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1-24日,2019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2019)在北京隆重召開,大會主題“風電助力‘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綠色、低碳、可持續”。自2008年首次在北京舉辦以來,已連續舉辦11屆,成為北京金秋十月國內外風電行業爭相參與的年度盛會。
10月21日下午,大會舉行了CWP2019企業家論壇上。企業家論壇(I)以“綠色夢想,躬身前行”為主題,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李俊峰主持,發言嘉賓有: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新能源事業部副主任張曉朝;
沙特ACWA投資集團CEO Imtiaz Mahtab;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利志;
GE陸上風電中國區總經理高進;
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棋;
中車株洲所風電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高首聰;
以下為發言內容:
李俊峰:各位下午好,參加今天上午的投融資論壇會看到風力發電已經成為主要的能源投資的品種,今天下午各個方面都介紹了風能的前景,我們這一塊主要討論的內容是在考慮,在新的形勢下我們的發展問題,有幾個方面的題目,我們一塊可以討論一下,不限于這幾個題目。
五年前我說過這樣的話,風電已經度過青春期,向一個成熟能源發展,成熟能源,青春期大家都知道我們都到過青春期,所以我們討論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風電怎么實現我們可持續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來自于三個方面,一個是滿足需求,需求市場的需求,滿足國際社會的需求,這個需求就是提出變化和能源轉型。還有滿足我們協調發展,我們現在,今天致辭我簡單說一下十四五高速度到高質量轉型,風電我們要做出自己的共享。
還有可持續發展是我們自己的可持續發展,風電相對好一些,不是抽風式的發展,我們有過一段時間抽風式的發展,我們現在我們越來越穩定,光伏還是抽風式的發展,我們自己怎么實現我們的高質量發展,我們自己做什么。
最后大家對我們,不用看太遠,就下一個五年我們大體什么樣子,你們判斷一下。每個人三到五分鐘,就這幾個問題說一下,最后我們討論。
張曉朝:感謝大會,剛才李老給我們提的問題,其實我們也都在想,你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塊,實際上從風電的這種清潔能源上,應該是責無旁貸,負起責任。
第二個,風電在當今的條件下,滿足就要面對平價,它的可持續發展應該做什么。我個人覺得高質量的發展,實際上是健康性的發展,這個健康就相當于一個人體,你要健康你就要協調,你從你的開發商也好,供應商也好,上游各種這些鏈條上所有的企業和政府和設計院,設計部門等等一系列,都有協調合理的發展和健康的發展,這才能應對我們未來的風電的發展。
第三個,從風電的本身來講,李所長說的五年的情況,從我感覺上來講,這是很樂觀的想法,早幾天有很多的同行經常在問我,平價之后,尤其是今年明年的搶裝潮之后,風電還能不能大發展?是不是斷崖式的?我覺得不太可能,因為我們國家整體的政策和對清潔能源是往前走的,而且我們有很多的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都是需要風電健康的發展。
所以在2020年以后,我認為這個發展速度是不會降下來的,還會有平穩有序的發展過程,一直到2050年我們遠期目標這一塊,都會是比較平緩的發展的速度。我回答這一點。
李俊峰:謝謝張主任,比較樂觀,我們也聽聽Morten Dyrholm,他來自沙特,為什么那么關注風電的問題?你從哪一個角度看風電的問題?
Imtiaz Mahtab:非常感謝,首先感謝您提出這些精彩的問題,我也非常高興到這里來參加討論,那首先介紹一下我們公司,我們叫(英文),是十四年前成立的公司,現在我們的公司是32個GW的發電量,然后還有相關蒸餾水處理的能力,我們公司在過去的十四年當中實現了長足的發展,我們投資了400億美元,其中我們投資了相關的中國的設備制造商,我們在很多年前就已經看好中國的制造商。
再來看一下我們公司的理念,我們的理念就是確保我們能夠滿足人類對電力和水資源的兩大需求,以非?煽康目沙掷m的方式來滿足這種需求,所以我們在我們公司的業務當中,我們是致力于,在電力方面我們一般是把我們投標價格要低于其他的競爭對手20%,因為我們認為我們要可持續的發展要實現可持續能源價格的不斷地下降。
可再生能源實際上它能夠降到最低,要比煤炭,比天然氣它的成本都要更低,在中東我們最低成本的能源是太陽能,在2015年只有每度6分,在今年是1.8分,下降了70%,所以每個地區,他們可能在燃油的時候都浪費了非常寶貴的資源。所以我們需要有更清晰的更新這樣原有的政策。
現在看到了太陽能的優勢,也想要鼓勵風電的發展,所以我們希望把風電的成本降到3.5分以下。在和煤電相比,我們要在今后有更高的,其實煤電成本更高,為什么我們要新增20GW的容量,這個地區的潛力是非常大的,而且我也邀請所有的制造商,開發廠商都到我們現在中東地區的市場,因為確實有很多的經驗。
李俊峰:沙特的經驗需要我們好好考慮,沙特是做的非常好的國家,它的石油儲量和產能一直是世界首位,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石油還有天然氣極度便宜,他們還主張繼續發展風能、太陽能,并且覺得還有味道,并且鼓勵我們企業家到那投資我們應該有空到沙特好好看看。先先何總,你們怎么看?
何利志:首先我談這么一個話題,對風電的感覺,未來。我一直對風電是充滿信心。為什么呢?第一個按照我們現有的人均消費電量,只有所謂發達國家的不到四分之一,或者只有四分之一左右,按照習近平同志說的我們要追求美好生活,那么我們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是需要消耗很多電的,所以電力需求,是中國未來必須要做的事情,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從發展的角度來講,綠色發展也是中國所倡導的,也是世界所倡導的,也是我們整個前面很多做報告里面提出來的,綠色是必須的,并且綠色的分量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就是從能量的需求,發展的需求,以及我們整個國家現有的規劃,從以后的平價上網看,
我個人從設備廠家來看,我們已經做好了平價上網,不管是高鋒區,比如說八米多的峰區怎么實現平價上網,七米多怎么實現平價上網,六米多怎么實現平價上網,從設備廠家來說我們做好技術準備。從這三個方面來看,我認為未來五年,十年,二十年,中國風電發展都沒有任何問題。
再一個從高質量發展。怎么高質量發展?就像張總提到過,可能我們整個鏈條里面都要有一個合理的利益分配,這是最關鍵的。比如說你為什么現在的人,或者有能力的企業都去搶風廠?因為風廠的收益太高,如果把風廠的收益壓倒合理的程度,我們對投資的控制就沒有要求那么大,控制那么嚴。
第二個設備廠家首當其沖要壓縮,那么我們所謂的基建,吊裝,我們輸變線這一塊還有很多的空間,整個還有我們從綠色發展,可能國家成立很多的發展基金,這塊我們的融資,我以前跟張總討論過,我們輸電線路按照國際說法我們都是電網公司建,我們融資成本從6%多下降到國際的水平,2%,3%左右,我們實現整個產業鏈健康高質量發展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李俊峰:高進是來自GE,你怎么看未來的風電發展形勢?美國也好,歐洲也好,風電和其他的電力裝備競爭出現哪一些變化?從你們GE的角度來看待。
高進:感謝李老師,這個問題沒有準備,我就發表我個人的淺顯的認識,剛才各位領導包括各位同仁都看到了REA,還有各個機構做的預測,我也看了我們GE內部的預測,大家的看法基本上是大同小異,具體的數字,有一些差距,但是量級和趨勢沒有變化,可以說這是GE做的預測,和大家基本上是一致的。
實際上李老師還提到第二個問題,你具體怎么樣發展的?從GE的角度來看,我們覺得電力行業整個發展,還是要圍繞咱們在座的各位所有人的共同的目標,就是最大的公約數,還是為了氣候變化來服務的,為了服務好氣候變化,如何把各種發電形式協同發展,這可能是下面我們面臨的最大的課題,這里面王所長也做了介紹,你不同的能源形勢,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占大頭的情況下,怎么樣協調發展,包括電動汽車,電網這方面的工作,GE這邊是完全認同的,GE實際上的工作也是在圍繞這個方向開展的,我本人來自于GE的可再生能源集團,有些朋友包括部分領導都注意到,GE我們可再生能源集團,從兩年前開始,不只包含水電,海上風電,陸上風電,光伏混合發展,電網解決方案,儲能我們都做了整合。其實主要就表達了GE真正的想法,長遠的看,我們可再生能源發展這個方向,一定要把這些統籌起來,能夠做好配合。最近我們在澳大利亞也拿了一些混合發電的項目,也是在和各位同仁在一起,分別做一些探索,我相信這條路我們會一直走下去,也希望大家攜手一起走下去。
李俊峰:今后五年很關鍵的一個轉型,風電發展不是單打獨斗,不能考慮風電自己的問題也考慮其他電源的協同發展的問題,也考慮電網的適應問題,包括儲能體系,都是在高質量發展中間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臺上坐的除了沙特老兄,我們現在都是裝備制造商,不是就這個裝備我就是賣風機的,你就買我的風機就完了。
今天上午好多人沒有來,今天上午有人提了一個數字好多機構都是這樣變的,未來的能源投資都是在110萬億這樣的水平上,其中風能太陽能占了60%,當然還包括和它配套的電網的這樣的體系,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從技術上必須要做好,這些東西一部再討論,聽聽陳棋的,浙江運達,這個企業算是不快不慢的,搞風電搞最早的企業之一,也從來沒有掉到尾巴上,也沒有當過雞頭,你們的發展理念是什么?
陳棋:謝謝李所長的問題,印證了一句話,我們運達就是可持續發展。這些年國內風電裝機不斷地增加,包括我們設備廠家,新機型新產品,迭代速度進一步加快,可以說我們國內風電產業已經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也為我們國家接下去平價上網,競價上網提供比較好的基礎。所以我對于我們國家今后風電行業的發展還是十足的信心,肯定是一個可持續發展,而且對于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勢在必行。
可持續發展始終圍繞高質量的問題,所以我們運達來說高質量的發展永遠是企業經營的成本高質量發展我認為有幾個方面,做好可能企業也好,小到企業大到行業,就會持續性,會更好的發展。
首先從產品本身設計質量來說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國內風電產品的開發在某些市場已經是引領世界的市場,比如說低風速市場,一般是到5米,甚至5米以上的風廠都可以拿出來開發,我們風廠的設計,質量都可以進一步提升。
第二個是平價,競價市場來臨,我們產業鏈的協同的質量,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從今后平價競價也好,對投資商,設備商,方方面面的經營的利潤進一步的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定要協同,從風廠的設計,設備的選型,從我們主機廠來講和我們下游客戶協同,同時和我們各大零部件的合作伙伴協同,這個協同首先從設計來說我們還有成本模型,我們要開發什么樣的平價產品適應這些市場的需求,適應產品的需求,和各大部件廠商的協同是我們要關注的,不僅僅是成本,還包括協同的質量。
最后是運行的質量,有些風廠我們也做一些統計,可能在現有的這些風廠運行在運行期內,我們覺得運行質量非常好,但是出了保,或者是在運行的第三方,或者別人接手以后,機組的一些問題就凸顯出來,在過去20年運行質量是我們國內風電從業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也推出了一些全生命周期的運維,我看行業里很多也在講這方面的事情,把這些事情做細做實,我們風電可持續發展肯定是可以期待的。
李俊峰:我們另外一個中車風電,你們怎么看呢?原來叫南風風電寄予更高的希望,南北車合并以后,中車對中國的高鐵做了這樣的名片,其他的名片我們不說怎么樣,高鐵名片是實打實的,從中車的風電來說沒有那么亮,下一個五年怎么做?你們是怎么考慮?下一個五年怎么布局你們的風電發展呢?
高首聰:謝謝李老師的問題,從中車來講,中車主業是做軌道交通的,包括高鐵,做的還可以,社會還是比較認可的。從風電產業上來講,目前我們的判斷,剛才你說五年,我覺得未來市場需求肯定是確定的,是在的,所以我們覺得產業是很有前途的,中車,包括從中車集團來講,也把風電產業作為軌道交通之外的支柱產業來發展,從戰略上已經明確去做。
從未來馬上就要面向平價,平價之后,我理解可能這個市場會逐步的穩定下來,包括這幾年,因為我到風電雖然時間不是很長,幾年的時間,也已經感受到了風電的產業確實有這種高峰低谷,波動性還是比較大的,造成對行業,尤其是對我們制造業來講,它的沖擊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對資源的配置,包括各方面的一些平穩性就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未來我覺得應該平價之后,對風電產業來講是一個利好,它逐步是一個穩定的,可預期的市場。
從中車本身來講,中設的定位是叫裝備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是它發展的一個定位,制造業是我們的本質,但是也在做好制造業本身之外,我們也會去嘗試怎么去理解風廠,怎么去做一些風廠的開發,對全生命周期整個風電產業鏈的理解會加深去學習,加深去探索,也是更好的在風電這個產業鏈上創造更多的價值,也是能夠更好的給我們上下游做好協同,能夠把整個風電產業做的健康,可持續。
李俊峰:剛才我說了,還有一個開發商,燈下黑,張總離我那么近,華能也是開發商。我想問張總一個問題,剛才說我們是發達國家人均用電量的幾分之幾,不是的,我們用電量很多,我們去年達到了5000千瓦時,今年達到5500左右,和歐盟差不多,比日本少1000多度,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你們搞裝備制造的沒有那么明顯的認識,今天誰沒有上來?靳曉龍(音)沒有上來,他上來就很清楚了,我覺得我們長的很慢,不快,火電更可憐,競爭壓力更大,華能有一個很大的轉型,既要發展新能源,發展風電,從這一塊你們覺得下一步在五年中間,或者是十年里面,有什么樣的變化?國家給你們的目標能不能實現?2014年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新能源的變化,2030年的時候非化石能源發電要達到50%,205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要達到75%到80%,2030年很近,10年,我們展會都辦了10年,30年里面,我工作17年了,這中間有這么大的變化,但是總量上又沒有那么多,何總說的我們電力可以翻幾番的翻就好辦,但是我們每年就漲很小,今年是2%,增量就這么多,我們在這里面怎么搞平衡?是比較難受的一個數字,華能大集團有好多的會議,你們對這個形勢怎么判斷?
張曉朝:這個問題,因為我們蘇董事長到華能之后提出幾個發展戰略,六大新提升兩個突破,實際上我們華能最大的火電的裝機容量,它確實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調結構的現實的問題。
我們跟五大集團在對標中就可以看出來,我們清潔能源的占比,落后國電投十幾個百分點,國電投可以達到50%清潔能源,非化石的這些,我們在30%多,差了十幾個百分點。
現在對于我們來講,可以說挑戰非常大。而且要為了完成2030年,到2050年,在這塊的目標,我們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所以我們現在要彎道超車,所以我們提出來兩線兩化的發展戰略,一個是北線,大基地的項目,大家從公開的資料也看,跟北線的一些資源比較好的省份簽了戰略協議,也在穩步的推薦這一塊,也在積極推薦。我們也想著很快,我們董事長說過一句話,大家都在講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因為我們周邊的兄弟單位跑的都比我們快,我們是落后的,我們要趕上。
第二個,整體的電力市場就這么大,從國家的角度來說,大家也看,對煤電的壓縮,也是在推進,尤其是像30萬以下機組逐漸的關停之后,它所缺的產生的缺口必須要清潔能源替代,這是肯定的。以后會不會有煤電的退縮機制,我們不好說,因為是國家機制。但是從化石能源往更精細化的去走,這是一個趨勢,我們也注意到國家對化工企業,煤化工和油化工,是一種強力的支持的力度也可以看出它在轉型中,因為燃燒的話,可能是屬于資源最浪費的一種設計利用,所以它必須要做精細化,就是把可貴的資源讓它最大限度發揮。
從風電和我們現在來講,從風能上來講,我們覺得在這些年,我們肯定是一個很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們這兩年,包括從我們自主開發,從并購的角度上來講都在做這件事情。所以從華能的未來來說,我們作為堅定不移的調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的步伐和戰略目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不會變的,而且還會加強的。
李俊峰:我聽到這個問題,不光我們,我們臺上的六位嘉賓,我們整個風電行業關注整個能源轉型的形勢,我們現在像蘇總華能這種思路的也有,堅持煤電的也有,最近在網上各個方面傳達很多的信息,為什么說這個數字呢?就是讓大家關注一下,比如說十四五期間還要高2億千瓦的煤電,大概就是新增800億度電,其他就沒有空間了,所以我一直說火電應該慢一點,為新能源發展留出空間來,現在大家關注這些問題。
我們看看沙特的情況,沙特,我忘記哪一年石油大使說過一句話,我們國內能源專家,特別大專家經常說石油用完了,煤炭用完了,我們發展可再生能源,他們不是這樣想的,他們有一句話,人類告別石器時代不是用完了石頭,就是告訴大家我現在搞新能源不是石油挖完了,我還有更好的,更持續,更環保的東西出來,所以他們有2030年的愿景,2050年愿景,石油后時代做什么,不是石油挖完了,是技術進步提出來的。
Imtiaz Mahtab:非常感謝,說的完全對的,我們不想用完了石油再考慮這件事情,我們一直說石器時代的結束并沒有是因為石頭用完了,因此我們不應該在現在做同樣的事情,一般來說我們說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現在已經在沙特和中東國家,和很多國家,60多個國家,180多左右的國家,我們可再生能源已經實現了平價上網,或者是電網平價。因此它已經不貴了。所以我們不需要等,我們看到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的發生就像手機技術的發展一樣,我們有了創新,我們就需要有不斷地動力來降低成本。
現在我們看半導體行業,半導體行業如果不降低成本的話,那我們現在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手機,對可再生能源來說也是這樣的,如果我們不通過創新降低價格,如果沒有這種創新的話,我們就不可能降低成本,太陽能就是這樣的,風能也會是這樣,因此我們現在已經投資了,每年投資20億美元,在世界各地進行投資,我們的投資,風能的研發,在太陽能方面我們投資50億美元,在世界各地進行太陽能方面的研發,所以至關重要的是中國和其他地方的國家,應該加倍進行投資,如果我們加倍進行投資,投資于創新,成本就會下降,規模會增加,而且是不斷地增加。
還有我們必須要理解,其實有不同的應用,各種不同的應用,比如說水電,比如說我們可以通過風來進行綠色的水電開發,比如說我們知道風電,我們通過風力發電可以產生綠色的氫,去供給其他的行業,這是萬億美元的大行業,大市場,我們看到其他的國家怎么樣通過風電生產氫,氫不推動市場的發展,我們不能一味等待,等待其他能源枯竭發展可再生能源,我們要反過來做,我們要加倍進行投資,找到多樣化的應用的場景。
李俊峰:沙特的想法特別有意思,他們關注這個東西,我所研究這么多也沒有想到這么好的問題有這么好的解決方案。沙特海無邊無際,沙漠無邊無際,海有一個東西就是水,雖然是海水,還是有水,風電成本不斷地下降,通過各種各樣的創新,包括風電技術的創新,還包括其他道路上的創新,比如說用風電制氫,將來的沙特就可以不用出石油,出氫就完了,海水是用不完的,風電是可持續的,這是挺好的。
我提一個問題,何總你們怎么看?能源行業是技術創新的行業,很多專家都講了,老何提供一個數字,風電創新的數字和光伏比起來連五分之一都不到,光伏其他的創新是不斷地進步,風電就下一個從裝備創新的角度,或者是服務創新,在風電裝備這個領域里面會有哪一些?你們有什么想法?下一步的創新里面?
何利志:海裝做的,大家都在做智慧風機,智慧風廠大家都在做,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做的事情,風采光氫儲能,一個系統做,應該是在明年,在新疆那邊也上了。再一個我們也在做氫能源的,集團也在做氫能源,我們重工集團也在做氫能源的開發使用,我們這塊也在做相應的一些,風怎么把氫能源,怎么儲氫,用氫,以及和風能發電怎么結合起來,這是第一個,這是能源的發展。
再一個從技術創新來講,海裝也在做一些技術創新,比如說我們現有的關于葉片的控制,角度,結構、形式,我發電機的形式,輸配電的電壓,以前所謂的是低壓,我可能定制壓,我上網的電能做很多的優化,以及我們控制策略,也在做一些創新,我們控制策略創新,怎么降低載荷,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存在。
再一個通過這么多年的運行,對各種參數進行優化,優化就是說把傳輸的優化,可能算出來我可能發電量,假設損失了0.5%,但是我整個投資收益會降低可能是3%,4%,整個雖然發電量和投資收益的平衡,從技術經濟的角度來分析我們產品開發技術的應該。
李俊峰:高進你們下一步風電的創新是圍繞什么樣的考慮?
高進:GE我們有全球研發中心,GE我們有各個業務,有發動機還有火電,燃氣的技術在里面,所以我們有分享的全球研發中心,所以我們會看除了看風電我們自己行業的技術以外,我們也會看行業以外的技術,我舉兩個例子跟大家做分享。
首先GE從航空發動機,在3D打印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在航空發動機可靠性要求那么高的產品上,我們實現了很多關鍵部件的3D打印,目前根據我們自己內部的探索,發現在風機上實際上是相應的技術,也是有很大的應用空間的。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能兩個方面,目前我們看到都是有機會的,相信在未來相應的這些技術在風電上的應用應該能夠和大家去見面,這是一個。
另外一個,風機的陸續的進步已經開始停止了,馬上就面向跨越的進步。2007年到2009年我印象很深刻,那時候我們都在談2.5兆瓦,1.5到2.5,2.5是比較新,2019年2.5還是一個主力,實際上GE在前年的時候就發布了我們5兆瓦平臺的風機,實際上是很大的進步。這個5兆瓦這個風機是平臺化設計,不是給自己打廣告,我相信業內都是朝著這個方向走,這個實際上解決了很大的問題,什么問題呢?其實前面風電發展,我們的下游,像張總,小趙總他們步子很快,反而我們主機商趕不上,造成一個問題,主機商的研發投入,沒法預期,大批量的投入,實際上是沒有實現整個產業的最大化,因為你技術沒有足夠的投入,那項目上必然很難應用到最成熟,或者說相應的技術。
那后續,采用平臺化的技術,這個設計有很多的好處,首先你正常的話,我們不應該從5兆瓦馬上到10兆瓦,8兆瓦,這是陸上風電,至少我個人認為不應該片面追求大型化,同時在這個平臺之上,因為它已經是平臺化,比如說后續的葉片技術,在我們GE的研究來看有很大的優化空間,我們自從收購了阿爾目(音)之后,我們內部做了很多的研究,發現有很多的工作在我們未來幾年內會有很大的進步。你既然實現了平臺化,比如說我們葉片實現了經濟性的插接方式,你經濟性的插接方式,比如說你是兩端,把末端變成更輕更長的,實際上是很簡單的物理變化,就可以把你的發電量提升幾個點,還是比較可觀的。我覺得在這些方面還是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去做的。
李俊峰:提這個問題,因為我們這些科研專家,還有主管部門也好,認為風電沒什么事可干,其實風電可干的事非常多。為什么讓高進說這個?說3D打印在航空發動機做了,航空發動機安全性比我們要求更高,他都可以做到3D打印,風機為什么不能?在五年前我見到伊妹兒(音),他說了一句話:當智慧遇到了機器。就是智慧怎么做智慧裝備,通過什么做這個東西?這個值得我們好多的企業學習,網上好多詆毀GE的,說GE走下坡路,他可能沒有那么多年那么輝煌了,但是它有很多設備值得我們搞裝備制造去學習,看得更遠一些,包括風電之外的東西,除了風電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更遠一些,從技術進步看得更遠一些,從研發投入上做的更多一些。
所以兩位,一個是陳棋,一個是高總,你們在研發布局上有哪些呢?
陳棋:技術創新我這么理解,前面也講了國內風電裝機開發技術在某些方面在國際上比較前面,我們裝機標準,采用國際標準,是否使用我們國內風廠?是我們需要研究的,是什么意思?整機設計標準的研究是我們整機廠下一步關注和討論的問題,如果我們按照國際標準來設計我們風機,有可能是保守的,這是我們關注的研發方向。
另外最主要我們搞風電整機的研發創新始終還是圍繞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的指標考量,只有在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我們的產品和技術創新才是落地的。所以我們在20年內或者在全生命周期內我們產品的可靠性,在這方面的技術研究,對我們中國風電整機廠來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首先從整機的設計安全和可靠性,其次到各大系統和零部件的可靠性,這方面的技術創新是可以持續性,一直做下去的。
另外在運營質量方面,我們在20年內的全生命周期還有一塊就是在五年,10年,15年,20年的運維上,在這方面可以實現很多的智能化,大數據方面的手段,怎么樣來少人值守,或者是無人值守。舉個例子,幾年前給我們的業主提供的項目的合同或者是解決方案在質保期內我們主機廠可能要有三個或者五個人來進行常年日常的維護和保養,但是現在整的可靠性,至少我們運達來講,以前我們講MTBF,三年前五年前5000多小時,現在2000小時也有很多,所以對我們人員上面有很大的整合空間。產品提升上面,我們產品的質量,運營人員的數量方方面面都是作為我們下一步可能做的工作,總的來講就是圍繞全生命周期,怎么來做好技術研發工作,圍繞風電度電成本的下降做出它的貢獻,也是我們搞整機技術創新、研究人員下一步要做的很重要的工作,這是我的理解。
李俊峰:高總的創新,我多問一下,不叫難題,我覺得2004年我到株洲所去談發展風電的時候,就是瞎聊天,當時株洲所的老總就問我,我們發展風電有優勢嗎?我說你發展風電最有優勢,你電力機制,反過來就是發電機,你點擊拖著車往前跑,你下坡的時候就是往回送電,你變流器,制動器都有,什么你都有,什么你都是全的。我為什么說這個東西呢?中州所對中國的鐵路做了很大的貢獻,我們知道高鐵是一個好東西,除了高鐵還有一個很大的貢獻就是貨運,我們知道46億噸煤要運出來,每年46億噸煤,基本上大部分鐵路要運46億噸,他們解決了好多技術難題。下一步你叫考慮讓株洲所也好,南北車也好,中車也好,為風電多做一點貢獻,你們在風電創新上多做一點事情,你們解決了好多難題。高鐵跑起來了,350公里,高的可以跑到500公里,只是大家不想那么冒險,重載過去是5000噸,現在1萬噸,15000,好多技術進步的東西都可以用在風電上,希望中車你們多做一點事情。
高首聰:今天我才高清楚為什么我調到風電,因為之前我是搞重載貨運的,像您說的有很多相通之處,我做重載貨運做了16年,畢竟都是高端制造業的,都是機電一體化的,一個是發電,一個是用電,它的管理理念是類似的。
回答您的問題,中車本身是做裝備,做這種基礎研發,做這種裝備制造業,做這種研發能力還是比較強的,我們整個光株洲所就有一萬九千人,我們有6000多的工程技術人員,這在研究所里面規模算是比較大的。
從風機本身來講,研發投入還是比較大,尤其這幾年我們加大了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包括新機型,一些新技術。在新技術的一些開發方面,主要包括也是圍繞了剛才陳棋總講的一些方向是類似,怎么圍繞降低度電成本,包括我們的控制上面怎么降載,怎么降低我們各個部件的重量,怎么從材料上面做一些替代,或者從國產化上面,在國內尋找更便宜的供應鏈在這上面做技術研發的工作
第二個方面,中車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風電產業鏈在中車內部是比較完整的產業鏈,中車除了做整機,也做葉片,還做變流器,變流器是我們的老本行,做齒輪箱,包括發電機,各個部件,我們內部都可以實現供應,然后可以做很多技術協同的研發的工作,我們這兩年推出超級雙匯,是整機和變流器的協同從控制體積上面怎么做優化,提升我們的發電量,這是在供應鏈這個體系協同創新方面我們做的一個重要的方向。
第三個方向,我們圍繞怎么去全生命周期的智能運維,我們做了很多叫數據挖掘,智能化的一些工作,其實這個跟軌道交通是有相通之處的,軌道交通大家可能不太了解,那一塊智能的監控,智能運維,它的壽命的預測和估計已經做的相對比較成熟,其實從我們接觸到的一部分,對可靠性和壽命預測這一塊的工作已經做的比較先進了,所以我們也是吸收了我們在高鐵領域的,在這塊的一些工作的成果,包括數字化的一些系統,包括一些數據模型的一些搭建,有很多數據挖掘的數據模型是不是通用的,軌道交通可以用,風電行業也可以用,所以我們就把那一套的體系平移到我們風電產業里加速我們對智能化這一塊的進程。
第四個方面,我們一直講未來可能是面臨高質量的服務,就意味著我們對質量的要求更高,對可靠性的要求更高,對穩定性的要求更高,我們也是把高鐵領域的質量和可靠性管控的體系它的一些要求移植到我們風電的領域,包括我們對這種供應鏈的一些要求,一些可靠性的要求,包括我們可靠性實驗的體系,可以跟風電領域共用,實現我們產業能夠持續可靠。
李俊峰:刁難了一下高總,確實對中車也好,對株洲所來說寄予厚望,還要跳出軌道交通看電力系統。我們現在要面臨很大的挑戰,前天我們在上海有一個重要的會上討論人工智能的東西,這個時代進步了,這個時代進入人工智能時代,進入大數據,智能的時代,我們能源不能落后,過去是能源推著能源進步,現在是時代帶著能源進步。去年我講過瓦特發明蒸汽機改變了世界,愛迪生發明電改變世界,但是現在不是現在往數字化,大數據轉型,現在能源落后了。能源的數字化,智能,類似像株洲所這樣的機構,讓能源系統智能化。
能源系統實際上是數字化,這個沒有什么好說,是智能化的,能源不能落后時代,這是我們搞風電的人要認真思索這么一個問題,除了滿足我常規電力需要還要跟上時代數字化、智能化,這是時代的要求。我們還剩下三分鐘的時間,我們每個人一句話送給我們風電的未來,從張總開始。
張曉朝:風電的未來,前途肯定是光明的,但是道路可能還是曲折一些。
Imtiaz Mahtab:感謝,我覺得風能的發展道路是會面臨很大的風,我們要面臨的這些多風的道路上,不僅僅會涉及到風機的價格,同時還會涉及到其他技術的發展,因此我們需要加倍的投資,多倍的投資,才能夠使得我們的行業不斷擴展規模,不斷有各種組合的投資。
何利志:我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比如說供冷,供熱,再加上我們環境的要求,我想風電的明天也好,后天也好,永遠都是美好的。
高進:感謝各位領導和我們客戶的厚愛,通用電氣今年的訂單實現大幅增長,通用電氣可再生能源集團也珍重承諾在2020年我們服務共同的目標,實現碳中和。在中國我們建了第二家工廠,在河南,我們將服務好我們的客戶,同時繼續帶動我們的供應鏈,或者加大供應鏈,以及整機裝備的出口。謝謝。
陳棋:我想我們每個人,每個風電人,要常懷感恩之心,攜手共進,把我們國家風電事業發展好,建設好。
高首聰:風電產業的未來還是光明的,從中車的角度來講還是堅守我們企業文化要正心正道,善為善成。堅持我們制造業的本質,一起推進我們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
李俊峰:謝謝各位,今天一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大家分享很多好的想法,好的思路,雖然我的問題刁難大家,但是大家都回答很棒,我們期待后面有更好的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