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旗下的賽迪智庫發布了一份名為《2016年中國光伏產業發展形勢展望》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雖然面臨局部地區限電、補貼拖欠、上網標桿電價下調等問題,但政府將通過提升可再生能源附加、優化電站指標規模發放等破解瓶頸,而產品價格的持續下降也將抵消電價下調和限電帶來的影響,預計2016年我國光伏裝機將達20吉瓦以上。
產能利用率有效提高
報告顯示,到2015年底,我國光伏累計裝機超過43吉瓦,超越德國成為全球光伏累計裝機量最大的國家。
2015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組件產量約為60吉瓦,同比增長15.4%,我國太陽能組件產量約為43吉瓦,同比增幅達到20.8%,前10家組件企業平均毛利率超15%。
多家企業開始在海外設廠,生產布局全球化趨勢明顯。2015年上半年,組件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8.9%,凈利潤同比增長9.7%,平均凈利潤率同比增長6.5%;我國光伏企業產能利用率已經得到有效提高,但受組件價格小幅回落影響,企業贏利能力仍然不強。
報告顯示,2015年,在內外部環境的共同推動下,我國光伏企業加大工藝技術研發力度,生產工藝水平不斷進步。骨干企業多晶硅生產能耗繼續下降,綜合成本已降至9萬元/噸,行業平均綜合電耗已降至100千瓦時/千克,硅烷法流化床法等產業化進程加快;單晶及多晶電池技術持續改進,產業化效率分別達到19.5%和18.3%,鈍化發射極背面接觸(PERC)、異質結(HIT)、背電極、高倍聚光等技術路線加快發展;光伏組件封裝及抗光致衰減技術不斷改進,領先企業組件生產成本降至2.8元/瓦,光伏發電系統投資成本降至8元/瓦以下,度電成本降至0.6~0.9元/千瓦時。
規范光伏發電企業稅收標準
由于當前光伏行業仍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補貼拖欠、稅賦負擔重等問題,報告提出了“應創新金融扶持手段,設立投資基金,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加強統籌協調,保障發電全額收購”等多項建議。
報告建議,應多渠道向公眾宣傳關于光伏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媒體和金融機構等,應加深外界對光伏產業發展階段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的認識和了解,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融資產品,扶優扶強。報告指出,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市場化運作。鼓勵和吸引五大發電集團、電網公司、光伏企業、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參與基金出資,以基金投入方式支持光伏企業發展,推動兼并重組,規范企業運作,加快形成良性自我發展能力。
同時,妥善化解國外貿易壁壘,鼓勵企業抱團到國外成本洼地或市場潛力大的國家或地區投資建廠,優化產能全球布局。盡快解決光伏補貼資金發放問題,盡快提高可再生能源附加征收標準,解決補貼資金缺口問題,光伏補貼即由電網公司代為墊付,年度終了再由財政等部門與電網公司進行審核、核算等,確保補貼資金及時發放。完善光伏補貼政策,促進技術進步,對效率低于一定標準的組件不給補貼或少給補貼。
報告建議,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應在國家層面出臺明確的光伏發電企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規范地方光伏發電企業土地使用稅收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