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100MW汽輪機老式機組性能落后、效率偏低的現狀,提出采用先進技術對其通流部分進行改造。機組改造后,安全性能和熱效率明顯提高,延長了機組壽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 汽輪機;通流部分;技術改造
目前,汽輪機設計已經進入了全三維設計時代,新設計機組的經濟性、安全性和負荷適應性不斷提高。與之相比,老式機組性能則較差。如果長期繼續使用這些性能落后的機組將造成很大的能源浪費。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內電廠開始對老式機組進行改造。因為相對于重新設計機組而言,采用當代汽輪機先進技術改造現有老式機組是一條投資少、見效快的途徑。
1 100MW汽輪機現狀
佳木斯發電廠11號、12號機組的100MW汽輪機為20世紀60年代設計產品,主設備嚴重老化,根據電廠運行及反饋情況,存在如下問題:
a.機組設計熱耗為9252.8kJ/(kW.h),而實際運行卻達不到此值。熱耗較新型機組高,經濟性差。高、低壓缸效率分別為85%和80%,效率比新型機組低。
b.機組為純冷凝機組,不能熱電聯供。
c.機組使用雙列調節級,焓降大,葉片展選弦比小,二次流損失大,調節級效率低。
d.葉片型線是40~50年代蘇聯老型線,氣動性能差,葉型損失大,效率低。
e.原設計葉片采用鉚接圍帶,鉚釘頭外露,圍帶上只裝兩道汽封齒,且高壓各級壓力大,漏汽量大。
f.高、低壓缸前后汽封、隔板汽封都是老式汽封,結構不合理,齒數少,漏汽量大;軸向間隙小,啟停不便,易造成磨擦損壞。
g.動葉根部采用軸向汽封,機組運行脹差大時,漏汽量大。
h.高壓缸后部及低壓缸內外流道都是階梯狀,導葉頂部擴張角過大,通流不光滑,蒸汽在通道中突然擴張而產生脫流,使流動損失增大。階梯型結構也增加了沖擊損失。
i.低壓缸動葉拉筋比較多,低壓第三[注]級313mm長葉片有兩道拉筋;低壓第四級長432mm葉片有一道拉筋,末級長665mm葉片也有一道拉筋。在汽流通道中,由于拉筋的存在,汽流發生繞流、脫流擴壓和局部加速流加,增加了流動損失。另外,低壓后三[注]級動葉片頂部沒有圍帶,頂部損失和漏汽量大。
j.動靜葉軸向間隙過小,不利于機組快速啟停和適應調峰時負荷的變化。
2 100MW汽輪機的通流部分改造
針對以上情況,采用大量的先進技術對100MW汽輪機通流部分進行改造,這些技術都是在其他機組上成功地運用過并取得良好效果的。
2.1調節級噴嘴采用子午面收縮葉柵
調節級子午面收縮葉柵如圖1所示。實驗結果表明,合適的收縮比和適當的子午面型線,可以將葉柵損失降低26%。采用子午面收縮葉柵后,調節級效率提高1.1%。為確保噴嘴葉柵加工精度,噴嘴環采用焊接結構。
2.2壓力級采用高效后加載“魚頭”葉型
新設計的高壓缸壓力級均采用后加載的“魚頭”靜葉柵(見圖2)。與傳統的透平葉柵速度分配規律相比,后加載靜葉柵的最大氣動力負荷位置明顯移往下游方向(見圖3),試驗證明這種葉柵的突出優點是:由于葉柵通道前后壓力面與吸力面的壓差較小,削弱通道的二次流強度,使葉柵損失大大降低。后加載靜葉柵不僅效率高,而且葉型剛度大,其攻角適應范圍廣(見圖4),這對提高機組的變工況性能非常有利。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