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名稱:基于人體熱源的室內智能控制節能技術
二、技術所屬領域及適用范圍:本技術應用于集中采暖地區的供熱節能改造工程
三、與該技術相關的能耗及碳排放現狀
本技術主要替代有線方式的風機盤管溫控器、分體空調遙控器、非遙控的供 電插座和照明開關,替代市場已有的建筑照明自控系統和空調末端控制產品;使建筑節能改造簡單易行,提高工程效率及降低改造成本。由于在節能改造工程中
不需大量的線材,故投資將比傳統節能改造工程減少20%--30%。目前應用該技術可實現節能量14萬tce/a,CO2減排約37萬t/a。
四、技術內容
1.技術原理
本技術采用RF射頻技術、紅外技術或熱成像技術對人體移動熱源(即建筑內移動用能負荷)進行監測,配合環境及氣象參數采集、預置時間策略、能源管理策略與能耗數據分析模型構成的智能化室內節能控制系統;針對室內照明開關、供電插座、空調末端實施(無線)聯網的、精細化節能管理;通過后臺軟件的集成管理,及時反饋末端的溫濕度、開啟狀態、人數等,通過建立動態模型來聯動BA系統,支持控制樓層風柜、新風機、中央冷凍站空調機組的開啟、變頻調節、溫度調節,調整系統的控制策略,提升系統能效比;與其它建筑機電設備智能控制系統共同構筑完整的建筑整體節能控制系統。
2.關鍵技術
能耗模擬分析技術,控制組態管理技術,空調末端群控技術,RF射頻自組網技術。
3.工藝流程
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工藝流程
五、主要技術指標
1.系統節能率:>15%;
2.分項指標:室內照明用電節能率5-10%;室內插座用電節能率5%-10%;室內空調末端用電節能率5%-15%。
六、技術鑒定、獲獎情況及應用現狀
按本技術的系統節能率為15%計,以長江以南地區的1萬平米辦公/寫字樓建筑為例,電耗指標均值按80kWh/㎡·年,則年平均耗電約80萬kWh,可節約用電12萬kWh,折合標準煤為350gce/kWh*12萬kWh=42tce;折合碳減排量為0.75kgCO2/kWh*12萬kWh=90tCO2。因該技術的應用,可對中央空調機房、風柜、新風系統提供節能算法的室內熱源負荷信息,由此帶來的直接節能效益提升應該在8-10%.
七、典型應用案例
案例應用單位:珠海城建集團
技術提供單位:珠海優華節能技術有限公司
珠海城建集團所屬”節能減排大廈”;對建筑室內照明開關、供電插座和空調末端溫控器進行替換;安裝聯網節能控制系統;運行13個月,初步測算節能率大于18%;預計每年可節省電費開支約26.69萬元,2.6年可收回投資。
八、推廣前景及節能減排潛力
“十二五”期間,住建部已經確定了40個公共建筑重點改造城市,要求2年內每個城市改造面積不少于400萬㎡,則最低將完成1.6億㎡的建筑節能改造。本技術已在136萬㎡的建筑節能改造項目中應用,在全部需完成節能改造建筑的占比為0.085%。預計未來5年,該技術在行業內的推廣比例將達到10%,預計投資額4億元,形成年節能能力142萬tce/a,年減排能力375萬tC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