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電力需求側管理能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有效的技術手段是實施需求側管理的基礎,研究掌握好能效技術、負荷管理技術,采用先進技術來提高終端用電效率,對實現電力需求側管理的目標起到保障作用。
六、改變用戶用電方式
主要指負荷整形管理技術,包括削峰、填谷和移峰填谷3種。根據電力系統的負荷特性,以某種方式將用戶的電力需求從電網的高峰負荷期削減、轉移或增加電網負荷低谷期的用電,以達到改變電力需求在時序上的分布,減少日或季節性的電網峰荷,提高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和經濟性,還能減少新增裝機容量、節省電力建設投資,降低預期的供電成本。主要在終端用戶中采用蓄冷蓄熱技術、能源替代運行技術和改變作業程序、調整輪休制度。
七、提高終端用電效率
主要有選用高效用電設備、實行節電運行、采用能源替代、實現余能余熱回收和應用高效節電材料、作業合理調度、改變消費行為等。
推廣高效節能電冰箱、空調器、電視機、洗衣機、電腦等家用及辦公電器,降低待機能耗,實施能效標準和標識,規范節能產品市場。引導企業采用無功補償、智能控制技術、變頻調速和高效變壓器、電動機等節電控制技術和產品,有利于電網削峰填谷、優化電網運行方式、改善用能結構、降低環境污染,提高終端電能利用率。
雖然辦公樓和變配電站的建筑能耗一般占電力公司總能耗的比重不大,但是全社會的商業用電中,樓寓的空調和照明用電占了很大份額。因此電網企業作為能源供給企業,應做出節能表率,樹立電力的良好形象,通過示范效應促進社會節能。
八、圍護結構節能技術
圍護結構節能技術指通過改善建筑物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達到夏季隔絕室外熱量進入室內,冬季防止室內熱量泄出室外,使建筑物室內溫度盡可能接近舒適溫度,以減少通過輔助設備(如采暖、制冷設備)達到合理舒適室溫的負荷,最終達到節能目的。建筑物的圍護結構節能技術分為墻體節能技術、窗戶節能技術、屋面節能技術、遮陽系統、生態綠化等。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