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采光,敞亮通透
良好的自然采光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代替人工照明,以減少照明和空調能耗,同時提高視覺環境舒適性,改善人的心理狀態。采用日光控制自動調光控制系統,設在各個區域的日光傳感器將根據自然光在室內的照度自動調節人工照明的亮度,從而降低照明系統能耗和空調系統能耗。指揮部通過采用自然采光后的建筑全年能耗組成和設計模型的比較得出,自然采光模型的單位面積年能耗降低8.8%,每年可以節省能耗成本約10.3%。
指揮部在二號航站樓節能措施的具體實施上,采取了屋面保溫、玻璃幕墻優化、外墻保溫、底面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樓板保溫、照明配電的優化、自然采光、自然通風、高效率冷水機組、水泵變流量、大溫差空調水系統等10項節能措施。這一系列節能措施的運用,可實現2號航站樓65%的節能目標。
光伏發電行業典范
虹橋機場擴建工程堅持綠色建筑、節能環保的先進理念,采用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設計,將太陽能利用設施與建筑有機結合,在虹橋機場西貨運站的屋頂上規劃建設大型太陽能光伏發電場,利用太陽能集熱器替代屋頂覆蓋層或替代屋頂保溫層,既消除了太陽能對建筑物形象的影響,又避免了重復投資,降低了成本。
虹橋機場西貨運站區內建筑占地面積大,無高大建筑,是建設太陽能光伏發電場的理想場所。尤其是面積約3.46萬平方米的貨運站金屬屋面,周圍沒有任何遮擋,從建筑結構上看,比較適合采用太陽能光伏發電電池組件的光伏建筑一體化設計,按照站房屋頂的面積大約可敷設3.5兆瓦左右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其設計裝機容量屬目前國內規模比較大的光伏建筑一體化的太陽能發電場。
虹橋機場西貨運站主站房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工程設計裝機容量為2848千瓦,年平均上網電量約277萬千瓦時,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廠相比,每年可為電網節約標煤約987噸(火電煤耗按2007年全國平均值357克/千瓦時計),具有明顯的節能效益,并在我國機場新能源利用中跨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改變了以往機場太陽能利用分散、量小的“點綴式”做法,具有“規模化、高品位”的特點。同時開創了國內外綠色生態環保機場之先例,體現出虹橋機場的科技實力和創新水平,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雨水回用成效顯著
雨水回收利用是一種可持續的節水技術,實現雨水資源化可以預防和避免水資源危機。機場作為用水大戶,其水資源的利用率顯得極為重要,雨水回用是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虹橋機場擴建工程采取了各種措施以實現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其中包括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分質供水和分區供水等。
指揮部通過合理配置機場生活區和工作區的水資源,實現優質優用目標,并建立回用水系統,將雜用水和優質雜排水進行簡單處理后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就可變成西航站樓內衛生間(大便器和小便器)沖洗用水、樓內空調機房沖洗用水、衛生掃除用水和綠化澆灑用水,可以節約城市自來水的用量。
根據航站樓運行情況,雨水回用水的用水量約占日用水量的60%,最高日回用水量為1680立方米,年回用水量為47.2萬立方米。航站樓內雨水回用水管采用薄壁紫銅管及相應配件,新增一套回用水系統,管材和施工費用約增加700萬元,按銅管50年使用期限計,每年該項費用折計14萬元/年。虹橋機場現行的自來水價格為3.8元/立方米,而雨水回用水處理成本為1.48元/立方米(包括處理設備折舊成本),每年可節約95.5萬元,預計7.3年即可收回成本。若同時考慮今后幾年水價上漲的因素,按每年5%計,則預計6年即可收回成本,這可以給回用水的使用留下更廣泛的空間,對于用戶來說是能接受的。
清水混凝土質樸去雕飾
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節約資源、有效利用資源是可持續發展機場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面積達3.6萬平方米的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外墻面全部采用清水混凝土技術,構成了上海機場“資源節約、有效利用”的亮點。
清水混凝土又稱裝飾混凝土,因其極具裝飾效果而得名。它屬于一次澆注成形,不做任何外裝飾,直接采用現澆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果作為飾面,因此不同于普通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色澤均勻,棱角分明,不碰損和污染,只是在表面涂一層或兩層透明的保護劑,顯得十分天然、莊重。
3月15日,虹橋機場擴建工程科研課題通過市科委驗收。該課題共產生了8項專利,通過采用冷水直供、光伏發電等綠色能源手段,使得改建后的機場可節能65%,節約投資約1400萬元。虹橋機場擴建工程(新航站樓)將于2010年3月16號正式投入營運。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