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補貼時代 生物質發電如何才能安身立命 |
來源:中國節能產業網 時間:2018/9/27 10:13:51 用手機瀏覽 |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多位專家和企業代表在2018全國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創新與發展高峰論壇上如此表達了生物質發電的長期痛點。
兼具發電、供暖、環保、民生等優勢于一身的農林生物質燃料本該大有可為,卻難以避免地面臨自身定位模糊、技術設備落后、綜合效益不明顯、環保費用高企、熱電聯產比例小等諸多問題。
即便如此,仍有眾多企業為之投身,拋去環保意義和民生工程的內涵,農林生物質發電到底掙不掙錢?在面臨可再生能源補貼退坡的大趨勢下,如何才能安身立命?
雖65%企業盈利,但不是賺大錢的買賣
作為農林業大國,我國農林生物質能資源十分豐富,具有規模化開發利用的良好條件。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30個。▍^、市)投產了747個生物質發電項目,并網裝機容量為1476.2萬千瓦(不含自備電廠),年發電量794.5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1.2%。
“依靠國家補貼的生物質發電,不是能賺大錢賺快錢的買賣。”農林生物質行業代表性人物、黑龍江慶翔集團的總經理王國茂對無所不能記者(ID:caixinenergy)坦言。
據悉,農林生物質行業當中有65%企業是盈利的。其中,過千萬元盈利的并不多,大部分都是盈利兩三百萬元,還有五六十萬元。虧損企業占比15%、達到盈利平衡點的約有20%。
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的產業鏈較短,上游為資源行業和設備行業,下游為電網行業。由于優先上網政策,使得現階段其下游銷售不存在問題,影響行業發展的關鍵即是上游的原料采購管理和發電設備影響的能源轉化效率。
這兩點也是決定農林生物質發電企業營收的關鍵。生物質發電收入主要來自三方面:發電上網費、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增值稅即征即退。
作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國家在生物質發電的上網電價上給予扶持,認定生物質發電可以優先上網,上網費普遍高于當地煤電標桿電價,比如0.75元/度電里面,就包括了0.4元/度左右的標桿電價和0.35元/度上下的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雖然標桿電價各省各地不同,但與可再生能源補貼基本可以對半。
王國茂認為,這對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來說是比較大的優惠和扶持了。
在華電科工新能源生物質事業部技術經理崔發生看來,在目前補貼模式下,許多企業還是盈利的。2016年以前,由于行業發展不成熟、技術設備較為落后、燃料收存儲鏈條不明晰,導致生物質企業虧損嚴重。
這也道出了農林生物質發電成本高企不能承受之重——原料成本過高。行業普遍表示,原料成本在整個生物質發電成本中占比高達70%。
從支出上來講,農林生物質發電支出:原料成本、折舊、三費。從收購、壓縮、去水、運輸、存儲到最終進入鍋爐燃燒,原料付出的成本往往較高,且大部分都是付現成本。與風電、光伏重在前期成本投入不同,農林生物質發電主要開銷在運行成本,要先墊錢支付燃料費用。
中國環保宿遷公司副總經理高偉對記者說:“目前,生物質發電的環保成本特別高。生物質發電排放標準都是參照煤電,沒有出臺符合生物質發展實際需要的環保標準!
崔發生也表達了同感,目前煤電有超低排放脫硫脫硝補貼,而生物質的一切補貼都算在了0.75元/度里面。生物質發電本來就沒有煤電機組大,對于成本承擔能力較弱,再加上缺乏針對性的超低排放補貼,生物質企業負擔很重。
現金流、建設周期成引資關鍵
“以前,生物質企業只要拿到資源,就能找到平臺融資。但是隨著資金收緊、金融去杠桿,對一個企業來講,不光要拿到項目,還有原始的資金積累。生物質行業對資本金的要求相對較高,資本金比例在30%以上,才可能吸引到投資者!睆V州瑞迪融資租賃總經理王強表示。
他補充稱,資本方評估一個項目,特別看重資產的建設周期和現金流。比如瑞迪一般能接受5年的周期:2年還息、3年還本,而一些大企業和平臺最高可接受7年。
現金流則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的。影響現金流最大的因素是國家補貼周期長、存在拖欠。標桿電價由當地電網企業按月或者按季跟企業結算,可再生能源補貼則先要由國家財政部先跟電網企業結算,然后電網企業再跟發電企業結算,結算及支付的時間周期比較長。
王國茂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般生物質電站是3萬機組,需要投資3億元。按補貼電價0.35元/度算,1臺機組年上網電量是2億度,這就意味著一年不給補貼,就差7000萬元。3年才能拿到補貼的話,就是2億多元,再加上前期投資3億元,就是一座電廠前期投入至少5億元。
不過王強也強調,融資平臺做項目,一般不會把補貼考慮進去。由于補貼是“或有因素”,無論是發電補貼,還是財政補貼,都不能把它算在現金流里。“目前,我們的項目多以供熱為主,不是純發電的。從資本方的角度,不鼓勵發展純發電項目,因為其現金流難以計算。而一些聯產項目則是我們的投資重點,與供熱企業簽了協議,就能保證下游銷售,現金流也能計算出來,經濟實現可持續!
對于選擇生物質項目投資,王強表示,這是由于相比其他可再生能源,生物質的應用領域很多,還有諸多技術突破,可以有多重聯產的商業模式。之前的項目多為融資平臺自己投,現在也會找些資金方,并發起能源基金或信托,以實現多渠道融資。
去補貼時代,國企+民企?上市?
生物質發電在2006年迎來發展元年。國家發改委發布《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認定對生物質發電每度電補貼0.25元。加上當時原料比較豐富,很多企業積極投身。
最早一批進入的是國企,比如中節能、國能、大唐。大部分企業一年能賺千萬元以上。隨后進入了“國退民進”時期,國企央企開始拋售旗下生物質發電項目。接管的民企則逐漸做得風生水起。
但好景不長,2012年前后,生物質發電企業集體出現盈利虧損,行業進入震蕩調整階段。如今,生物質發電行業雖然走出了“陣痛”,但仍然面對諸多不確定性。
事實上,2006年行業只聚焦在電價補貼上,卻忽略了另一項規定:發電項目的自投產之日起,15年內享受電價補貼,運行滿15年后取消補貼。這把降價的劍始終懸在企業的頭頂上。
而近期531光伏新政更是給生物質行業敲響了警鐘,可再生能源補貼退坡已是大勢所趨。
崔發生表示,沒有可再生能源補貼,生物質發電企業將舉步維艱。目前生物質電價為0.75元/度,而企業發電成本在0.5元/度至0.6元/度之間,利潤成本不算高。隨著對環保要求的提升,成本將繼續攀升,可再生能源補貼退坡對于企業來說將是毀滅性的。
王國茂認為,在這種背景下,行業整合勢在必行,未來三五年,行業利潤將大幅縮水,虧損面將加大,會進入新一輪洗牌整合,整合的結果是集團化模式運作,即國企+民企的混合制模式。國企的資金實力、技術能力、管理規范化,加上民企的高效、敢打敢拼的作風,將是最佳組合。
此外,整合上市能否成為生物質發電企業另一種發展方向?行業普遍不看好!
王國茂表示:“生物質發電盈利能力很弱,靠政府補貼吃飯。你靠政府補貼吃飯的,你還上市?上市需要你造血能力,給股民帶來回報,你帶來了什么?已經上市的就既成事實了,但未來秸稈發電這塊上市很難。除非建成產業園,有了規模和盈利能力,兩三年內上市還是有機會的!
在崔發生看來,上市對央企、民企的意義都不大。上市主要就是為了融資、擴大規模。無論規模多大,首先要考盈利。在可再生能源補貼退坡、環保壓力的背景下,盈利模式都不能保證,上不上市意義不大。
王強也認為,生物質發電企業上市難度很大。特別是很多民營企業,內部管理都很不規范,都處于起步階段,盲目上市將暴露更多危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