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節能技術  中國節能產業網 >> 節能技術 >> 建筑節能 >> 正文
綠色建筑背后蘊藏著怎樣的玄機?
來源:中國節能產業網 時間:2017-3-30 15:45:34 用手機瀏覽

提起“綠色建筑”,你會想到什么?

    是枝椏環繞窗欞、綠植填滿屋頂的森森綠意,是木材先于磚瓦、原色代替粉漆的自然生趣,還是光電自動感應、組件自覺節能的新興科技?近幾年來,“綠色建筑”好像悄然間成為了一個時髦的詞匯——這廂也許剛在新聞里聽到城市政府“大力扶持綠色建筑、促進低碳健康發展”,那廂可能就路遇某個寫字樓大堂里醒目的“LEED”認證標識。

    我們似懂非懂地覺得所謂“綠色建筑”大抵就是低碳環保,卻搞不清楚這名詞背后到底蘊藏著怎樣的玄機。今天我們就來討論討論這個融合了建筑學、生態學、環境學乃至城市規劃學的綜合概念。

    那,究竟什么才是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省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中國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

    一、追本溯源:多重價值的探索產物

    準確的說,“可持續發展”也好,“自然”、“環保”也好,這些概念都是后工業時代的產物——在我們漫長的依山而居、壘瓦為房的農耕年代里,實在無需過多地強調怎樣與自然和諧共生。放眼到建筑領域亦然:人們探索著,用鋼筋混凝土堆疊起的高樓取代了由木材磚石砌成的古舊屋舍,然后又在這蔓延開的水泥森林中重提“自然”,以期用生態的方法重拾最大的人文、經濟與環境價值。

    在現代建筑的范疇內,最初對于所謂“綠色建筑”的探索旨在提升建筑效率、增加建筑舒適度,可看作人文價值。自上世紀30年代起,鋼架、空調、反光玻璃等諸多新興技術的興起使得建筑以更為靈活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服務,且最大程度地滿足了人們對于建筑舒適度的追求。設計師和工程師們探索著以最恰當的方式將這些應用付諸實踐,而綠色建筑的雛形就在這探索中得以形成。例如1932年建成的洛克菲勒中心便安裝了活動窗,并建成了空中花園,以提供優質的建筑用戶體驗。當時雖未冠以“綠色建筑”的概念,可這萌芽已初見端倪。  

    真正推動“綠色建筑”概念發展的是70年代的石油危機——當化石燃料的價格飆升,人們猛然意識到節能建筑所能創造的巨大經濟價值,而經濟價值總會是各種進步的最強推動力。比如美國建筑師協會(AIA)為探索節能建筑專門成立了特別小組,一方面從“被動系統”(passivesystem)的概念出發以環境手段搞節能,一方面則側重研發,期望通過技術革新提高能效。  

    如果說對于“人文”、經濟價值的關注使得“綠色建筑”的概念在建筑行業內漸漸受到了關注,那么對“氣候變化”的反饋則使這概念走向了全社會的視野——亦即所謂“環境價值”。經濟的進步催生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集結了172國政府代表,見證了這一概念在全球范圍達成共識。而與之對應的,1993年國際建筑師協會UIA主辦的國際建筑師大會將“可持續發展建筑”作為主題,發表了《芝加哥宣言》,強調了建筑領域對環境與社會應有的關注。節能減排、水文處理、綠色材料,這些如今“綠色建筑”的核心多是為實現這環境價值而設的。

    總的來說,“綠色建筑”概念的提出并非旨在一意,亦非一人、一家之言,而是人們在探求更好實現建筑的人文、經濟、環境價值的過程中一步步提出的綜合概念。

    那么,這“綜合”的概念都包括哪些基本要素呢?

    二、內涵拓展:始于能效而不止于能效

    也許很多人對“綠色建筑”的認知更多地停留在“高能效”、“低排放”的能源效益上——畢竟企業開發商大多以“低碳減排”作為綠色建筑的亮點和賣點,可事實上綠色建筑卻是一個包含了諸多評價方面的復雜概念。直到現在,“綠色建筑”仍沒有一個單一確定的定義,但概括而看,人們對于“綠色建筑”大都會強調如下幾個特征:

    1)選址

    優秀的選址,既包括與自然環境的契合,也包括在人文環境的便利:自然環境是指要確保建筑項目對于周遭環境、土地不會產生破壞,而人文環境則指對于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相對周圍建筑環境的交通便利度。例如LEED(美國綠色建筑評級體系,下述)就強調建造之前場地評估的重要性——棲息地保護,既有基礎設施,以及交通便利度�?梢哉f選址階段的“可持續發展”思維是建筑走向“綠色”的第一步。

    2)節能、替代能源與能源管理

    如果說建筑材料、用水管理等更多是為綠色建筑增加了環境收益,那么節能電器和能源管理則是會真真切切地縮減電費賬單上的金額,創造貨真價實的經濟收益。而具體操作中也有著多種多樣的實現方式——從空間整合設計、樓宇自控系統,到可再生能源實踐、高能效電器使用——既旨在解決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等環境問題,亦為建筑用戶的日常使用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價值。

    3)室內環境

    這里的室內環境指的是人們在建筑室內所感受到的環境舒適度,包括通風、照明、空氣質量、溫度控制、聲學設計等。比起選址、能源、水等方面更多強調“對外”環境價值,對于室內環境的關注則將重點放在了建筑的使用者身上,以新興科技和人文設計創造最佳的用戶體驗,比如低揮發性材料,自然采光,或是熱舒適度設計。

    以上幾個特征可概括為“四節一環保”: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以及環境保護。

    三、深入理解:萬法歸一

    而當我們深入了解“綠色建筑”的內涵時,有三個理念貫徹始終:

    1)整體性設計(即一體化設計/整合設計)

    所謂整體性設計(Integrateddesign),即是在建筑項目的設計、施工等不同階段,將參與建筑項目的所有相關方集結在一起進行討論的過程。這里的相關方既包括設計師、工程師,也包括運營方乃至建筑用戶。設計階段的意見整合對于建筑建成的實用性、可靠性和舒適性都有著顯而易見的益處,因此也是“綠色建筑”有別于普通建筑的一個重要概念。

    2)全生命周期概念

    “全生命周期”(lifecycle)并非是一個建筑語匯,但卻是理解綠色建筑的環境、經濟價值的重要概念。當我們將目光由建筑的設計或是施工階段本身拓展到其使用、翻新乃至拆遷階段(forwardthinking),許多看似費錢費力的舉措便有了意義。比如能源管理和高效電子設備——建設階段相對高額的前期投資會換來使用階段長久的低電費,若以整個建筑壽命來看,收益當多于普通建筑。可以說,關于綠色建筑的討論是完全建立在“全生命周期”概念之上都不為過。

    3)可持續發展

    歸根結底,“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才是綠色建筑概念的最基本原則,亦是將之與社區、城市、乃至整個社會環境相關聯的重要橋梁。這種“可持續性”不僅體現在建筑作為單一個體,更把建筑作為城市的載體、以每個單元的“綠化”推動綠色、智慧的新型城市發展。

    總的來說,“綠色建筑”是人們在建筑發展中探索優化用戶體驗、提升經濟價值、合理利用資源、創造環境收益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綠色建筑
美國PPG推出新型建筑節能涂料 延長建筑使用壽命
世界第一綠色建筑:如何比同類建筑節能七成
淺談綠色建筑中如何實現節能減排
中國南方地區建筑節能減排的十個方面策略
頻道推薦
 华能首次提出新能源“黑启动”技术路线
 上海南北高架铺上净味沥青,每公里减少40辆
 磁约束核聚变能研究专项2019年获国拨经费2.
 国内首个核能商业供热项目上线,山东海阳今
 全国首台5G网络智能无人驾驶矿用车亮相
 中国核技术应用产值超3000亿元,与发达国家
 3353米!我国井下定向钻进孔深再创世界纪录
 中外团队献策协同治理臭氧与PM2.5
 杰瑞亮相2019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创新点亮中国
 载有智慧电池的中国巴士亮相欧洲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會員服務
最新項目
資金服務
園區招商
展會合作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6 CHINA-ESI.COM
鄂ICP備1600209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1127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