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能源信息  中國節能產業網 >> 能源信息 >> 油氣煤炭 >> 正文
生物質能在中國:在偏見中前行
來源:中國能源網 時間:2016-3-2 14:13:05 用手機瀏覽

  國內現狀:被偏見誤傷的生物質能

  過去兩周,全國發現的秸稈焚燒火點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7%。

  既減少碳排放,又減排PM2.5,生物質能利用在國內理應前途光明。但日前在上海舉行的一場國際生物質能會議上傳出消息,雖然還剩兩個多月,但“十二五”規劃為生物質能設定的目標看似已難以完成。種種制約因素中,首先應該破除的或許就是偏見。

  形勢頗為耐人尋味:近期,隨著農村的大量秸稈被點燃,華北等地持續被霧霾籠罩,為此,環境保護部本周發文表示,今秋“我國秸稈焚燒污染防控形勢嚴峻”。過去兩周,借助衛星,全國發現的秸稈焚燒火點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7%,山東更是驟增2.6倍。

  是什么阻礙生物質能利用?

  秸稈是典型的生物質資源,如能有效利用,比如發電,應該能顯著降低農民露天焚燒的動機。然而,目前秸稈利用卻深受各種制約,引人注目的是一項歧視性政策——根據北京市出臺的規定,除氣化利用外,生物質燃料都被劃入高污染范疇。由于北京在國內大氣污染治理中的突出地位,該政策在全國形成了廣泛的示范效應。

  國家發展改革委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任東明在會上表示,生物質能發展遭遇的一大挑戰是,國內出臺的一系列空氣污染治理方案中,都未將生物質成型燃料明確為清潔燃料。特別是北京的做法,嚴重阻礙了生物質能的利用。

  北京的做法一出臺就在全國引起巨大爭議,許多專家認為,生物質燃料的排放完全可以達到甚至優于清潔的天然氣鍋爐,即使有污染,也是不合理使用所致,完全可以通過監管鍋爐解決,沒必要給燃料扣帽子。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生物質能專委會主任袁振宏有些無奈地告訴記者,這項規定已經觸發訴訟,但目前仍沒有松動。

  秸稈要面對官方歧視,燃料乙醇則遭遇民間偏見。會上,有聽眾提問時說起一次親身經歷:國慶期間,他從上海自駕到外省,當地加油站只提供摻入10%生物乙醇的汽油。加油工發現是外地牌照的車,開口就是“乙醇汽油對發動機不好”,“不信你上網查”,隨后反復建議他買一瓶燃油添加劑。這個表述,嚴重動搖了他對乙醇汽油的信心。

  面對這個問題,包括袁振宏、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所長吳創之等在內的專家都認為,社會上對乙醇汽油普遍抱有的偏見,被加油工用來推銷。實際上,使用乙醇汽油的發動機,不僅排放清潔、磨損少,動力表現也不遜色。

  生物質能理應扮演核心角色

  在我國,生物質能收獲的關注和認同遠不及風能、太陽能。去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消費量超過4.4億噸標準煤,生物質能占比不到1/10。但在歐洲,情況完全不同。據歐盟委員會下屬能源與交通研究所所長吉奧瓦尼˙桑蒂透露,在歐洲,生物質能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分支,比重高達60%。他強調說,年底將舉行的巴黎氣候大會預計將就碳減排達成歷史性協議,生物質能將扮演核心角色,因為無論是風電還是光伏,都受制于自然,無法穩定供能。加拿大卑詩大學教授杰克˙薩德勒補充說,對航空工業來說,生物燃油幾乎是唯一的低碳解決方案。

  昨天,任東明對“十二五”期間的生物質能利用作了簡要評述,數據顯示,許多類目差距甚大,比如:生物成型燃料的消費量約是規劃的70%,液體生物燃料只有規劃的一半。他說,在“十三五”目標建議中,生物質能要比“十二五”翻一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更要加大力度。

  破除偏見發展:生物質能——最具潛力的可再生能源

  近幾年,國內大力推動生物質能源的發展,持續加大對生物質發電、生物質設備、生物質燃料基地建設、生物質供熱項目、生物質垃圾處理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就能源當量而言,生物質能已成為我國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根據中國工程院《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國含太陽能的清潔能源開采資源量為21.48億噸標準煤,其中生物質能占54.5%,是水電的兩倍和風電的3.5倍。且在新能源中,生物質能是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并能轉化為固態、液態、氣態燃料。可以說看,生物質能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可再生能源。

  生物質能尤其在大氣治理、廢棄物治理這方面有獨特的作用。我國農業污染已全面超過工業污染,接近上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農業污染的最重指標。尤其是養殖業畜禽糞便及秸稈露地燃燒對水體與大氣的污染最為嚴重,而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生物質能的開發實現有機污染物的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

  從全球看來,生物質多聯產發電、生物天然氣的技術、裝備和商業化的運作模式已經成熟,產業規模正在快速擴展。但在我國,生物質能獲得的關注和認同遠不及風能、太陽能。而歐洲的生物質能是其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分支,比重高達60%。

  生物質能也遭受了一些質疑,認為經濟的不環保、環保的不經濟。生物質能與傳統能源相比,具有分布分散、密度低、成分復雜、生產的周期性等劣勢,增加了生物質能開發的難度,難與常規化石能源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最新發布的報告稱,自2003年以來生物質能源已吸引超過1260億美元的投資,如此巨額的投資,目前卻看似越來越“雞肋”——要么影響糧食供應,要么完全沒有經濟競爭力。

  然而,任何一個新產品、新技術在發展初期成本一定是較高的,這與技術水平、市場占有率和認知度有關;茉吹某墒炖檬墙⒃200多年科研積累基礎之上的,而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發展時間不足20年。我們需要給新生事物一些“寬容”和成長的空間。

  由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的世界大勢中,中國在生物質能的起跑線上已經落后。綜合全球生物質發展及國內能源需求的增長、低碳清潔發展、可再生和對化石能源多途徑的替代等因素,考慮到資源的循環利用、減排環保,促進農村經濟和中小城鎮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等問題,中國都應該比任何國家更加重視發展生物質能源。

  第一,生物質原料供應需要多元化發展。要走出“與民爭糧、與糧爭地”的困境,利用非糧原料生產生物燃料。發展生物質能最具爭議的是影響食物供應。歐洲提出,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要站交通運輸能源使用量的10%,但這些燃料必須是基于廢棄物或者其他不涉及糧食生產的作物制備而成的更加先進的產物。當前,在全世界范圍內,第二代生物質燃料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的發展已漸入佳境,這也對生物質原料供應的多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收集體系。生物質能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難以集中利用,回收和運輸的成本極高。我國生物質原料數量雖然巨大,但來源較為分散,與西方農場化耕作模式有較大差別,需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收集體系。

  生物質燃料的原料主要是農林業廢棄物,存在著季節性強、收集運輸困難的問題。收集生物質能要打“游擊戰”,可以給農民發放機具,以便同時完成糧食收割和秸稈回收兩道作業。在農村,生物質能源可以采用就近收集、就近使用、輻射周邊的分散模式。

  第三,發展生物質能的目的之一是改善生態環境,切不可適得其反。目前在北京郊區,生物質能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很少得到有效利用。我國每年燒秸稈1.5億噸,部分地區重霧霾問題,原因之一就是燃燒秸稈。工程副產品的再利用(回收)不能得到及時解決,不僅影響到生物質能項目的持續運營,而且還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

  第四,要將走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道路。由于我國生物質能源起步較晚,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市場主體只是一些實力較弱的中小民營企業,這些企業在技術、裝備、能效和盈利等方面整體上水平不高,生物質能源項目的投融資渠道也比較單一。應立足我國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的需求,發揮循環經濟產業鏈,培育生物質燃氣戰略新興產業,形成一批以自主知識產權武裝起來的生物質能源生產加工企業,以產業化促進規;涌焐镔|能源的商業化進程。

  第五,堅持自主開發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的路線。我國生物質能源技術科研機構分散,專業人才匱乏,并且技術研究、推廣以科研力量較為薄弱的中小型企業為主,在一些簡單技術改造、組裝上能力尚可,一旦涉及重大技術攻關則顯得力量不足。結合我國目前發展情況,應重點培育氣化合成生物燃油、糖平臺轉化生物油品,以及生物天然氣三項產業化技術與裝備的系統集成。

  最后,健全配套服務體系,加強后期管理。這一點也是經常被忽視的。目前,一些生物質能項目運營配套服務體系普遍缺失或流于形式,地方政府把過多精力放在項目申請與建設上,而對后續的運行管理重視不夠,投入精力較少。生物質燃料的排放本來完全可以達到甚至優于清潔的天然氣鍋爐,但因為不合理使用及鍋爐配套監管不到位,燃料本身受到牽連,影響行業聲譽。三分建,七分管。生物質能項目的運行好壞與后期管理維護水平密切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打破新能源“雞肋”窘境 生物質發電鐵肩擔重任
亞洲可再生能源計劃 生物質市場前景
利用率僅有5% 生物質能需高度重視!
能源局密集調研 推動能源項目發展
秸稈顆粒機在農村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吉林省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
生物質能“遇冷” 千億藍海待啟
廣西首家理昂生物質能源發電廠投產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企業并購
網絡借貸
節能咨詢
節能認證
人才招聘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5 CIHINA-ESI.COM
湘ICP備1201188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