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A: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仍需提速 | 10-25 |
近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2018可再生能源年度報告》(下稱《報告》)稱,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將在未來五年內顯著增長,但長期來看,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總量中的占比仍然偏低,不足以滿足長期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目標。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在全球供熱和運輸領域中的利用是亟需解決的“盲點”,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仍需提速。 《報告》表示,2018年至2023年期間,全球可再生能…… |
寧夏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裝機達到20萬千瓦 | 10-17 |
日前寧夏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發布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修訂本),規劃提到,鼓勵在生物質秸稈資源相對豐富區有序發展生物質能成型燃料、支持大型畜禽養殖場發展沼氣發電。根據城市發展需要,在五個地級市所在地布局建設城市垃圾發電。加快地熱能資源勘查,利用干熱巖、地源熱泵等技術,推進地熱資源在城市供暖、健康旅游等領域的利用。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裝機達到20萬千瓦。加大…… |
去補貼時代 生物質發電如何才能安身立命 | 09-27 |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多位專家和企業代表在2018全國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創新與發展高峰論壇上如此表達了生物質發電的長期痛點。兼具發電、供暖、環保、民生等優勢于一身的農林生物質燃料本該大有可為,卻難以避免地面臨自身定位模糊、技術設備落后、綜合效益不明顯、環保費用高企、熱電聯產比例小等諸多問題。即便如此,仍有眾多企業為之投身,拋去環保意義和民生工程的內涵,農林生物質發電到…… |
清潔煤利用是實現清潔取暖的根本 | 09-24 |
煤炭曾是北方地區供暖的主力,但因其高排放、高污染的特性,一度卻又飽受質疑。隨著清潔取暖工程的大規模推廣,煤炭未來將何去何從?倪維斗對此呼吁,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煤炭均將是我國能源利用的主力軍,不可忽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在清潔供暖領域的應用。 近年來因環境影響,尤其是嚴重的霧霾污染,一些觀點把罪魁禍首指向煤炭利用,“去煤化”的聲…… |
生物質發電:秸稈變燃料環保又增收 | 06-27 |
6月12日上午,記者來到鄆城琦泉生物發電有限公司,在公司燃料加工中心看到,小麥秸稈和廢舊木料堆積成山,巨大的機器正在運輸著秸稈。 “公司每年消耗秸稈60萬噸、節能17.7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硫1000噸、二氧化碳26萬噸,提供綠色電力4.7億千瓦時、蒸汽9萬噸。除了秸稈之外,玉米芯、楊樹葉、樹皮木料等都可以在這里得到循環利用。”琦泉生物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助…… |
[組圖]打破貿易壁壘 中國動力電池系統檢測走向國際化 | 04-27 |
隨著補貼的逐漸退坡,提升能量密度和降低成本成為動力電池企業競爭的焦點。而三元材料替代磷酸鐵鋰也成為當下動力電池技術路線演變的新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保證動力電池的安全就離不開嚴格規范的檢測來把關。 而如何規范動力電池行業產品質量和安全也正是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關心的大事。 近日,在由德國萊茵TüV集團與廣東檢驗檢疫技術中心(IQTC)、長春汽車檢測中心有限責任公司聯合舉辦的“REE…… |
[組圖]長路電氣通信用電池組順利通過201所嚴苛試驗 | 10-18 |
近日,常州長路電氣有限公司的ZXF 4850T通信用磷酸鐵鋰電池組順利通過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即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201研究所)下屬北方汽車質量監督檢驗鑒定試驗所的共計9項嚴苛試驗,榮獲CNAS、CMA證書。 單體電池 電池模塊 試驗分為單體電池和電池模塊兩個部分,其中單體電池包括容量、扛過放電、抗短路、抗穿刺、抗擠壓、抗低壓等6個項目,電池模塊包括容量、抗重物沖擊、…… |
迪森股份:瞄準生物質及其他優質新能源項目 | 01-26 |
迪森股份25日晚發布業績預告稱,2021年公司主要受B端運營項目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和受大宗商品漲價等因素的影響,預計公司2021年度經營業績將出現上市以來首次虧損。 公告顯示,公司在B端運營業務方面,通過淘汰與優化,對相關運營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力求做精做細現有項目,特別是板橋生物質綜合化集中供熱項目、武穴工業園熱電聯產項目、梅州生物質集中供熱項目等核心項目經營情況持續改善,項目經濟…… |
貴港市港南區推進環投供熱項目建設 | 01-26 |
1月21日,位于貴港市港南區新塘產業園的貴港環投供熱公司建設現場,彩旗迎風飄揚,勾機、挖機正在作業。 據了解,該項目占地166畝,總投資4.5億元,全部建成后,年供氣量可達360萬噸,每年消耗生物質136萬多噸,提供工作崗位240多個,同時回收秸稈等農林廢棄物作為燃料,帶動周邊農民增收,減少二氧化碳13.6萬噸。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姜曉…… |
雙峰縣做好秸稈綜合利用 | 01-26 |
2021年以來,雙峰縣將秸稈綜合利用作為常態化、惠民化主要工作,堅持“效益引導,標本兼治,堵疏并舉”原則,立足本地實情,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縣2021年產生秸稈70萬噸,可收集量60萬噸,綜合利用量約50.03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為90.31%。有效降低了環境污染,發展了農村循環經濟,助力了農民增收。 調查研究到位。該縣成立以常務副縣長任組長,主管農業副縣長任副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