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將倡導生態環保、厲行節約能源資源的理念融入場館整體建設,不斷優化節能管理方式,完善節能管理制度、實施節能改造,推廣應用節能新技術新產品,同時發揮公共場館優勢,采取向讀者推薦書目、公益宣傳等方式積極傳播節能環保知識。2011年對主體場館改擴建時,充分考慮公共建筑節能、環保要求,改擴建工程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評為國家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和“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可再生能源與建筑集成應用示范工程。參加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創建以來,圖書館又先后實施了既有建筑照明節能改造、空調系統集成控制改造、雨水集蓄系統升級改造、建設能耗監控系統等項目,在每年來館人數不斷增長、業務不斷擴大和大型用能設備持續添置的情況下,總能耗持續下降,較2013年度,2016年人均綜合能耗下降21.92%,人均水耗下降20.03%。
一、單位概況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隸屬廣東省文化廳,是國家一級圖書館、省級綜合性公共圖書館。圖書館除承擔普通圖書館功能外,還承擔了綜合性收藏、研究功能。特色館藏除廣東地方文獻、孫中山文獻及晚清民國報刊、南海諸島和海南島史料、東南亞和華僑史料、臺港澳海外中文文獻等,在廣東省的文獻保障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目前,圖書館藏量已達837.9萬冊(件),其中古籍達47萬冊(善本32,469冊),被稱為“廣東省的總書庫”。
圖書館(總館)建筑面積69654㎡,部分保存文獻的場館對溫濕環境的特殊要求,圖書館較普通公共機構建筑,具有空調運行不間斷、能源消耗體量大的特點。針對上述特點,圖書館綜合運用各種節能措施降耗提效,其中主體場館改擴建工程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評為國家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和“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可再生能源與建筑集成應用示范工程。
二、案例實施
(一)加強節能管理,健全節能機制。
1.領導重視,加大制度保障。成立節能領導工作小組,定期研究部署節能工作,將具體工作分配到二級部門,層層抓好落實。先后制定了相關節電、節水、統計制度以及空調等重點用能設備的運行管理規范共7項,初步建立起體系完善、運轉科學的節能管理機制。
2.科學用能,管好水電設施。一是廣泛使用節能燈具,并按照《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04的有關規定設置照明功率密度,使室內亮度合理分布;二是合理開關用能設備。如在照明控制上,采取實施分組控制,按季節調整路燈照明時段,日間切換使用太陽能光伏發電,夏秋季節,根據氣溫變化靈活開啟中央空調,在不降低服務需求的基礎上,減少無效空調電耗;三是廣泛應用節水器具。節水型水龍頭、衛生潔具和沖洗設施全部采用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使用率達到100%。
(二)推進節能改造,實現節能降耗。
1.建設光伏發電系統。
改造內容:2011年,結合圖書館改擴建工程,在B、C區樓頂安裝181kWP光伏發電系統,并通過逆變器后并網在館內的照明燈具上。系統從2011年1月啟用后,圖書館多次對系統進行維護保養,保證了系統正常運行。
節能效果和經濟性分析:系統建成后運行穩定,節能效果明顯。以2015、2016年為例,圖書館2015、2016年用電總量為534和521萬kwh,其中光伏發電約18.77萬kwh和16萬kwh,光伏發電量分別占當年總用電量的3.4%和3%,年均節標準煤約21.37噸,節約電費開支15.65萬元。此外,安裝在樓面太陽能發電板改善了建筑熱工性能,間接降低了空調能耗。
2.安裝太陽能熱水器。
改造前情況:食堂廚房生活熱水原使用兩臺電熱水器加熱供給,單臺功率6kw,年均耗電約3.5萬kwh,支出電費約3.15萬元。
改造內容:在廚房天面安裝500升太陽能熱水器1臺,替代原使用的電熱水器。
節能效果和經濟性分析:該項目總投資1.3萬元,據統計,改造后年節電2.48萬kwh,折標準煤3噸,節省電費支出2.76萬元,投資回收期小于1年,節能效果顯著。
3.安裝廚余廢棄物就地資源化設備。
改造前情況:食堂年產生約5.5噸廚余廢棄物,由外部人員上門回收處理,每月支付100元處理費。
改造內容:在食堂安裝餐廚降解設備(GG-CMO-70),處理廚余廢棄物能力達150公斤/天。
節能效果和技術經濟性分析:系統從2013年5月投入使用后,食堂廚余廢棄物經分類后全部投進處理器,經加熱生物分解后作為綠化有機肥料。既解決了餐廚垃圾處理的問題,同時又帶動了員工實施垃圾分類的意識。
4.建設能源監測平臺。
改造前情況:建設平臺前,采取人工抄表方式對照明回路、應急公共照明回路、各種動力(電梯、水泵)回路和中央空調設備配電回路統計能耗。
改造內容:更新和加裝智能表具62塊,利用信息化技術,采用遠傳手段實時采集能耗數據,實現對照明、應急公共照明、動力和中央空調設備等重點能耗設備的分項計量和實時監測。能源監測平臺主要由數據中心、監控中心以及平臺軟件系統三部分組成,具備能耗數據實時采集和通訊、遠程傳輸、自動分類統計、數據分析、指標比對、圖表顯示、報表管理、數據儲存等功能,可實現圖書館用電監管。
節能效果和技術經濟性分析:平臺總投資12萬元,于2015年9月投入使用。能源監測平臺為圖書館開展節能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撐。同時,通過對重點耗能設備的運行參數實時監測,相關工作人員可靈活調整其工作狀態,提高用能效率。
5.升級雨水收集系統
改造前情況:雨水收集系統位于館內A區大草坪下方與負一車庫收集機房內,從2011年1月投入使用。
改造內容:2015年投資14萬元,對A區雨水收集利用及噴淋系統實施升級優化。最大限度利用A區廣場內的草坪收集雨水,提高自然凈化率,降低過濾設備用能,同時充分利用雨季蓄水、非雨季用水的調控作用。
節水效果及技術經濟性分析
使用雨水收集系統后,圖書館每年用水費用相對減少。據統計,2015年全年用水總量6.61萬噸,節水率為6.1%;2016年全年用水總用量5.8萬噸,節水率7.2%.按照自來水市價4.72元/噸計算,2015年、2016年分別節水費1.9萬元和1.98萬元。
(三)普及節能教育,提高節能意識。
加強節能教育宣傳,引導全體職工和來館讀者樹立節能減排意識,發揮圖書館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廣泛開展節能宣傳,舉辦節能展覽,安排各類節能講座,普及節能知識。同時借助館藏資源及互聯網上的各類相關數字資源,建立“生態環保圖書館”,專職進行網絡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建設、開展生態環保教育!吧鷳B環保圖書館”設有廣東生態、新聞資訊、政策法規、生態環境科學、新能源、環境治理、環保宣教等多個欄目,將重要信息呈現在讀者面前,以引起公眾對生態文明及環境保護的重視。在類型上制作了“地球在哭泣”“生物多樣性是我們的生命”“聚焦全球氣候變化”“廣東紅樹林濕地”等十多個專題數據庫及網上展覽,收集與傳播生態文明、宣傳生態環保,并與多個國內外權威網站進行鏈接,力求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向讀者提供有關生態及環保方面的各類信息,普及節能常識,深化綠色發展理念。
三、綜合效益
(一)節能效果。
通過開展系列的節能管理和實施節能技術改造,圖書館的節能工作取得明顯的成效。在每年來館人數不斷增長、業務不斷擴大以及大型用能設備持續添置的情況下,能源資源消費總量穩步下降,用能效率明顯上升。其中人均綜合能耗下降21.92%,人均水耗下降20.03%。
(二)經濟效益。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系列節能改造總投資近800萬元,按照2016年能源價格計算,年節約費用近22萬元,投資收益率約2.75%,同時也減少后勤管理資金的投入,取得間接的經濟效益。
(三)社會效益。
作為公共服務場所,圖書館的節能工作帶來了明顯的公益宣傳和示范窗口效應。其本身開展的各項節能改造可為同類型場館提供借鑒,節能項目可廣泛展示給公眾,取得技術示范和教育大眾的良好效益。
四、推廣前景
圖書館作為公益性教育示范窗口,在傳播文化知識和進行文化教育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逐年增長的讀者和不斷擴大的業務與能源資源消耗支出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其成為影響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實現數字化、網絡化、現代化,建設生態環保型圖書館,努力挖掘節能潛力,通過建立雨水收集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能耗監控系統等綠色環保新技術降低能源消耗,力求為其他圖書館建筑節能改造以及新建圖書館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作用,同時也將通過圖書館的文化傳播窗口,向社會傳播建筑節能環保理念,增強廣大讀者環保意識,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為實現可持續協調發展起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