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網超高壓通過科技項目研制的5臺非接觸式行波采集的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分布式故障定位裝置順利完成全部調試工作并投入試運行,首次實現了小于300米的測距精度,標志著直流輸電線路故障測距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成果應用于現場實際,解決了長期困擾長距離直流輸電線路分布式故障測距難題。
據悉,傳統行波測距方法在高壓輸電線路故障時,特別是高阻故障時的應用效果并不理想。自2013年,超高壓公司張博士團隊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前期研究,并申請了科技項目《基于非接觸式行波采集的分布式高壓直流高阻故障測距方法研究與實現》與山大電力技術公司聯合研制測距裝置。歷時五年,項目成果得以首次應用,于±500千伏高肇直流線路柳州局所轄區段約200公里的線路上成功安裝調試了5臺直流輸電線路分布式測距裝置。
項目提出了一種基于非接觸行波采集的直流輸電線路分布式故障定位方法,實現數據的高速同步采集,故障數據經無線網絡傳輸至中心主站,通過分布式冗余雙端測距算法、暫態沖擊算法和波速自適應算法等技術,實現了直流輸電線路故障,特別是高阻故障的準確定位。與傳統故障測距方法與裝置相比,該裝置具有以下創新點:一是削弱了行波在長線路上傳播衰減的影響,工程測距精度小于300米,有效解決了傳統站端式長距離直流輸電線路高阻接地故障測距可靠性低、精度差的問題。二是基于空間電磁場原理實現寬頻帶無失真的行波采集,可同時直接獲取一次電壓、一次電流故障行波,避免了二次回路對行波波形畸變的影響。三是采用全精度補償算法可實現多終端同步數據采集。四是利用在線波速自適應算法減小了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弧垂、溫度等因素引起的測距誤差。五是行波采集裝置與高壓無接觸的特點解決了裝置帶電安裝、調試和維護問題,避免了強電磁及高空惡劣自然環境的干擾,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六是與地理信息系統相結合,可對故障隱患進行大數據分析,預警故障點,最大程度地防止永久故障的發生。
該裝置的現場成功應用首次實現了高精度的線路故障定位,為行波測距技術領域開拓了新思路,掀開了輸電線路故障定位研究的新篇章,必將引領高壓直流輸電線路故障測距的主流設計思想和行業發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