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對既有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改造
我國有兩項建筑能耗的指標很高:第一項是北方地區因集中供暖而產生的能耗,僅占全國建筑總量10%的北方城鎮建筑卻消耗了40%的全社會建筑能耗;第二項就是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通過對上海9幢商業樓進行全年能耗調查的測量結果表明,這9幢商用樓全年一次耗能量為1.8GJ/(m2a),超過了日本相應商業建筑的節能標準(1.25GJ/(m2a))近43.3%。大型公共建筑采用集中式空調,往往出現大馬拉小車的情況,單位面積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要高五到十倍,甚至高達20倍。這就意味著我國大型公共建筑的節能潛力非常大。對于大型的公共建筑,首先要有改造計劃,同時,對所有的公共建筑都應該進行實時動態監測。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已將300多個建筑納入在線監測的范圍,針對這些建筑的單位面積能耗進行實時監測,建筑能耗監測情況每年以白皮書的形式發布一次。有關監測數據應在社會上公布,并對節能效果最好和最差的建筑進行排名。在此前提下,對最不節能的建筑進行強制性節能改造,在改造過程中還可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的節能改造投資通過改造后節能的能源費用來補償。建筑節能改造可先進行試點示范,對高能耗的建筑,尤其是政府建筑,可以通過專家會診,確定需要改造的方面,再以經濟合理有效的節能措施來進行改造。在節能改造時,要優先考慮采用成本低、節能效果好的適用技術和措施,比如自然通風、遮陽,立體綠化等等。這樣,只需較少的投入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節能效果。
(九)從綠色建筑走向綠色校園、綠色社區
節能減排不能僅著眼于單棟的建筑,而是要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把校園、社區變成綠色校園、綠色社區。學生是未來的主人,社會教育是一種最強有力、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辦法,建設綠色校園就是培養未來的主人們自覺節能減排的意識,所以必須要從社會教育這方面做起。今年已經確定了四所大學來創建節約型高校,未來的主人們就在綠色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十)從單一產能建筑走向集合—分布式綠色能源園區
建筑只在單個建筑推進節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還遠遠不夠,應該將一個小區乃至城市的建筑全部改造為產能的建筑,并將產能的建筑組成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里面,分布式綠色能源所占的比例逐漸擴大。在這些區域中,屋頂上裝上風能、太陽能,垃圾回收和沼氣發電、可再生能源的電梯應用,再通過系統組合,把光伏發電、太陽能聚熱、太陽能光照明、沼氣發電、風力發電、電梯的下降能等統統組合起來?稍偕茉垂⿷牟▌虞^大,可通過接入電動汽車和電動自行車的蓄電池來減少和穩定這種波動,即所謂的微電網。每一個建筑都可就近使用建筑自身產生的可再生能源,這樣能源的傳輸損耗接近于零的,而且建筑進行技術的互聯,這些都是非常成熟的技術。如果實現這種系統,整個小區甚至整個城市就可以做到非常的節能和高效。
雖然目前風力、太陽能發電效率還較低,但是根據專家最保守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本與火電、核電的成本可以持平。金融危機使得太陽能光電的技術成本大大下降,危機前單晶硅400美金一公斤,現在降到了60美金一公斤,原材料成本降低了好幾倍,這就使得整個清潔能源利用的時間表大大提前。比如原來預計2030年才能達到的,現在整整提前了10年,2020年太陽能光伏發電成本就可以控制在這個時間表范圍內,所以留給建筑師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應該趕快進行模式的轉型,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因為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將推動著專業技術人員更新知識。要將可再生能源技術應用和建筑的功能、建筑的堅固度一樣重視,要進一步把建筑的基本關注項目擴展到節能、舒適和環保。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頭腦!
總之,建筑,尤其是亞熱帶的建筑,都必須具有當地氣候的適應性,當地的人文歷史的適應性,當地建筑材料的適應性。做到了這三個適應性,建筑就是一個智慧的建筑,綠色的建筑,一個對下一代負責任的低排放的建筑,而且是能夠吸收古代人類聰明智慧的建筑。這就成為綠色建筑的實施準則,即綠色建筑是本地氣候適應性的建筑,而不是食洋不化的建筑。
上一頁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