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水利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經過近年來的不斷探索,創造性地提出了合同節水管理市場機制,并進行了創新與實踐探索,通過試點工作的有效實施及有關平臺的建設,為合同節水管理模式的推廣創造了鮮活的實踐經驗。
全新理念:具有顯著市場化特征的節水模式
“合同節水管理”是指“募集社會資本+集成先進適用節水技術+對目標項目進行節水技術改造+建立長效節水管理機制+分享節水效益”的新型市場化節水商業模式。其實質是通過由專業化的節水服務企業與用水戶通過簽訂節水管理服務合同的方式,為用水戶募集資本、集成先進技術,提供節水改造和管理等約定的服務,并以分享節水效益等方式回收投資、獲得合理利潤的新型節水服務,最終實現多方共贏。
合同節水管理模式具有服務主體的市場化、服務關系的契約化、服務方式的產業化、投資方式的社會化、投資收益的分享性等顯著的市場化特征。
合同節水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節水模式,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對于促進社會資本參與節水、發展節水服務業、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和綠色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政策驅動:為合同節水管理創造良好環境
2014年水利部提出合同節水管理的概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十三五”規劃綱要從戰略高度明確提出推行合同節水管理。
2015年3月14日,水利部綜合事業局聯合京、津、冀等省市水利(水務)投資集團和17家擁有核心節水技術的企業正式成立國內第一家以合同節水管理為主業的“北京國泰節水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同年6月,水利部綜合事業局與民生銀行總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助力合同節水管理事業發展。
2016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等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行合同節水管理促進節水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推行合同節水管理的各項基本政策,使合同節水管理實現了從頂層設計到落地操作的轉變!兑庖姟访鞔_,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和政策手段,對實施合同節水管理的項目予以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加強政策引導,推動高耗水工業、服務業和城鎮用水開展節水治污技術改造,培育節水服務產業。并對合同節水管理的稅收和金融給予支持政策。
2016年10月,國家發改委聯合水利部等部門印發的《全民節水行動計劃》,明確要求在公共機構等領域,率先推行合同節水管理。11月,水利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的《“十三五”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方案》,再次規定各級地方政府要積極探索合同節水管理等新模式。北京、甘肅等一些地方也將合同節水管理納入本地有關“十三五”規劃等政策體系,并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探索實踐。
實踐成效:顯著的綜合效益,實現多方共贏
2015年2月,水利部綜合事業局聯合有關單位,在河北工程大學率先啟動了全國第一個高校合同節水管理試點工作。試點工程完成后,經第三方機構評估,節水率為35%,全年可節水100多萬立方米,減少污水排放70萬立方米,每年可節約水費500多萬元,3年即可收回節水改造投資成本。
2015年5月,天津市水務局與北京國泰節水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探索以合同節水管理的模式開展該市護倉河水生態修復。項目合同期總投資1543萬元,項目周期為2015年至2018年,試點工作開展一年后,經第三方水質監測單位的評估結果顯示,護倉河水體黑臭基本消除,主要指標基本達到地表V類標準,達到合同約定要求。
在實踐探索過程中,相繼成立全國合同節水管理技術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和中國水利企業協會合同節水管理專業委員會,在水利部指導下組織成立了中國水權交易所等,為合同節水業務開展提供交易撮合平臺。試點工作的有效實施及有關平臺的建設,為合同節水管理模式的推廣創造了鮮活的實踐經驗,打造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和平臺,也為各地推行合同節水管理提供了示范和標桿。
目前,合同節水管理試點已經在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河南、黑龍江等地陸續開展。從試點實踐來看,合同節水管理業務具有較為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能夠實現多方共贏。特別是從節水服務企業來看,合同節水管理業務可以使其資金、技術與用水戶的需求有效對接,產生較為穩定、長期的預期收益,從而獲得一定的投資回報,且風險相對較低。
合同節水管理起步較晚、涉及面廣、工作量大,需要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同時也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各類公共機構、企業、金融機構和新聞媒體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協同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