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石油、中國石化齊發2016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中國石油創上市以來最差開局,而中國石化凈利潤卻增長兩倍有余,這背后是中國石油化工行業長期以來積累的產業結構不合理,遭遇國際油價長期低位徘徊而出現的困境。兩家公司一季度業績分化明顯,中國石油一季度凈利潤虧損137.86億元,這是公司自2000年在香港上市以來首次出現一季度虧損;中國石化一季度凈利潤61.85億元,同比增長267.1%。中國石油與中國石化的凈利潤都受到上游勘探及開發板塊虧損較大的影響。由于國際油氣價格低位運行,中國石油在勘探與生產業務上虧損202.68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利375.67億元;中國石化在勘探及開發板塊上也虧損了125.3億元。不過,得益于中下游煉油與化工等板塊走好的影響,中下游板塊業務占比較大的中國石化總體凈利潤大幅上升,煉油板塊同比扭虧為盈,實現經營收益134.4億元,化工板塊實現經營收益45.8億元,同比增加49.3%。其實,中國石油中下游板塊的業績也并不差,煉油與化工板塊實現經營利潤146.51億元,同比扭虧增利197.16億元。
從國際市場看,最近一個階段石油價格是有所回升的。但是,從大的趨勢看,油價從100多美元一桶,跌至30多美元一桶,雖然近期回升到40多美元,依然還是在低谷。所以,石油與天然氣資源開發承受的巨大成本壓力,可以想象。本來,我國就是油氣資源較為貧乏的國家,從國家戰略而言,油價下跌、進口成本降低,對中國能源是件大好事;但從個別企業來說,油氣開發出現巨額虧損,又難以接受。在發達國家,國際油價大幅下跌,關閉油氣田、甚至出現石油公司倒閉,也都是很正常的市場反應。既然采油不如買油,何必非要賠本賺吆喝呢?弄到最后,還要設定40美元“紅線”,變相讓消費者替石油公司買單,更無道理。如果出現石油價格持續下跌或持續低位,真不如關了油田,讓地下資源先儲備起來。中國外匯儲備不少,低價買油于國于民都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