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省電力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攻堅克難,努力奮進,確保了全省電力行業安全穩定運行和電力正常供應,圓滿完成了各項保電任務,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電力支撐。截止年底,全省全口徑裝機容量7862.06萬千瓦,同比增長6.23%;全年發電量2972.87億千瓦時,增長4.27%;全社會用電量2214.30億千瓦時,增長6.90%,其中工業用電量1311.84億千瓦時,增長4.61%。
【注:全社會發電量2972.87億千瓦時、用電量2214.30億千瓦時,發、用存在巨大差異,用電量少于發電量758.57億千瓦時,主要原因:一是三峽、葛洲壩發電量全國統一分配、外送導致,湖北省內自用少;二是供電存在正常損耗。
另,用電量2214.3億千瓦時也并非全部是省電力公司售電量。2019年省電力公司售電量僅1810.03億千瓦時左右,低于全社會用電量約404.27億千瓦時,這404.27億千瓦時電量主要是地方電網售電量、企業自備電廠自發自用電量等。】
一、裝機容量持續增長,結構不斷優化,電網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進一步提高
(一)大容量火電機組連續投運,新能源裝機持續增長,裝機結構不斷優化。2019年,我省新增裝機容量461.01萬千瓦,主要包括鄂州三期2臺100萬千瓦和京能1臺35萬千瓦火電裝機及一批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裝機。截止12月底,全省發電總裝機容量7862.06萬千瓦(含三峽2240萬千瓦),其中,水電3678.51萬千瓦,占46.79%;火電3156.83萬千瓦,占40.15%;風電405.28萬千瓦,占5.15%;太陽能621.43萬千瓦,占7.90%。與去年同期相比,我省水電機組容量占比持續下降,火電機組容量占比提高了1.18個百分點;風電、太陽能裝機容量占全省總裝機容量的13.05%,較去年底提高了1.68個百分點,裝機容量增加的同時結構進一步優化。
【注:水電總裝機容量3678.51萬千瓦(與去年同期3675.22萬千瓦幾乎持平)、占46.79%(占比較去年49.66%下降了3個百分點),看似裝機容量大,但是由于三峽發電量約83%外送他省,導致其中2240萬千瓦裝機對湖北而言并非有效機組,實際送湖北發電的裝機容量很小。從購電環節來看,我省實際水電電量占比不足30%,70%以上電量由燃煤火電、太陽能等新能源及燃氣電力提供。
2019年,上網電量來源中,火電比重高達70%以上。由于我省水電資源開發殆盡、再無新增低價水電增量,隨著經濟的發展,今后增量電源主要依靠火電,火電電量占比將持續提高,上網電價也將持續提高,這一趨勢將越來越顯著!
(二)電網投資繼續向農網和城市配網傾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2019年湖北電網投資繼續保持合理規模,主要用于農網尤其省級貧困縣農網和城市配網升級改造。新增500千伏變電站1座、220千伏變電站3座、110千伏變電站16座,同時改擴建了一批110千伏以上線路和變電站,解決了十堰、鄂州地區外送、漢十和蒙華鐵路外部供電工程等供用電難題。通過新建改造,湖北電網新增變電容量560.2萬千伏安,全省用電潛能進一步釋放。經過不斷投資建設改造,湖北電網已形成以500千伏電網為骨干、以220千伏電網為主體、110千伏電網覆蓋全省城鄉的現代化大電網、智能化大電網,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進一步提高。
【注: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實施新農村建設和農網升級改造戰略,聚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城鄉居民生活質量蒸蒸日上、用電增長較快,2019年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包含執行居民電價的非居民用戶用電)電量達到485.23(2018年438.67億千瓦時),增長率高達10.61%左右。
農網建設點多面廣,盡管單個項目小,但對于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十三五”期間,湖北省網每年投資農網資金超過100億元以上,由于農村居民及農業電價最低(農排電價低于購電均價),持續實施農村電網投資,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和民生效益。但如果從經濟角度考量,農網投資難以獲得與投資規模相匹配的經濟效益,需要較高的輸配電成本來承擔,10多年來居民電價和農業生產電價長期維持較低水平,投資越大,轉嫁到城配網的成本越高,電價交叉補貼也越嚴重。】
二、實施綠色電力調度,電力生產秩序平穩,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
(一)全口徑發電量平穩增長,電力生產及調度情況良好。全年全口徑發電量2972.87億千瓦時,增長4.27%,其中,三峽電廠發電963.86億千瓦時,下降4.69%。不含三峽,全省發電2009.01億千瓦時,增長9.20%,其中水電393.16億千瓦時,下降14.52%;火電1485.31億千瓦時,增長17.27%;風電73.83億千瓦時,增長14.64%;太陽能56.76億千瓦時,增長16.07%。全年計劃執行完成率99.70%。
【注:三點說明,一是三峽發電量963.86億千瓦時,其中約83%外送他省,湖北省內自留電量約170億千瓦時;二是新能源發展迅猛,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量增長率持續多年超過兩位數;三是我省自用電源主要還是依賴于火電電量(1485.31億千瓦時),省內水電電量同比下降14.52%、火電同比上升17.27%,燃煤火電及新能源占比大、電價高,推高了我省用能成本!】
近期,個別企業用戶往往拿湖北的銷售電價和山西省的電價比較,希望湖北的電價水平低于0.4元/千瓦時。
其實,稍微細心的讀者不妨發現,山西是煤炭資源大省,其燃煤基準上網電價僅0.332元/千瓦時,全省燃煤電廠平均上網電價約0.3216元/千瓦時(數據來源:國家能源局2018年度全國電力價格監管報告)。而我省是煤炭輸入大省,燃煤基準價高達0.4161元/千瓦時,加上占比1/4的高價煤電機組上網電價超過基準電價,全省燃煤電廠平均上網電價約0.4365元/千瓦時(數據來源:國家能源局2018年度全國電力價格監管報告)),平均度電上網電價超過山西0.115元。由于銷售電價水平主要由上網電價決定,在這樣的情況下,湖北省銷售電價水平肯定沒法和山西比較。
所以,由于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差異,湖北的電價水平不能與山西、四川、河南等資源大省相提并論。
(二)來水總體少于去年同期,水電總發電量下降。全年各主要流域來水除漢江流域較去年同期增加四成外,長江干流、清江流域來水較去年同期偏少一至三成。調度機構精心安排水電出力,確保水電在發揮保供、頂峰等作用同時不棄水。全年水電共發電1356.98億千瓦時,下降7.77%。主力水電廠中,三峽、葛洲壩電廠全年分別發電963.86億千瓦時、189.4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69%、4.21%;水布埡、隔河巖電廠全年分別發電22.70億千瓦時、18.35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6.96%、32.76%;丹江電廠全年發電29.03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1.64%。非統調水電廠全年共發電76.88億千瓦時,同比下降20.51%。
【注:三峽、葛洲壩電量大,但是全國統一分配,留湖北少;丹江電廠電量大、也便宜,但是絕大部分也被丹江供區消耗,送湖北少;水布埡、隔河巖電廠發電全部留湖北用,但是價高(0.395元/千瓦時、0.37205元/千瓦時)、量降(同比下降36.96%、32.76%)。
湖北的水電資源,用一個字形容,“囧”!
上述三個電廠均在清江流域,水布埡電廠2017年發電量52.52億千瓦時,可逐年減少,到2019年為22.7億千瓦時,僅是2017發電量的43.22%,水力發電企業發電量的不穩定性由此可見一斑。
水力發電企業發電量的大幅度波動,不僅給發電廠帶來效益危機,也給電網電力調度、負荷預測、經濟效益帶來較大沖擊!
(三)火電穩發增供,支撐電力與熱力正常供應。2019年,全省火電廠共發電1485.31億千瓦時,增長17.27%,火電發量占除三峽外全省發電量的73.93%,其穩定出力有力支撐了全省電力熱力正常供應,其中,統調火電發電1354.28億千瓦時,增長19.56%;非統調火電發電131.03億千瓦時,下降2.08%。全年統調火電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4978小時,達到近8年以來最高值,較去年同期增加349小時。
【注:我省水電資源“靠天吃飯”的特點顯著,呈現典型的季節性短、集中在7-9月份等特點,年初、年中、年末,不同時段電力資源性質完全不一樣,對我省火力電廠提出了較大考驗。
水火互備抬高電價。截止目前,全省火電裝機容量3156.83萬千瓦,一直以來,我省豐水期主要靠水電、枯水期基本靠火電,用一閑一,發電設備利用效率低,冗余度高。發電“兩套廠”格局,抬高了我省發電運營總成本,助推了上網電價水平上漲。
我省水電資源開發殆盡,加之2019年各流域來水較差,導致水電電量大幅度減少。由于電力發供用平衡關系,省內火電及時補充,全年統調火電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達到近8年以來最高值,發電企業效益普遍提升。
我省有水,但是低價水電絕大部分外送,我省無煤,但是發電主要依賴外購電煤。資源困境客觀上導致我省電力資源價格不僅高且呈持續上漲趨勢!
(四)嚴格執行綠色電力調度,發電行業節能減排成效明顯。2019年我省認真貫徹落實可再生能源法,繼續推進優先發電優先用電計劃改革,全面放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計劃,在優先發電權安排上支持大容量、高效率大型火電機組。科學安排火電最小開機方式,確保全年全省無棄水棄光棄風現象發生,全額收購風電、太陽能電量130.59億千瓦時。鼓勵在役中小火電機組向大型高效率機組轉讓發電量計劃,落實關停機組發電權轉讓,全年共落實轉讓電量11.73億千瓦時。發電行業為我省節能減排作出了應有貢獻。
【注:為“綠色調度”點贊,為省發改委、省能源局點贊。節能減排不僅僅是發電行業做出了貢獻,電網企業積極投資建設新能源接入系統、全額收購,功不可沒;全省人民也支持新能源發展,功在千秋!】
三、全省用電穩步增長,電力供應保障有力
(一)全社會用電穩步增長,第一、三產業和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快速增長。2019年全社會累計用電2214.30億千瓦時,其中,第一產業用電22.68億千瓦時,增長11.78%;第二產業用電1346.38億千瓦時,增長4.81%;第三產業用電408.78億千瓦時,增長10.04%;城鄉居民生活用電436.46億千瓦時,增長10.49%。各大產業對全社會用電的增長均作出不同貢獻,2019年全社會同比新增用電142.87億千瓦時,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同比新增用電2.39億千瓦時、61.75億千瓦時、37.29億千瓦時,對全社會用電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67%、43.22%、26.10%;城鄉居民生活同比新增用電41.43億千瓦時,對全社會用電增長的貢獻率為29.00%。
【注:“城鄉居民生活用電436.46億千瓦時”,與省電力公司“執行居民電價用戶電量485.23億千瓦時”有差異,原因在于:按照國家發改委政策,我省還有學校、社區服務設施、社會福利場所、機關部隊企事業單位宿舍等等類用戶也執行居民電價,上述用戶雖然不是城鄉居民,但是執行了居民類電價。】
(二)工業用電平穩增長,制造業用電對工業用電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一半。工業累計用電量1311.84億千瓦,增長4.61%。從工業內部主要行業看,全年采礦業用電44.85億千瓦時,增長8.55%;制造業用電949.92億千瓦時,增長3.3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全年用電317.07億千瓦時,增長8.08%。從主要行業對工業用電增長的貢獻率看,2019年全省工業累計同比新增用電57.77億千瓦時,其中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分別累計同比新增用電3.53億千瓦時、30.53億千瓦時、23.72億千瓦時,對工業用電增長貢獻率分別為6.11%、52.85%、41.06%。
(三)主要制造行業用電分化明顯,計算機通信行業用電持續高速增長。月均用電超過2億千瓦時的10個主要制造行業用電5升5降,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47.91億千瓦時,38.93%)持續高速增長,其用電總量已超過汽車、紡織、金屬制品等傳統行業;非金屬礦物制品(129.12億千瓦時,7.56%)、化工(156.39億千瓦時,3.00%)、有色金屬(62.58億千瓦時,2.57%)、紡織(45.63億千瓦時,0.14%)4個行業用電平穩增長;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21.82億千瓦時,-17.14%)、金屬制品(43.96億千瓦時,-5.08%)、黑色金屬(180.20億千瓦時,-3.56%)、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23.50億千瓦時,-3.37%)、汽車制造(39.74億千瓦時,-2.71%)5個行業用電不同程度下降
。
【注:5升5降是個好信號。彰顯了省發改委在落實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政策方面措施得力、效果顯著,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持續高速增長,用電量增長強勁,表明科技信息產業和高精尖制造業發展態勢良好。】
(四)除工業外全社會其他十個大類行業用電普遍增長。除工業外,全社會其他10大類行業用電不同程度增長,其中6個行業用電以兩位數以上增幅快速增長,具體為:農林牧漁業(18.70%)、建筑業(10.36%)、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11.45%)、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16.04%)、批發和零售業(5.80%)、住宿和餐飲業(1.17%)、金融業(5.03%)、房地產業(18.10%)、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1.43%)、公共服務及管理組織(8.81%)
【注:農、林、牧、漁業增長較快,導致交叉補貼越來越嚴重。居民、農業、重要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等用電價格低于其供電成本,主要通過提高工商業用戶電價來維持低位、平穩。省公司售電量中居民生活、農業生產及農業排灌等低價電量占比達到30%,比全國同口徑低價電量平均比重高出9%左右,比重大且逐年保持較高增長態勢,其用電價格遠低于工商業電價(平均每度電低0.2元),尤其是農業排灌用電電價,僅0.3917元/千瓦時,遠低于燃煤火電上網電價,全省電價交叉補貼金額巨大。
如果降低承載交叉補貼的大工業、一般工商業電價水平,將導致提供交叉補貼的收入來源減少,需相應提高居民、農業、重要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等用電價格水平。這是現階段電力發展改革過程中面臨的重要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五)全省各地區用電普遍增長,增速較高地區當地工業用電拉動作用明顯。2019年全省14個用電統計地區全社會用電普遍增長,其中孝感、黃岡、神農架林區3個地區全社會用電增幅超過兩位數,荊州、鄂州、咸寧、隨州3地增幅在8%以上。從工業用電情況看,14個地區均不同程度增長,尤其是全社會用電增幅較高地區工業用電增幅基本都在8%以上!耙恢鲀筛薄背鞘形錆h、宜昌、襄陽3地全社會用電量共1014.27億千瓦時,占全省用電總量的45.81%,3地全社會用電分別增長6.05%、2.75%和5.65%。
【注:“一主兩副”城市中宜昌電量增長僅2.75%。近年來,省委省政府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宜昌實施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專項戰役,短期看影響電量增長,長期看有利于經濟轉型升級和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