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本哈根閉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向全世界傳遞了這樣一個信號:以節能減排為特征的“低碳”經濟將成為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在資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節約方面應當如何作為?
北京交通大學(簡稱北交大)給出的答案是:積極開展落實科學發展觀活動,在節約型學校建設上不斷創新,該校提出的“管、改、育、研”法在節能減排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目前,該校常住人口3萬余人,年均用水量100萬立方米,相對年供水指標的140萬立方米節約28.57%。從1985年到現在,累計節水500萬立方米,相當于5年用水量。
“管”:創新管理手段,建立節能長效機制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管理亦是生產力。北交大通過持續創新管理手段,建立健全組織、落實責任和建立長效機制、出臺節約激勵政策等手段,不斷推進節約型校園建設的步伐。
首先,北交大成立了由校長掛帥的節能領導小組,小組是學校節能工作的最高領導部門,對節能工作進行分層監管,權責分明。學校通過落實責任、建立長效機制,讓節能工作實現有章可循。
其次,該校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節約能源管理辦法,全部用水、用電部位安裝水、電表,指標分解到每個單位,獎勵節約,超額收費。對單位,采取水電定額指標管理,簽訂用水協議。對學生食堂,進行水電成本核算,按實際用量收費,杜絕浪費現象。學校食堂用餐人數3萬多人,通過實施節能管理,年用水量由原來的9萬立方米變為現在的3.7萬立方米。對學校供暖,也進行全成本核算,供暖用水量減少了60%。
“改”:加大技改力度,助推節約型校園建設
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節約型社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北交大秉承這一理念,始終貫徹“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高校文化,無論在節能新技術的開發和推廣還是在基建設施的改造方面均做出了大量的工作,節水、節電和節氣成效顯著。
水的循環利用是解決我國水資源不足的有效途徑。1991年,北京交大率先提出“污水資源化”理念并獲準建立洗浴污水處理站,被北京市列入1993年全市節水示范工程項目。2006年,近11萬平方米的學苑學生公寓落成,該學生公寓實現全部使用中水沖廁,年均節水4萬立方米。據了解,該校在2009年動工的學生活動中心,又規劃新建一個日處理能力500立方米的中水處理站,以滿足對學生生活區污水處理的需求。
2005年,北交大開始實施“雨水攔截工程”,收集約20萬平方米匯水面積的雨水和每日約150立方米的中水,全面解決了教學區、家屬區10萬余平方米的綠化用水。該校的綠地全部采用微灌溉系統,節水率達到50%。學校雨水利用的做法在2006年北京市今冬明春水務建設工作大會上得以推廣,并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撥款。
為了節能減排,北交大對學校的基建設施進行了全方位技改。校園內的水泵、電梯全部安裝變頻調速設備,年節電20萬度。全面使用節能型變壓器,年節電2萬度。浴室供水系統采用“浴室水溫自動調節、恒溫供水混合罐”等設備,將管道剩水回收利用。校內草坪安裝微噴灌設備,該設備被北京市節水辦作為示范工程在全市高校和園林系統中推廣應用。學校投入60多萬元更換新型的節能燈管,在樓道內安裝聲光控開關,年節電約30萬度。
2007年,學;I措資金600多萬元對供暖系統進行技術改造,將原有老式鍋爐更換為新式節能鍋爐,更換、增加供暖主干管,按不同性質進行分區管理,在學生放假期間,宿舍采取低溫管理,大大降低了能源的使用。
2008年進行了第三次水量平衡測試,投資100多萬元對舊有閥門與水表進行更換,完善供水管網,徹底杜絕跑冒滴漏隱患。此外,在節氣方面,學校食堂安裝節能灶頭,在保持原有火力的基礎上,可節省燃氣30%以上。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