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清障礙」對于裝配式建筑認識的一些誤區 |
來源:中國節能產業網 時間:2018-10-26 10:00:35 用手機瀏覽 |
裝配式建筑行業整體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可以說,裝配式建筑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大家都在擼起袖子加油干,行業的春天已經到來。然而,對于裝配式建筑的認識,還是存在著一些誤區和問題,亟待厘清。
只要作裝配式建筑就增加成本?
其實,對比傳統作法,只有PC(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結構在直接工程費用上成本有所增加,而綜合資金時間成本、國家補貼、現場模板、人工成本計算,綜合成本并沒有增加,反而實現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另外,傳統的鋼結構、木結構、集裝箱結構本身就是裝配式建筑。不存在成本增加問題。
裝配化=建筑產業現代化嗎?
什么是建筑產業現代化?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的解釋,建筑產業現代化是以綠色發展為理念,以住宅建設為重點,以新型建筑工業化為核心,廣泛運用信息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模式,將房屋建造的全過程聯結為完整的一體化產業鏈,實現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轉變,從而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質量�!把b配化”僅僅是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的一個特征表現,或者說,僅僅是工業化生產方式的一種生產手段、一個有效的技術方法和路徑,不是建筑產業現代化的最終目的和全部。
建了預制構件廠就可以做好裝配式建筑?
我們一般意義上理解的裝配式建筑是,在工廠生產產品構件,然后在施工現場進行組裝。但是,這只是裝配式建筑的基本表現形式,這種認識很容易誤導認為“PC構件+組裝”就是裝配式建筑,它忽略了行業更深層次的技術和體系,忽略了行業在生產方式上徹底變革的本質。
僅僅在工廠里制造一些簡單的預制構件是建造不出優質房屋的,真正的裝配式建筑建造過程應該是以信息化技術為主導的、全生命周期的產品制造過程,PC工廠應該是基于MES系統的復雜的產品制造基地。沒有這些技術和信息系統的主導,所制造的預制構件只能是一一個單個的產品,在具體實施中很可能會遇到與裝配系統不兼容、質量不穩定等問題,影響整體的項目實施。
必須進行標準化設計才能做裝配式建筑?
所謂標準化設計,比較一般的認識是面向通用產品,采用共性條件,制定統一的標準和模式,開展的適用范圍比較廣泛的設計,適用于技術上成熟,經濟上合理,市場容量充裕的產品設計。裝配式建筑所指的標準化與傳統意義上的房屋標準化是不一樣的,內容更加豐富。
在企業內部對生產的構件產品進行標準化設計是很有必要的,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標準化制造、標準化總裝,對建造效率也是極大的提升。但如果把這種標準化的構件在全國推廣則是行不通的,因為建筑形態的不一致,各地文化、風俗、習慣的不同,對構件的形態要求也不同。
配套“軟件”是否到位?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目前這些配套“軟件”有缺陷,還需升級完善。
首先是技術體系仍不完備。目前行業發展熱點主要集中在裝配式混凝土剪力墻住宅,框架結構及其他房屋類型的裝配式結構發展并不均衡,無法支撐整個預制混凝土行業的健康發展。同時,技術標準滯后也是裝配式建筑規模化推廣的一大攔路虎。傳統施工方法,大到鋼筋上下分配的比例、樓板荷載的具體重量,小到一個房間里面幾個插座幾個門窗,都有具體的計算公式。而裝配式建筑的梁、柱鋼筋如何配比,水、電設施如何安裝等,目前沒有統一標準體系。雖然去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為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提供了工程設計和驗收的技術支撐。但業內人士指出,從標準體系而言,還需不斷研究加以完善,尤其是有關傳統的監管措施不適應新型生產方式等方面的問題。
其次是行業可持續發展基礎不良。一個行業是否能夠可持續發展,與行業內的企業是否有持續的盈利能力有關。目前來看,裝配式剪力墻結構本身的造價一定時期內不會低于現澆剪力墻,在不考慮政策補貼的情況下,此種技術是很難發展的。此外,降低成本、培育上下游相關企業,形成完整的產業化鏈條是推進建筑裝配化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國建筑裝配化尚未形成“規劃-設計-制造-施工-管理”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即每個專業領域都有相當出色的企業和產品,但缺乏統一的整合平臺。
第三,鼓勵政策尚不夠完善。全國有許多省市出臺了相關的推進住宅產業化的政策,在各項政策中,面積或容積率獎勵最為直接,各地基本為按裝配式建筑面積獎勵開發商3%的容積率(不支付土地出讓金或很少的費用)。雖然多個省市出臺了類似政策,但目前3%獎勵真正落地的寥寥無幾。政策不完善的另一個方面,是所有獎勵均給予開發商,對設計、施工等缺乏考慮。鼓勵政策應能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裝配式建筑行業,而不僅僅是開發商。國家住宅工程中心建筑設計部主任盧鵬就直言,如果把建筑裝配化比作是一棵今后要長成參天大樹的“幼苗”,雖然現在不缺外部的呼聲、需求和政策的支持這些“雨水”,但設計、建筑、安裝環節等“土壤”還不足。
是預制化裝配化,還是建筑工業化?
裝配式建筑實施的表現形式是,在工廠進行部品部件(構件)預制、生產,現場裝配形成建筑整體。但是,裝配式建筑絕不僅僅是預制化裝配化,而是以裝配式建筑的方式來實現新型建筑工業化,是傳統建筑業借鑒制造業的重大變革和產業轉型。目前認識上容易陷入下面的的誤區。
1、預制化工程,還是預制化構件?
目前普遍存在的做法,實際上是主體結構切分預制、現場組裝的思路,把本來現場澆筑混凝土的工作轉移到工廠。于是,把個性化設計的單體工程強行切分進行工廠預制,事實上變成了工廠化的“預制化工程”,而非“預制化構件”,偏離了結構部件模數化、標準化的初衷。誠然,有些是認識誤區使然,也有一些,是企業在目前技術水平下應對強制性預制率要求采取的不得已而為之的方法。
2、裝配化還是建筑工業化?
建筑工業化是一整套生產方式的變革,而裝配式建筑只是其中的一種建造形式和載體,在房屋建造的全過程中采用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和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為主要特征的工業化生產方式,形成完整的一體化產業鏈,從而實現社會化的大生產,決不能簡單地用“裝配化”來概括或替代。單純意義上將建筑工業化理解為裝配化,再將裝配化理解為預制混凝土,太過狹隘。
搞了裝配式,它的各種優點就會自動出現?
裝配式并不會自動帶來質量提高、成本降低和節能環保等結果。裝配式優勢的實現與規范的適宜性、結構體系的適宜性、設計的合理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密切相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