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節能技術  中國節能產業網 >> 節能技術 >> 節能知識 >> 正文
中微子問題探討
來源:互聯網 時間:2007-9-18 14:06:07 用手機瀏覽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微子不具有電磁質量,只有引力質量,參與引力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不參與電磁作用和強相互作用,提出了中微子就是廣義相對論中提出的引力波,使廣義相對論的的基礎更加牢固,提出了中微子不具有時間量子屬性,不滿足Lorentz transformation,與Lorentz transformation不矛盾,宇稱不守恒仍然成立。

關鍵詞:引力質量、電磁質量、中微子、弱相互作用、宇稱不守恒。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發現原子核在衰變前后的能量不一致。瑞士物理學家泡利在1931年最先假設有種新粒子“竊走了”能量。后來的發現證明泡利的假設是正確的,物理學家費米遂將這種微小的中性粒子稱為中微子。中微子質量可能只有電子的百萬分之一,是亞原子粒子中“最靦腆”的粒子,因為它們無處不在、以光速飛奔,卻幾乎不與周圍的物質作用。在自然界里,中微子產生于太陽內的放射性衰變過程,或者宇宙射線中。

    中微子是基本粒子中的成員,分為三代。本世紀六七十年代,格拉肖、溫伯格和薩拉姆三位科學家對基本粒子進行了分類,提出粒子物理學的框架是標準模型,即特質由12種基本粒子構成。它們包括6種夸克和6種輕子。夸克和輕子的大小不足原子的十億分之一。

   夸克包括下、上、奇、粲、底、頂,共6種。輕子分為三代,第一代包括電子、電子中微子;第二代包括μ(繆子)子和μ中微子;第三代包括τ子和τ中微子。第一代電子中微子和第二代μ中微子已分別在1956年和1962年通過實驗被證實存在。

  量子引力和近年觀測到的“基本粒子”的整個家族的性質的最終確定在根本上是相關聯的。正確的量子引力理論應當可以消除折磨著傳統量子場論的無限大。由于中微子和電子都是一種輕子,但是中微子是電中性的,核力和電磁力都對中微子不起作用,因此實際上它與任何物質只能發生引力作用與弱相互作用。電子(同時具有引力質量和電磁質量)參與弱相互作用,但弱相互作用的主角是中微子(只具有引力質量),中微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它的能量用hv表示。如果中微子有引力質量,那么根據Einstein的質能方程,必須把能量E*的一部分用來產生中微子,這樣留給電子的能量就比E*小。泡利推算出中微子是沒有質量的觀點是錯誤的,由于中微子的引力質量非常小,因此在埃利斯的實驗中發現電子也偶爾確實會有能量為E*的情況。根據電子、放射性核和子核的旋轉情況,泡利推算出中微子具有自旋,是左手征的。在量子力學中,場的能量集中在波包中,electric field的能量集中在光子中,因此引力場的能量應當集中在中微子中。光波是electromagnetic field(即電磁質量)的傳播,機械波是中微子(即引力質量)的傳播。它們具有共性,說明了電磁質量和引力質量的等價性。

  1978年,斯坦福大學物理學家馬丁·佩爾和同事發現了τ輕子,在理論上這意味著τ中微子的存在,因為中微子是輕子的“前輩”。但是,由于τ中微子幾乎沒有質量,又不帶電,且幾乎不與周圍物質相互作用,因而一直難尋蹤跡。1982年,費米實驗室的科學家用實驗支持了τ中微子存在的假設。1989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學家證實τ中微子是標準模型中的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輕中微子。

   1994年,兩個“天才設計師”———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生維多里奧·保羅內和費米國家實驗室物理學家拜倫·倫德伯格提出了建立“τ型中微子直接觀測器”的構想,這一想法得到費米國家實驗室的支持,并在兩年后建成了觀測器。

   從1997年起,54位來自美國、日本、希臘和韓國的科學家在費米實驗室合作探測τ中微子。他們用粒子加速器制造一股可能含有τ中微子的中微子束,然后讓中微子束穿過“τ中微子直接觀測器”內一個約1米長的鐵板靶。這一鐵板靶被兩層感光乳劑夾著,感光乳劑類似于膠卷,能夠“記錄”粒子與鐵原子核的相互作用。物理學家用3年時間從靶上的600多萬個粒子軌跡中鑒定出了4個表征τ輕子存在和衰變的痕跡,這也是表明τ中微子存在的關鍵線索。τ輕子的痕跡被科學家拍攝下來,并在計算機中形成三維圖像,其主要特征就是其軌跡里有個結,這是τ輕子在形成后迅速衰變的表現。據估算,幾十萬億個τ中微子中只有1個與靶中的鐵原子核相互作用并生成一個τ輕子。由此,科學家第一次找到了τ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證據。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學家菲利普·雅格爾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發現τ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證據具有重要意義,它使科學家對物質基本粒子有個完整認識。雅格爾是“τ中微子直接觀測器”的建設者之一,觀測器構想提出者之一維多里奧·保羅內曾是他帶的研究生。雅格爾說:“由于我們現在有能力探測到τ中微子,我們就能夠設計出將物理學帶到超越標準模型層次的實驗。在不久的將來,將誕生更加激動人心的中微子物理學。”

   因發現第二代μ中微子而與人分享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萊昂·萊德曼評論說,找到τ中微子的直接證據是非常重要且等待已久的結果。說其重要,是因為科學家將據此進一步研究三代中微子之間的關系;說等待已久,是因為25年前τ輕子就已經被發現,現在“另一個鞋子終于掉了下來”。τ輕子的發現者、榮獲199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馬丁·佩爾說,證實τ中微子的存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找到粒子家庭全部成員之前,粒子間相互轉換的研究難以展開,現在這一障礙已被掃除。τ中微子的發現會給現實生活帶來什么改變?這還是科學家們無法預言的。不過,正如居里夫人100年前發現原子核裂變時沒有人知道這一發現會有什么用處、而40年后人們用它制造原子彈和發電一樣,τ中微子的發現也將給科學的發展帶來深遠影響。30年前,科學家計算出了從太陽流失的電子中微子的數量,但實際觀測到的中微子的數量小于計算值。2001年加拿大薩德伯里中微子觀測站的科學家證實了早先一些實驗得出的假設:中微子事實上并沒有失蹤,只是在離開太陽后轉化成了τ中微子和μ中微子,因此躲過了科學家的探測。筆者認為這三種中微子可以互相轉化,說明它們都是只具有引力質量。中微子的反粒子是反中微子,F代科技界認為中微子總質量上限確定到不及10億分之一的氫原子質量,使暗物質的一種可能形式,它們在全部暗物質中最多只占有1/8的分額。(2)從場的時空本質的觀點看,談論中微子的總質量是沒有意義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中微子質量mυ的實驗測定值是根據相對論公式:zwzwt01.gif (1885 字節)的,1966年全球平均的實驗數據顯示zwzwt02.gif (1301 字節)zwzwt03.gif (1156 字節)后來實驗上進一步控制β粒子能量在源中的損失,把1991——1995年間被認為不可靠的9個實驗數據排除掉,在2000年的粒子表中給出新的全球平均值,zwzwt04.gif (3412 字節)式中的負號說明中微子的引力質量為負數,實驗中觀察到的只是其數值,沒有考慮到其量綱。

    1956年宇稱不守恒發現后,為解釋有中微子參與的弱相互作用過程,李政道、楊振寧提出了二分量中微子理論,其物理實質是假定自然界只存在左旋中微子與右旋反中微子而不存在右旋中微子與左旋反中微子。中微子這種永久縱向極化的性質之所以可能,是因為當時中微子質量被認為等于0,因而左旋中微子與右旋反中微子永遠以光速運動,同時一切觀察者所在的慣性系間的相對速度v都不可能超過c的緣故。假如中微子是亞光速的Dirac粒子,具有微小的質量mυ,設它在S系以速度u<c運動,則當S`系觀察者以速度v相對于S系運動,又設v平行于u且v>u時,他將看到一個左旋中微子變成右旋中微子,一個右旋反中微子變成左旋反中微子,于是中微子不可能永久縱向極化的了,出現了宇稱守恒的四分量中微子理論。即中微子的靜止質量不為0與宇稱不守恒的實驗事實相矛盾。(1)

    如果假定中微子運動速度為光速,不能用時間量子度量,那么就可以解釋中微子與引力場具有引力質量,但不滿足Lorentz transformation,因為只有具有時間量子屬性的引力質量才滿足Lorentz transformation。 因此中微子雖然具有引力質量,但仍然以光速運動,靜止質量為0,并不是亞光速的Dirac粒子,這樣便與宇稱不守恒的實驗事實相符合。在(1)中倪光炯教授提出了中微子可能是超光速粒子,但這又和狹義相對論矛盾。光子與中微子、引力場與electric field非常類似,可以設想中微子就是Einstein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波,這樣就可以解釋萬有引力的平方反比關系,中微子密度大的點,空間曲率大。由于絕對時空能量最低,根據能量最低原理,正引力質量之間只有吸引力,而且可以解釋引力質量的慣性問題。

    質子+電子→中子+中微子,中子的引力質量大于質子和電子的引力質量之和,所以中微子的引力質量為負值,反中微子的引力質量為正值,產生反中微子實際上是吸收了中微子。由于中微子的引力質量的絕對值很小,因此在上面的變化中能量不守恒,原因在于時空本身參與了能量的交換。

    現代物理學認為:由于中微子比其它物質粒子的總數多十幾億倍,因此整個宇宙中中微子質量的總和大大超過其它物質的質量總和,占宇宙總質量的99% 以上 ,中微子可能是控制宇宙運動變化的關鍵性因素。根據場的本質是相對時空的觀點,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太陽黑子的爆發可能是正負 electric charge耦合過程中,部分電磁能轉化為引力能以中微子的形式釋放出來的(因為此時沒有光子射出,所以表現為黑子),而且此時太陽的輻射也特別強。太陽引力質量的虧損是以中微子的形式發射出來,太陽發光主要是由電磁能量轉化而來,因此太陽引力質量的虧損速度很慢,太陽的壽命可能比原來推算的壽命大的多,根據靴袢理論可知在日全食時地球的引力場應當減弱,這一點可以運用實驗證明。假設太陽的發光完全由引力能量轉化而來,那么地球運動的軌道半徑將越來越小,但地球運動軌道的半徑減小速度很慢,這一點由廣義相對論可以得到。

參考文獻:1、《物理》第31卷4期255頁 2002年 北京
2、《物理》第31卷11期759頁 2002年 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什么是工業模糊控制理論及應用
工業過程先進控制技術概述
什么是水脈波及其危害和保護
JYG-200型高能系統節電器技術探討
模糊控制技術在變頻空調器中的應用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會員服務
最新項目
資金服務
園區招商
展會合作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6 CHINA-ESI.COM
鄂ICP備1600209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