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國碳排放量持續下降。其中,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4.3%。
11月27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去年全國碳排放強度同比下降約4%,超過年度預期目標0.1個百分點,較2005年累計降低45.8%。
趙英民稱,這個數字相當于中國減排52.6億噸二氧化碳,并提前達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對于“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部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趙英民稱,生態環境部初步考慮將在繼續采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加快碳市場建設等方面積極地謀劃。
趙英民稱,“十四五”期間,期望基本建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躍、監管嚴格、公開透明的全國碳市場,實現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平穩有效運行。”
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在發布會上表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它是用市場機制來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
2017年12月,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目前,中國已陸續發布了24個行業的碳排放核算報告指南和13項碳排放核算的國家標準。
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碳市場試點配額累計成交3.1億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額約68億元。
李高介紹稱,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加快出臺重點排放單位的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辦法、核查管理辦法、交易市場監督管理辦法,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為碳市場運行奠定制度基礎。
同時,生態環境部將抓緊推動發布《全國碳排放權配合總量設定和分配方案》,這是全國碳市場建設和運行的基礎性文件。
李高稱,全國碳市場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發電行業配額分配技術指南》已經基本制定完成,下一步也將抓緊發布。
同時,生態環境部還將確定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名單,并組織在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開戶,做好在發電行業率先開展交易的一系列準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