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黃海之濱,作為國家能源局第一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總裝機容量30萬千瓦的中國大唐集團首個海上風電項目的96臺風機全部吊裝完成,大唐國信濱海海上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的海上風電場(以下簡稱“大唐集團濱海風電”)為海洋能源產業發展再增添新力量。
“寧走天邊,不走黃河尖”。鹽城市濱?h近海海域,風大浪高,海洋氣象極端復雜,被稱之為“黃河尖”。黃河尖海洋氣象條件極端,但也正因此,這里蘊藏著巨大的天然優質風資源。眾所周知,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空間廣闊、潛力巨大,對我國能源結構安全、清潔、高效轉型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海上項目具有不同于陸上項目的獨特性,大唐集團濱海風電在開工初期就面臨船機和海況的雙重困境:一方面受全球海上風電大環境影響,國內僅有的十數艘海上風電專用施工船早已被鎖定一空;另一方面開工以后海洋極端氣象頻發,平均可施工窗口期創歷史新低。
不僅如此,與傳統火電等相比,海上風電的開發難度更大,這是因為海上風電所處的海域條件十分惡劣,再加上項目所處黃海海域地質條件復雜,因此風機、葉片等設備常年受到鹽霧侵蝕。但惡劣的氣象條件阻擋不了大唐集團濱海風電發展海上風電的決心。面對一系列不利因素,大唐集團濱海風電沒有絲毫退卻,全體職工凝心聚力,主動攻堅,充分發揚了開拓者精神。領導親自帶隊和其他公司合作業務,確保施工船舶和設備材料按時進場;選派專人每日對材料供貨進度、生產進度進行統計分析,結合氣象變化合理安排施工計劃,督促施工單位加強生產進度控制,做好工序、物料銜接;同時,緊盯海上作業窗口期,統籌安排業主帶班人員和監理、監造人員,強化施工現場管理,及時掌握施工動態,確保海上施工的順利推進。
針對海上風電復雜的工況,大唐集團濱海風電將優化創新貫穿于海上風電設計、施工、生產的全過程,在海上風機選型優化、海上升壓站優化、加工基地聯合管控、電子圍欄虛擬航標燈、虛擬現實技術、運維決策技術、減少海上施工流程等方面經驗顯著。如,為降低海上升壓站重量、建筑面積和工程造價,減少海上運維工作量,大唐集團濱海風電將降壓變壓器、GIS設備等安裝位置由海上升壓站改為陸上集控中心,將海上升壓站結構由四層優化成三層,減少建筑面積500平方米,節省鋼材500余噸,節約建造成本1000余萬元。增加葉片長度和葉輪掃風面積,在總裝機容量不變的情況下,風機總臺數由100臺優化為96臺,減少風機、塔筒的制造及運輸安裝費用近16000萬元,年均可利用時間增加173小時。
“目前,大唐集團濱海風電的海上升壓站、陸上集控中心、220kV海纜、風機吊裝已經順利完工,已完工項目全部一次性通過江蘇省電力質監中心站質量監督檢查。預計年底前可實現全部風機并網發電。”中國大唐集團海洋能源產業有限公司黃海事業部副總經理(主持工作)李理介紹說,大唐集團濱海風電總投資近50億元,設計年發電量超過8億千瓦時。相比傳統火力發電,大唐集團濱海風電投產后預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5006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2003噸,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另外,“海上風電有其獨特的優勢,海風持續性好,風力密度也遠高于陸地,且發展海上風電不占用陸地資源”,項目部工程管理部主任范玉鵬介紹說。
據介紹,2019年1月4日,該公司首臺機組并網,標志著集團公司自主開發海上風電項目正式開啟運營階段。按照工程進度計劃,該公司今年8月底完成了全部風機基礎沉樁和九個回路風機并網,10月30日完成了全部風機吊裝,在黃海之濱矗立的“大唐海上矩陣”,為集團公司、海洋能源產業公司發展再增添新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