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當前全國煤炭行業經濟運行形勢,總體上可以用四句話概括:一是外部環境變化很快,二是行業自身發展進步很大,三是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四是發展空間與前景依然廣闊。全行業要堅定信心,不忘初心,深化改革,邁上高質量發展的新臺階。
1外部環境發生六大變化
我國宏觀經濟由長周期高速發展轉為中高速發展,煤炭消費增速大幅下降
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特別是第二產業比重持續回落
我國能源結構優化,替代作用增強
主要耗煤行業電力、冶金、建材、民用等產品產量增速回落
全國煤炭轉運能力大幅提升
面臨煤炭制造成本剛性增加與市場價格競爭的雙重壓力
煤炭行業發展外部環境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六方面。
一是我國宏觀經濟由長周期高速發展轉為中高速發展,能源消費增速放緩,煤炭消費增速大幅下降。1949年~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35%;1979年~1993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5%;1994年~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2%;2004年~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7%;2014年~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由17.5%到12.2%,再由15.7%到近些年的7.3%;今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為6.4%、6.2%和6%,經濟增長減速換擋趨勢明顯。經濟增速放緩直接影響能源消費強度和結構。今年前三季度,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清潔能源比重提高了1.2個百分點,煤炭比重下降了1.7個百分點。
二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特別是第二產業比重持續回落。1978年~2019年前三季度,第一產業比重由27.7%下降到6.2%,下降了21.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由47.7%回落到39.8%,回落了7.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由24.6%上升到54%,提高了29.4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變化帶動全社會投資形式變化。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由2010年的23.8%下降到今年前三季度的5.4%,房地產投資增速由33.2%下降到10.5%。能源需求拉動力明顯減弱。
三是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替代作用增強。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比重由2005年的72.4%逐漸回落到2018年的59%,回落了13.4個百分點;石油比重由17.8%提高到18.9%;天然氣比重由2.4%提高到7.8%;可再生能源比重由7.4%提高到14.4%,提高了7個百分點。以2018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46.4億噸標準煤計,能源結構優化相當于替代、減少煤炭消費4.6億噸。
四是主要耗煤行業電力、冶金、建材、民用等產品產量增速回落。全國火力發電量增速由2002年~2013年的年均增長11.07%,下降到2014年~2018年的年均增長3.37%,下降了7.7個百分點;同期,粗鋼產量年均增速由14.13%下降到3.05%,下降了11.08個百分點;水泥產量由年均增長11.63%到年均下降3.17%,增速回落了14.8個百分點;痣、冶金、建材行業產品產量增速大幅回落,帶動煤炭消費需求大幅減少。初步分析,今年前10個月,全國煤炭消費量32.5億噸,同比增長0.8%;煤炭產量30.6億噸,同比增加1.27億噸,同比增長4.5%;煤炭凈進口2.71億噸,同比增加2358萬噸,同比增長9.6%。全社會煤炭庫存處于歷史高位。煤炭總量供應寬松態勢明顯。
五是全國煤炭轉運能力大幅提升。近年來,在大秦、黃驊、集通、張唐等煤炭鐵路運輸網絡能力穩定增加的基礎上,瓦日鐵路運輸能力增加,浩吉鐵路投入運營,煤炭鐵路運輸瓶頸問題大為緩解。沿海、沿江煤炭港口吞吐能力提高。我國建成了“八交十三直”21條特高壓輸電工程,核準在建“四交兩直”特高壓輸電工程。全國煤炭運輸與消費格局正在發生較大變化。
六是煤炭消費總量、強度雙控,礦區生態環境治理、大氣污染防治與進口煤等多因素交織,形成了煤炭制造成本剛性增加與市場價格競爭的雙重壓力。目前,東南沿海主要港口進口煤價格與我國北方港口下水到東南沿海港口到岸價格仍有70元/噸~80元/噸的價差。
2改革創新與發展取得重大進步
煤炭行業發展理念轉變快
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快
科技創新驅動力增強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提升
采煤沉陷區治理、礦區生態環保投入力度加大
行業效益回升,企業經營好轉
煤炭行業自身改革創新與發展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煤炭行業發展理念轉變快?偨Y多年的市場競爭和煤炭經濟大起大落的經驗、教訓,煤炭行業發展觀念開始由“以量補價、無序競爭”向“合作協同共贏”轉變,發展方式開始由規模速度粗放型向質量效益集約型轉變,發展動力開始由要素投入拉動型向科技進步創新驅動型轉變,發展模式開始由一煤獨大向產業鏈延伸、價值鏈延伸與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轉變。
二是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快。通過深化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國煤礦數量大幅減少,大型現代化煤礦已經成為全國煤炭生產的主體。全國煤礦數量由2015年底的12000多處,減少到現在的不足6000處,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煤礦產量占全國的80%左右。截至目前,全國建成千萬噸級的特大型煤礦48處、產能7.7億噸/年;在建千萬噸級煤礦23處、產能3億噸/年;全部建成后,全國將有千萬噸級特大型煤礦71處、產能10.7億噸/年。
通過多年探索,煤炭企業以煤為主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創新發展。煤電、煤焦化、現代煤化工、低階煤分級分質利用等產業鏈延伸發展,石墨烯、硅烷氣、精細化工等新產品研發,醫養健康、產銷協同、新能源等新產業發展,煤炭企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轉型發展模式。
三是科技創新驅動力增強。煤炭地質精細勘探技術為大型現代化煤礦建設提供了基礎;大型化、自動化、智能化裝備制造技術為智慧煤礦建設提供了支撐;煤礦安全開采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不斷突破,煤炭生產力總體水平大幅提升。
四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提升。全國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技術改造完成8億多千瓦,煤粉型工業鍋爐技術推廣應用,讓全國絕大部分的發電和散燒用煤實現了清潔高效利用,F代煤化工技術與產業化發展讓煤炭實現了由燃料向原料的轉變,煤炭利用方向、途徑和范圍進一步拓展。特別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雙明組織開展的我國富油煤資源調查結果表明,陜北地區富油煤資源儲量1500億噸,平均含油率10%,通過煤炭分級分質利用技術可以提煉出的油,相當于找到了儲量150億噸的油田。目前,全國已探明原油儲量35億噸,還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才能將每年的原油產量維持在2億噸左右。從國家能源安全戰略來說,煤炭分級分質利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很大的發展空間。
五是采煤沉陷區治理、礦區生態環保投入力度加大,礦區生態功能增強,傳統礦區正在逐漸轉為生態宜居城市。
六是煤炭行業效益回升,企業經營好轉。今年前10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總額2418.5億元,同比下降2.1%。秦皇島5500大卡動力煤現貨價格由600元/噸以上回落到552元/噸,中長期合同價格一直穩定在550元/噸~570元/噸。中長期合同制度與“基礎價+浮動價”的定價機制發揮了維護行業平穩運行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
另外,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2018年,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首次降到0.1以下。
3發展面臨老問題和新挑戰
行業自身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產業集中度低,市場供需平衡仍脆弱
上下游產業市場化改革不同步,煤炭行業引導市場預期、應對市場供需變化的能力不足
高端和“知識型+技能型”人才短缺
企業稅費負擔重
轉型升級路徑、模式不清晰
去產能關閉煤礦職工安置壓力大,企業負債率高
相關法律法規存在不銜接、不匹配的問題
綜合分析我國經濟社會、能源工業、科學技術發展趨勢,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宏觀經濟正處于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時期,外部環境可能會更復雜,不確定性和挑戰更多,是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
我國能源工業發展正處于深入貫徹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思想的推進時期,也是由傳統能源資源開發促進經濟發展向生態環境剛性約束、促進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轉型的重要時期。
我國煤炭行業正處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需求側變革的關鍵時期,處于向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新產品創新發展的轉型時期。
我國科技發展正處于以第四次工業革命為統領,以大數據化、智能化、綠色化、信息化為發展方向,以5G、區塊鏈技術為重點,加速騰飛、日新月異的創新發展時期。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正在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改變著傳統的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環境治理發展模式,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將更加深刻地影響黃河流域8個大型煤炭基地的開發利用模式。
煤炭作為我國的主要能源,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面臨嚴峻挑戰。
一是行業自身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由于我國煤炭資源賦存條件差異大,新老礦區開發時代不同,企業之間盈利水平、發展潛力、職工收入、產業布局等存在較大差別。從盈利分布看,前10家煤炭企業利潤占全行業利潤總額的45%左右,占大型煤炭企業(原煤產量占全國的70%)利潤總額的80%以上。多數企業盈利水平低,還有一些企業仍處于微利和盈虧邊緣。
二是產業集中度低,市場供需平衡仍很脆弱。與世界主要產煤國家相比,我國煤炭產業集中度低,市場過度競爭,市場平衡較為脆弱,維護行業平穩運行壓力大、難度大。
三是煤炭上下游產業市場化改革不同步,產業集中度不同、對市場化認識不同,煤炭行業長期被動應對市場變化,積極主動引導市場預期、有效應對市場供需變化的能力和措施還有較大不足。
四是建設現代化煤炭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所需的高端人才和“知識型+技能型”人才短缺,特別是建設智慧煤礦、企業信息化管理和大數據化管理、研發高端產品與發展高端產業都迫切需要高端人才。目前,煤炭行業不僅高端人才短缺,部分老礦區一線采掘工人不足的問題也很突出。
五是煤炭企業稅費負擔重的問題突出。從資源開發、建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到利用全過程,每個環節都有稅和費,包括礦業權價款、資源權益金、資源稅、環境稅、增值稅、鐵路建設基金等,稅費結構與稅基不合理,綜合稅費水平居高不下。煤炭行業增值稅實際稅負10%左右,高于全國工業產品平均增值稅稅負2倍多。
六是煤炭行業轉型升級路徑、模式還不清晰,相關政策措施支持不到位,多數非煤產業項目投資大、效益低問題突出。
七是去產能關閉煤礦職工安置壓力大,國有企業整合地方小煤礦關閉退出難度大,法律風險高;煤炭企業負債率高、債轉股難度大,多數為明股實債,經營風險大。
八是煤炭資源開發、煤礦建設、生產和清潔高效利用與礦業權、土地、草原、水資源、村莊搬遷等相關法律法規存在不銜接、不匹配的問題,損害企業的合法權益和煤礦安全穩定生產。
4堅定信心,抓住新發展機遇
深化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動煤炭企業兼并重組與戰略聯合,提高產業集中度
構建產業鏈行業企業命運共同體
研究建立全國煤炭安全高效清潔智能化開發利用綜合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科學確定煤炭產品稅費水平
培養高端和“知識型+技能型”人才
研究煤炭資源枯竭礦區評價標準體系和產業轉型發展扶持政策
完善配套政策與法律法規
長期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2016年以來,煤炭行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試點行業,國務院和有關部門研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政策實施4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過剩產能得到了有效化解,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市場供需實現了基本平衡,煤炭價格(特別是中長期合同價格)在綠色區間小幅波動,行業效益回升,去產能煤礦職工安置平穩有序,轉型升級取得新進展。
從長周期煤炭需求形勢進行初步分析,1998年~2018年(20年),全國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78萬億元,年均投資2390億元,累計生產煤炭547億噸、消費煤炭565億噸。從未來我國煤炭消費趨勢分析,今后20年,充分考慮能源結構優化調整,我國年均煤炭消費量仍在30億噸~35億噸,總消費量為600億噸~700億噸,考慮大型現代化煤礦建設標準提高和煤炭原料化利用,煤炭采選業建設總投資還需要6萬億元~7萬億元,仍是能源工業投資的重點行業,發展空間依然很大。
從今后2年~3年煤炭消費形勢分析,結合今年前10個月全國煤炭消費形勢,預計今年全國煤炭消費量將繼續保持小幅增長,總消費量在39.5億噸左右;綜合分析我國能源結構調整與宏觀經濟形勢,明后2年,全國煤炭消費量仍將維持在39億噸~40億噸之間。
從我國能源安全保障形勢分析,目前,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原油的對外依存度由2010年的53.7%提高到2018年的71%左右,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由11.8%提高到45.5%。從國內油氣資源儲量看,我國已探明油氣資源儲量總量僅占已探明化石能源資源總量的6%~7%,用國內6%左右的資源保障30%左右的消費需求,難度很大,挑戰很大。
從能源品種比價關系看,煤炭、成品油、天然氣的比價關系約為1∶8∶3.5,煤炭依然是最廉價的能源。
綜合分析,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煤炭依然是我國的主要能源。10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主持國家能源委員會會議時指出,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多元發展能源供給,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根據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科學規劃煤炭開發布局,加快輸煤輸電大通道建設,推動煤炭安全綠色開采和煤電清潔高效發展。
煤炭行業要堅定信心、不忘初心,深化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煤炭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要堅定不移深化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改革成果,堅持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定價機制,推動煤炭產運儲銷體系建設,根據市場變化合理調節煤炭儲備,把煤炭價格穩定在綠色區間,為行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強基固本。
二是進一步推動煤炭企業兼并重組與戰略聯合,提高產業集中度。要結合我國煤炭市場發展趨勢,結合區位、品種、煤質等特點,進一步推動煤炭企業兼并重組或戰略聯盟,科學布局調配市場,維護市場供需平衡和行業平穩運行。近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印發文件,推動中央企業區域煤電整合試點工作。這可能標志著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和模式轉變。
三是研究政策措施與體制機制,推動煤炭上下游行業企業相互參股控股,以資本為紐帶,促進煤炭產業鏈協同發展,構建煤炭產業鏈行業企業命運共同體。
四是研究建立全國煤炭安全高效清潔智能化開發利用綜合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運用大數據、區塊鏈技術,推動煤炭資源開發、建設、生產、加工、利用與裝備制造各個環節有機結合,形成煤炭產業模塊化、高度集成的技術體系。
五是統籌煤炭資源開發、轉化、利用全生命周期,科學確定煤炭產品稅費水平,切實減輕煤炭企業稅費負擔。
六是從建設現代化煤炭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出發,研究加快培養高端人才和“知識型+技能型”人才的支持政策措施。
七是研究建立煤炭資源枯竭礦區轉型發展與產業扶持政策,研究煤炭資源枯竭礦區評價標準體系,研究產業轉型發展的扶持政策,支持老礦區轉型發展。
八是研究解決煤炭開采土地占用、草原損害、村莊搬遷、采煤沉陷區治理、生態功能區重疊等政策與相關法律問題,維護煤炭企業的合法權益,保護煤礦安全穩定的正常生產秩序。(作者: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張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