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在2016智能建筑行業發展高峰論壇就智能建筑的標準化及智能建筑行業的健康發展做了深入剖析和細致解讀,給智能建筑行業人吃了一顆“定心丸”并指明了發展方向。
如何看待綠色建筑:操作方便才是硬道理
在江億院士眼中,綠色建筑指未來建筑師、建筑業主等各方面與建筑相關者在建造房屋時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
他重申,今后不應該以“奇奇怪怪的建筑”、“高大洋”的建筑為努力目標,而應以綠色為目標,具體就是節能節地,節材,節水,并提供優質的室內環境。綠色建筑是所有的建筑應該追求的方向,并非哪座是綠色哪座不綠,而是給出什么是好,什么不好的一個衡量標準。所有新建建筑都要向綠色努力,所有既有建筑也要努力實現綠色改造。
目前,綠色建筑和建筑工業化作為重大研究課題在科技部網站上已經正式給出指南,政府將會拿出十幾億資金來支持這方向的研究內容。其中,第一個指南的課題就是利用實際運行效果對綠色建筑實行后評估的方法研究。江億院士解釋,不能單憑圖紙或者聽說來判斷綠色建筑的星級,而要通過建筑實際運行一兩年后,實際考察其耗電量,居住舒適度等指標,最終根據使用效果產生一個清晰的評估,這就是綠色建筑的評估方法。用這種方法指導蓋房子就會變得簡單得多,也會使建筑更加節能和綠色。
從智能建筑到智慧城市的跨越
在江億院士看來,智能建筑就是真正能夠有智能地、比較好地管理好建筑、運行好建筑,實現高效的運行和管理。比如連空調都沒有就不用控制了,而裝上空調后能使它在大腦的運行下動起來,就是對已有的安裝的各樣的設備能夠優化地進行控制和管理,而不是因為是智能建筑而什么設備都得裝,那就可能把智能建筑的含義弄得太寬太全能了。
針對近期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江億院士從改善整個城市運行管理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信息技術只不過是抓手和工具,更主要的是機制、體制要理順。比如說實施的網格化管理,不是切了好多條條框框。可是我們現在整個城市里管理模式還沒到那一步,所以各個部門間的數據都不相容,彼此保密或孤立,這樣好些山頭不兼容就沒法玩大數據從而實現網格化管理。歸納起來,整個城市中各種各樣的活動,是以這個城市的房子和街區作為載體來實施,要把搭載在街區上的人的各種活動管理好。
大數據實現建筑、城市的數字化
李克強總理曾表示,“要充分利用當前IT信息技術里的最新成果給它融入到城鎮化和建筑里去,這有巨大的空間和潛力!北热缯f建筑的數據,自2000年起,當時叫數字城市,后來擴展成數字地球,就是用數字技術將整個城市相關的信息都給定量化地弄清楚,這樣才能使我們定量地、清清楚楚地管理城市管理建筑。
以前因為數據獲取有限,所以想的東西很難真正全實現。隨著技術的日漸成熟,現在提出,在大數據的視野下,用大數據技術真正實現建筑、城市的數字化,然后在數字化的平臺上就可以做好一些定量的、深入的分析管理工作,使得城市更高效更好地為各種活動服務。因此在“十三五”期間,初步考慮用大數據技術來解決城市規劃、管理、運行問題,重點解決數據模型、數據庫、數據挖掘的事情。
如何解決數據中心能耗偏高的問題
進入互聯網+時代,各個行業都在大量地建設數據中心,而大型數據中心的耗電量幾乎等同于一個中等城市或者中小城市的耗電總量。為了支持數據中心的正常運營,甚至會在其周邊建設一個電廠,所以數據中心的節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正因如此,國家科技部首批發布的項目里就有專門涉及到了數據中心的節能。
數據節能涉及到設備的配置等諸多問題。江億院士認為關鍵是要打破以前傳統的框架,根據數據中心的特點來確定數據中心冷卻的新模式、新架構。比如說制冷,這棟大樓的標準是7度熟水12度回水,這是對人的感受,而數據中心要求芯片溫度不到40度就行,所以此時應該把水溫定到12到18度或者15到20度都可以,這樣把水溫提高,整個制冷機的能耗就會大幅下降。
與此同時,需要根據數據中心的特點制定與其相適應的標準規范,打破現有體系,更新技術框架。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突破、大幅度地降低數據中心的冷卻的能耗,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依靠科技,找到不同于發達國家的途徑,既滿足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同時實現較低的建筑實際運行能耗,從而緩解城市發展與能源供應的巨大矛盾,實現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這才是中國建筑節能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