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節能技術  中國節能產業網 >> 節能技術 >> 節能知識 >> 正文
完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刻不容緩
來源:中國節能產業網 時間:2016-4-5 13:12:43 用手機瀏覽

 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近日,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了《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目的是保護好綠水青山,讓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促進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調動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目前,隨著國家長江經濟帶等流域經濟戰略的實施,探索和完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刻不容緩。

      一是明確界定流域生態補償的主體與客體。

      流域生態補償的主體是指有補償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負有流域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職責或義務,且依照相關規定或合同約定,應當向上游提供生態補償費用、技術、物資甚至勞動服務的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包括流域下游政府或外國政府、社會組織、企業甚至個人。

      流域生態補償的客體是指為特定社會經濟系統提供生態服務功能,或生態現狀受到人類活動影響和損害的流域生態系統,包括向社會提供生態服務、提供生態產品、從事生態環境建設、使用綠色環保技術或者因生活地、工作地或財產位于特定流域生態功能區或經濟開發區域而使正常的生活、工作條件或者財產利用、經濟發展受到不利影響,依照相關規定或合同約定應當得到物質、技術、資金補償或稅收優惠等的流域上游政府、社會組織、地區或個人。

      二是準確核算流域生態補償的標準。

      目前,流域補償標準很難達成一致。具體來說,流域補償標準的確定不外乎有以下兩種類型。

      一種是基于上游供給成本核定流域生態補償標準。上游供給成本即生態建設和保護成本,包括直接投入成本和機會成本。直接成本指上游地區為保護、維持或者恢復生態環境而投入的成本,是實際發生的支出和費用。機會成本指因選擇某一決策而放棄另一決策所喪失的利益,我們把放棄的其他方案中最大經濟效益稱作此資源選擇方案的機會成本。從理論上講,直接投入與機會成本之和應該是生態補償的最低標準。低于這個下限,生態補償理論上將達不到激勵生態保護行為的目的。

      另一種是基于生態服務價值核定流域生態補償標準。流域生態系統價值轉移補償額度可以從以下3方面考慮:生態系統價值轉移的最低額度,即水源區內水源涵養林提供的核心生態系統服務(涵養水源)轉移的價值;生態系統價值轉移的基礎額度,即水源區內水源涵養林提供的所有生態系統服務(涵養水源、水土保持、防洪蓄洪、凈化水質等)轉移的價值;生態系統價值轉移的全額額度,即源區內所有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轉移的總價值,包括水源涵養林、其他

      林木、農田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主要考慮大氣調節、水源涵養、土壤的形成與保護等。

      三是建立流域生態補償組織協調機制。

      由發改、財政、水利與環保等相關部門共同組建流域生態補償管理與協調中心。研究制定實施流域生態補償的方針、政策和具體措施;協調水利、財稅等相關部門的利益關系;制定從受益部門征收生態補償費或稅的具體政策與規定;執行國家生態補償的相關政策與決策;申請中央公共財政的環保專項或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制定公共財政轉移支付為生態補償資金的具體政策與措施;制定生態補償資金使用與監督政策;制定生態補償項目的申請與審批規章;制定生態補償資金使用效果的評估規范;協調解決流域生態補償的爭議與糾紛問題;協調涉及跨界流域生態補償工作。

      四是探索流域生態補償額度核算機制。

      流域生態補償核算機制包括完善的生態補償核算制度、明確的生態補償核算執行部門、完善的生態資源核算價格政策及科學的生態價值與生態補償標準核算方法體系。探索生態補償核算機制,需要建立包含生態補償核算細目的綠色GDP、林業、水利和國民經濟發展等統計申報體系,建立科學的生態補償核算與執行制度。同時,要明確流域生態補償核算執行部門,按照現行的政府職能機構和結構,由財稅職能部門會同各級統計、審計職能部門協調實施生態補償的統計與核算工作,由財稅部門負責征收、分配和使用生態補償資金。

      五是探索流域生態補償資金配置使用機制。

      為使流域生態補償資金能夠有效或高效使用,使其既能對受影響的個人進行公平、合理的補償,又能通過補償資金的資本化經營來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并在這一運作過程中實現生態補償資金的增值管理與使用,建議將流域生態補償資金安排為輸血型與造血型兩種使用模式。輸血型資金主要指公益性生態保護項目的支持資金,如對農村生活污染進行濕地處理、農村沼氣利用工程、保護區生態系統的正常維護等項目;造血型資金則主要是對非公益性且具有增值效應的生態產業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如鼓勵支持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及現有企業進行的循環經濟或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項目,以實現源頭區生態補償資金的自我增值、自我循環,逐步實現本流域生態補償資金內涵式擴大的目標。

      六是探索流域生態補償資金的激勵與賠償機制。

      激勵機制,即對在生態建設與維護中做出明顯貢獻的政府、部門、企業及個人給予生態補償獎勵。獎勵的措施包括:對個人發展生態產業、營造具有水土保持優勢的森林系統,給予一倍以上生態產出效益的生態獎勵資金,或給予支持生態產業項目發展的資金,推動個人生態建設的示范與普及;對企業發展生態產業、開發生產環保產品和節能減排產品、實施循環經濟項目,給予產品稅收優惠或免去所得稅,或給予其產生環境效益10%~50%的獎勵,或給予優先貸款與優惠貸款支持。

      賠償機制,即對污染、破壞環境的部門、企業及個人實施嚴厲處罰。具體處罰措施包括:對個人經營的環境效益較差的經濟林、個人發展的污染環境項目,給予一定比例減扣或全額扣繳生態補償資金的處罰,實現生態補償的公平性;對企業生產有害環境產品的行為,應征收占總銷售額一定比例的生態補償費;對于污染與破壞環境的企業,給予污染治理成本3~5倍的罰金;對于相關職能部門,給予干部限制提拔、或不提拔的處罰,并將用于政府部門的生態補償激勵資金扣除或轉變為造血型項目的支持資金。對于項目承擔單位,如果撥付的補償專項資金使用出現違規現象,財政部門應停止撥付或者收回資金,并視情節輕重給予一定罰款,同時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七是探索流域生態補償資金運作監督機制。

      為保證流域生態補償資金安全、高效率運行,防止生態補償資金出現因“尋租”、腐敗或改變用途等導致的資金運作低效率、無效率問題,有必要研究建立生態補償資金監督機制。一要建立生態補償資金監督委員會。生態補償資金監督委員會是保障對流域生態補償資金有效運作行使監督功能的職能部門,其基本組成部門至少應包括省環保、財稅、審計等部門。二要建立與完善流域生態補償監督機制,內容至少應包括建立與完善生態補償費征收監督機制、生態補償資金使用監督機制,實施生態補償信息公開制度,實施生態補償項目公開申請與公平評審機制、生態補償資金運作效益評估制度、生態補償受益區年度生態補償資金實施與運作報告制度。三要建立公眾參與監督制度。將流域生態補償資金監督委員會建成社會公眾參與監督的民主化平臺,吸收、邀請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到生態補償資金運作的監督程序之中。

      八是落實流域生態補償制度保障機制。

      健全流域生態補償資金使用、審計與監督管理制度。對流域生態補償資金的補助范圍、標準和對象,資金申撥、使用和核算,監督、檢查和檔案管理等內容作出明確規定。設立流域生態補償資金專項賬戶,將中央公共財政和地方財政支付的生態補償資金,以及通過開征水電生態附加費、水費生態附加費、旅游風景區生態附加費所籌措的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列入公共財政生態補償基金專戶進行管理。建立以財政、審計與環保主管機關為核心的流域生態補償資金使用、監督與審計體系,組織各級政府每年年中、年末兩次對生態補償基金進行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沒有相關技術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會員服務
最新項目
資金服務
園區招商
展會合作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6 CHINA-ESI.COM
鄂ICP備1600209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