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名稱:礦熱爐節能技術之一低壓動態無功補償技術
二、技術所屬領域及適用范圍:鋼鐵行業鐵合金及化工行業電石、鐵合金等高耗能行業
三、與該技術相關的能耗及碳排放現狀
目前該技術可實現節能量100萬tce/a,CO2減排約264萬t/a。
四、主要技術內容
該技術根據電爐冶煉系統無功功率和諧波電流的實際問題和特點,提出科學、先進的技術解決方案,使得電爐冶煉系統在冶煉過程中交流母排、電爐裝置等部分需要的無功功率,不需要經過低壓交流側通過交流母排、變壓器、供電網絡流轉后和一次側電網或高壓側的無功補償裝置交換;通過動態實時綜合控制,使無功功率大部分的交換發生在電爐低壓交流側無功功率補償裝置中,達到動態實時補償無功功率的目的,減小無功電流和總電流,能有效動態地控制電爐冶煉系統的無功功率,減小無功消耗。同時,電爐冶煉裝置等產生的5次、7次、11次、13次、17次等諧波電流,通過靜止無功功率發生器(SVG),利用可控的大功率半導體器件向交流母排注入與諧波電流幅值相等、相位相反的電流,使交流母排上的總諧波電流為零并使無功功率趨于無限小。電爐變壓器產生的諧波電流不經過交流母排和電爐變壓器流轉,大幅度縮短了流轉路徑、減小了諧波電流幅值和總電流,能有效動態地控制冶煉系統的諧波電流,使得諧波產生的消耗大幅度減小。
總之,通過連接在低壓交流側無功補償和靜止無功功率發生器(SVG)的作用,有效降低了無功功率和諧波電流的流轉路徑和交換幅值,并通過減小三相功率不平衡,解決企業電耗高、效率低的問題。
五、主要技術指標
1.補償系統進入自動投切模式后,功率因數最高可達到0.98;
2.補償系統投入前后三相有功率的偏差小于單項平均功率的5%,即系統三相功率不平衡≤5%;
3.超標諧波電壓與諧波電流均不超過國家標準;
4.補償系統進入自動投切模式后功率有功功率增加16%以上;
5.補償系統進入自動投切模式后無功功率減小40%以上。
六、技術鑒定、獲獎情況及應用現狀
目前已經推廣應用的礦熱電爐130臺以上,占總數的10%左右。
七、典型項目投資額及效益:
25000kVA礦熱電爐投資額350萬元,12500kVA礦熱電爐投資額150萬元。項目節電量按25000kVA礦熱電爐冶煉75硅鐵計算540-1440萬kWh。
八、推廣前景及節能減排潛力
我國現有大中小型鐵合金礦熱電爐3000多臺,今后隨著淘汰小電爐和新上電爐大型化,基本上大中型礦熱電爐都可應用該項技術,總的節能潛力50億kWh左右。預計未來5年,該技術在行業內的推廣潛力可達到30%,節能能力150萬tce/a,減排能力396萬tCO2/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