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熱發電是大規模開發利用太陽能的一個重要技術途徑。由于關鍵技術有待重大突破,目前國外塔式、槽式、碟式系統都還面臨著投資大、成本高的問題。本文分析了塔式、槽式、碟式現行三種技術路線在我國推廣應用的技術難點,提出了一個新型分立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路線。這一新技術不僅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而且比國外現行的熱發電技術更為經濟高效。
太陽能熱發電是光伏發電技術以外的另一有很大發展潛力的太陽能發電技術。它是將太陽能聚集起來產生高溫熱能,加熱工作介質來驅動發電機發電。除了高溫熱能的產生來自太陽之外,其他組成部分與常規發電設備類似。因此,實現太陽能光熱轉換的聚光接收器能否做到高效率、低成本,是太陽能熱發電能否實現商業化的關鍵。
斥巨資買進國外設備前景并不樂觀
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后,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關注具有更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并相繼建立起不同型式的示范裝置。根據太陽能聚光跟蹤理論和實現方法的不同,已經出現了塔式定日鏡、槽式線聚焦和碟式點聚焦三種不同技術路線的太陽能熱發電系統,目前只有槽式系統實現了商業化,塔式系統、碟式系統仍處于示范階段。
近兩年來,國內一些學者積極呼吁開展太陽能熱發電示范,有些地方也在籌劃巨資買進國外的塔式或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設備,建設較大規模的MW級示范電站。對于這種熱潮,筆者存在著擔憂與置疑:
1、國外技術本身尚未成熟,產業化尚存在困難,還有待重大技術突破。經過四十年多年的探索,熱發電技術產業化在國外也進展非常緩慢。即使是目前已經商業示范運行的槽式系統,盡管熱發電成本已經做到低于光伏發電成本,但卻并沒有像光伏發電市場那樣出現快速增長。太陽能熱發電的產業化還有待關鍵技術的更大突破,比如提高太陽聚光接受器的效率、開發先進的熱存儲技術等等。
2、國外技術直接照搬過來,在我國特殊氣候條件下是否適用值得研究。與塔式、碟式系統相比,槽式系統的抗風性能最差,目前的槽式電站多處于少風或無風地區,而我國陽光富足地區往往多風、大風甚至沙塵暴頻起,直接照搬其適用性非常值得懷疑。如果在我國開展示范,必須增強槽式系統的抗風能力,因而成本必然要在國外已有示范基礎上大大增加,并非像已經運行的那樣樂觀。
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產業化障礙
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是在空曠平地上建立高大的塔,塔頂安裝固定一個接收器(相當于鍋爐),塔的周圍安置大量的定日鏡,將太陽光聚集并反射到塔頂的接收器上產生高溫,接收器內生成的高溫蒸汽推動汽輪機來發電。圖1為美國Solar two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
盡管塔式熱發電系統起步較早,人們也一直希望通過盡可能多的定日鏡,將太陽能量聚集到幾十兆瓦的水平,但是塔式系統的造價一直居高不下,產業化困難重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定日鏡系統的設計。目前典型的塔式熱發電的定日鏡有兩個特點:一是定日鏡的反射面幾乎都采用普通的球面或平面;二是定日鏡的跟蹤都使用傳統的方位角仰角公式。這兩個設計特點導致塔式太陽能聚光接收器存在著以下難以克服的問題:
1、太陽在塔上聚焦的光斑在一天之內呈現大幅度變化,導致聚光光強大幅度波動。普通球面或平面反射鏡無法克服由于太陽運動而產生的像差,由于太陽的盤面效應,各個反射鏡在中央塔上形成的光斑大小隨著它與中心塔的距離增加而線性增長,塔上最后形成的太陽聚焦光斑在一天之內可以隨定日鏡場的大小從幾米變化到幾十米之大,因此聚光光強出現大幅度波動,再加上各個定日鏡的不同余弦效應,塔式系統的光熱轉換效率僅為60%左右。盡管目前在一些比較講究的塔式系統的設計中,對不同的定日鏡開始采用不同曲率半徑的球面,以減小太陽在塔上光斑的尺寸,但光學設計復雜性大大增加導致制造成本也跟著大幅增長。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