以管理比較容易,可靠性相對要高,對環境的影響小,因而受到了一些地區的歡迎。據當地環保資源部門的負責人介紹,原先這些地區也建立了一些垃圾焚燒廠,目前垃圾處理技術的多元化讓他們有了更多選擇。
在鹿島共同資源化中心,我們看到了RDF的“后半生”。之所以選擇在這里設立垃圾綜合處理廠,因為附近是個化工產業基地,化工廠、金屬冶煉廠產生的廢油在經過處理后可以成為發電廠的助燃劑,RDF與可燃建筑垃圾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可燃垃圾一起作為燃料用于發電,發出的電又可以回供工廠。
東京、橫濱、廣島等多個地區的垃圾處理設施,各種與垃圾相關的產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要么是政府與企業組成利益共同體,要么是政府單獨投資——政府的力量一直貫穿其中!拔覀兌际枪珓諉T!币晃环贌龔S的領導告訴記者,日本的垃圾處理設施大部分員工都是公務人員,這不僅有利于監管,而且也明確地告訴公眾,這些設施的運營是以政府的信用做擔保的。
橫濱金澤垃圾焚燒廠的建設方JFE公司的技術人員告訴我們,在日本沒有通行的環境標準,各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標準。垃圾焚燒廠不僅直接控制百姓最關注的二惡英的排放,而且與二惡英生成緊密相關的氮氧化物也被當作最為嚴格的控制指標。我國國內氮氧化物的排放限值一般是400毫克/標立方,而在日本的控制值都在100毫克以下。大阪為了申辦奧運,對它的垃圾焚燒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氮氧化物的限制設計值為30毫克/標立方,業主方額外要求采用濕法煙氣凈化系統加觸媒脫硝,投資額為此甚至增加了一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