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電能效率:化解能源問題的有效途徑 |
來源:不詳 時間:2007-5-10 17:17:59 用手機瀏覽 |
我國萬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是日本的9.7倍。而美國2000年人均GDP比1973年增長了74%,其能源消費卻幾乎沒有增加,能源效率的提高已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能源資源 一次能源轉換為電能的比重和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甚至整個經濟效率高低、環境保護好壞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這個國家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的重要標志。因此,節約能源、提高能源特別是電能效率無論是在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是一個潛在的且很有吸引力的能源資源。 一個突出動向是,各國在發展電力工業時特別注重提高運營效率,包括提高發電效率、輸配電效率和終端用電效率,同時減少電力工業污染物排放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這種“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發展的主流。
各國節能經驗:丹麥的電力改革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開始于20年前的丹麥電力改革是以熱電聯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為核心的。為此,丹麥建立了環境稅收制度,對環保高效的熱電項目實行免稅。經過20年的發展,丹麥國內生產總值翻了一番多,供電能力一直保持了增長,但消耗的資源量卻基本上沒有增加,環境代價大幅度降低,能源成本也增加不大。今天,丹麥全國已經沒有一個火電廠不供熱,也沒有一個工業鍋爐不發電,電能效率得到了持續的提高。
美國是比較早重視提高能源效率(電能效率)的國家之一。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美國就采取了強有力的提高能源效率措施,成效十分顯著。有數據顯示,美國2000年人均GDP比1973年增長了74%,而其能源消費卻幾乎沒有增加,能源效率的提高已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能源資源。2003年美國出臺的《能源部能源戰略計劃》更是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升到“能源安全戰略”的高度,并提出四大能源安全戰略目標,計劃在2005年至2010年間,提供200億美元用于發展能源技術。中國節能不足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有計劃地積極推進能效工作,20多年來,供電煤耗有較大幅度下降,終端用電效率逐步提高。然而,與世界電力工業的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的電能效率還較低。
一方面是低輸配電效率。目前我國的主網網架仍顯薄弱,輸變電設備和配電設備總體上仍比較落后,線損普遍較高,電網綜合損失率估計為15%左右,比日本10大電力企業的平均綜合損失率高出8%以上。其中不合理損失率在3%左右,按2003年全國發電量約19000億千瓦時測算,輸配電系統的不合理損失估計在570多億千瓦時左右,相當于少建了40臺30萬千瓦火電機組。
另一方面是低終端用電效率。目前,我國萬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是日本的9.7倍。在終端用電設備中,包括風機、水泵、壓宿機等電機拖動系統的電耗約占全國售電總量的60%。全國終端節電潛力約1500億千瓦時。
建立節能機制:節能是解決能源問題最根本、最有效、最經濟且最有潛力的辦法之一。政府應設立一項專門的“節電信托基金”,由專門的機構負責管理。該基金的用途包括:用于支持電力企業開展節電項目;支持重大節電技術的開發;對企業實施的節電項目提供資助;獎勵節電成果顯著的企事業和個人!肮濍娦磐谢稹钡哪技溃蓞⒄彰绹┬械南到y效益收費制度,采取增收電力消費特別附加稅的方式。
隨著電力體制改革朝著市場化運營的方向發展,電力企業自然轉向以盈利為目的。即使法律上對電力企業開展能效投資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電力企業也必定要考慮投資電力能效的成本和效益。因此,應制定和實施有利于電力節約與電力開發平等競爭的激勵政策,如設計出一套新的電力運營機制,使電力企業能夠通過支持用戶提高能效獲得必要收益,以消除由于提高能效而減少了售電導致對自身效益減少的擔心。在電價政策方面,應允許電力企業投資于節電的成本與供電成本一樣以同等利潤計入電費;允許投資電力節約的回報率略高于投資電力開發的回報率。
采用需求側管理:據推測,到2020年,美國需要新增發電裝機4億千瓦,但由于采用需求側管理,預計可以減少2.6億千瓦裝機。現在,需求側管理已引起了我國有關部門的重視,特別在電力緊缺時,需求側管理已成為一個重要手段。它是人們在電力規劃中觀念與方法的轉變,即所謂綜合資源規劃方法,把傳統的電力發展就是新增發電廠的概念擴展為更廣泛的資源選擇與配置;它是技術與經濟政策的結合,按照最小成本計劃,對投資于節電與投資于發電、輸電一樣給予利潤,同等進行比較,選擇投入小、產出大的項目。
需求側管理無論是采用節約能源還是移峰填谷的措施,其本質是在不影響、不降低人們對電力在質和量上需求的前提下,對于新建電廠的最經濟、最清潔的替代方案的選擇問題,這也是綜合資源規劃的實質。
實施需求側管理,電網企業起著主導作用。然而,要真正搞好需求側管理,需要政府、電力企業、節能服務公司、用電設備制造商及用戶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且要用經濟的而不是行政的手段才能有效推動。有必要建立需求側管理的專項資金,既用于對那些被中斷或錯峰的用戶給予補償,又用于支持能效管理和負荷管理技改舉措、產品的研發和推廣等。
利用價格杠桿: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雖然對電價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對電價仍實施管制,而調節能源供需關系較少利用價格的杠桿作用,更多地是調整能源建設項目及建設投資。由于能源項目建設周期長,其調節作用比較滯后,往往成為能源供需關系失衡的原因之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電力供需關系的波動是經常的,為了避免供需關系失衡對國民經濟帶來較大的損失,必須要建立合理的電價體系,以經濟手段限制高耗能型、不利于環保而且產品附加值低的產業的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引導生產和消費,調節供需平衡,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在發電環節和售電環節同時實施靈活的電價,通過峰谷分時電價、季節性電價和避峰電價等,鼓勵發電企業多發高峰時段電力,利用電價引導電力的生產;激勵電力客戶控制和調節電力需求,利用電價引導電力的消費,引導各行各業節電,限制壓縮不合理的用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