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能源信息  中國節能產業網 >> 能源信息 >> 油氣煤炭 >> 正文
天然氣時代 創新液化石油氣運營模式
來源:中國能源報 時間:2015-12-10 15:09:42 用手機瀏覽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正在巴黎布爾歇召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發展中國家、當前碳排放最大國、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中國備受矚目。

    在近日公布的“十三五”規劃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首次被列為十大目標之一,納入國家戰略。天然氣以其清潔、環保的突出優點,成為構建“綠色中國”宏偉目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根據發改委要求,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將要達到1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天然氣需求旺盛,消費量高速增長,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能源消費結構不斷改善。但同時也要看到,盡管天然氣產量實現年均12%的高速增長,國內的天然氣供應仍顯不足。自2007年開始,中國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進口量迅速提升。有限的供給規模,以及從煤炭轉向天然氣的高額成本等不利條件的存在,也進一步增加了發改委“10%目標”的實現難度。

    作為城鎮燃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一個能源品種,液化石油氣(LPG)將與天然氣形成有效補充。因此,探索創新液化石油氣運營新模式也成為燃氣行業當下一個重要課題。

    消費量增長速度大于天然氣

    液化石油氣具有熱值高、無煙塵、無炭渣、操作使用方便等優點,已作為廣為人知的綠色清潔能源,進入普通百姓家庭。作為城鎮燃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一個能源品種,液化石油氣需求也在持續攀升。盡管伴隨油價下跌,煉廠LPG產量及原油加工量提升持續增漲,但由于煉廠自用量的增加及化工領域需求增長,在傳統燃燒需求基本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凈進口需求自2013年開始逆轉大增。

    從近兩年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的行業消費增長對比來看,兩者燃氣消費量的絕對值均在增長,但液化石油氣表觀需求的增長速度明顯大于天然氣。2014年,天然氣消費量增長9%,液化石油氣消費量躍升15%。而從今年來看,受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油價大幅度下跌、國內天然氣的價格相對偏高等因素的影響,天然氣消費增速明顯放緩,預計2015年天然氣消費量增幅僅3%。在同樣的發展環境下,預計液化石油氣的消費量增幅卻高達18%以上。

    探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近期天然氣價格變化給液化石油氣帶來了新的替代機會。當前,南方很多地區液化石油氣對液化天然氣(LNG)的經濟性優勢已保持較長時間,不少原天然氣工業用戶轉向使用LPG燃料;另一方面,LPG熱值經濟性與使用便捷程度較天然氣更高。從遠期看,全球的原油產量未見減產趨勢,原油價格將長期低落,熱值率較高的LPG商品價格很有可能因此長期處于低位運行。未來,LPG的經濟性優勢可能持續影響燃氣行業。

    與天然氣相互影響依存

    首先,管道天然氣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液化石油氣的消費格局。局部范圍內,液化石油氣與天然氣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關系。由于天然氣管道建設進一步推進,大城市LPG終端需求持續減少,如廣州等城市原先LPG主要消費城區的需求已出現大幅下降。

    但在多山、管道施工難度大的云南、貴州等省,以及人口密度較低的山區、農村、鄉鎮地區,對LPG的需求卻有明顯增加,使得LPG傳統燃料需求在總體上適度平穩。

    以南京為例:2000年,主城區以液化石油氣消費為主,當時南京百江液化氣有限公司約有41萬用戶,5萬噸銷售量,同期管道燃氣用戶約20多萬戶。到2015年,管道用戶迅猛增至100多萬戶,液化石油氣用戶雖減至20多萬戶,但銷售量不但沒有減半,反而還有略有增加。原因在于:其一,以民用為主的用戶結構已經轉變為以工商用戶為主,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其二,原先多家LPG公司的無章經營局面通過十幾年的市場化競爭,逐漸轉變為以南京百江為主的五家公司(日后可能通過并購集中為三家)的有序經營,市場集中度提高;其三,南京百江公司積極布局,向主城外的鄉鎮拓展周邊市場。

    其次,天然氣的發展間接促成了液化石油氣產業鏈重組。顯然,山區農村地區的需求增長是未來LPG表觀需求的重要支撐。由于液化石油氣市場已開始從城市向山區、鄉鎮集聚,貿易布局需要重新調整,LPG貿易和終端縱向一體化已是大勢趨所趨。同時,LPG資源也已開始流向能夠產生更大附加值的應用領域,不僅限于作為烹飪等家用燃料,也作汽車燃料、生物醫藥、農業養殖等深加工使用。

    第三,液化石油氣和天然氣兩個行業發展趨勢正呈現出不同方向。今年5月,國務院批轉發改委《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中研究提出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在全產業鏈各環節放寬準入。9月發布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促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11月,國家發改委宣布自11月20日起降低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并進一步提高天然氣價格市場化程度。

    隨著新一輪油氣體制改革序幕的拉開,上中下游產權放寬準入、管網分離、價格逐步市場化、互聯網+等新趨勢都使管道天然氣行業逐步打破采購供應壟斷、政府定價、客戶鎖定的體制禁錮,從壟斷走向開放,從集中走向多元。

    而在液化石油氣行業,則通過近年的市場優勝劣汰與行業整合,從一開始的門檻低、投入小、惡性競爭,到兼并重組、清理整頓,集中度逐漸提高,呈現出從無序到有序,從混亂到規范,逐步走向集約化、品牌化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天然氣與液化石油氣并非簡單競爭、此消彼長,而是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協同關系。從長遠看,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會長期共存,并作為兩大主要支柱燃料互補發展。

    企業積極探索運營新模式

    鑒于液化石油氣當前發展現狀,到農村去,積極開拓山區、農村等城鄉集散地,成為LPG市場拓展的必然趨勢;合作是LPG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模式創新的具體體現。

    氣連萬家,創新不止。作為國內具有領導地位的燃氣營運商,中國燃氣集團(以下簡稱“中燃”)提前布局液化石油氣行業,積極嘗試合作與創新。

    首先,公司積極實踐終端與貿易之間的緊密合作。通過組建LPG事業部,中燃集團目前已成為中國最大綜合性液化石油氣運營服務商,產業布局進口、碼頭、貿易、倉儲、物流、充裝、配送、零售全產業鏈,產品服務應用于民用、商用、工業多個領域。

    目前,中燃已擁有600多萬用戶,8個液化石油氣碼頭;擁有4個大型石化產品倉儲物流基地,30萬立方米儲量的儲存設施,以及亞洲最大的液化石油氣常溫儲存罐群;1支海上運輸船隊,530輛槽車;98個液化石油氣分銷項目,還有超過1000個零售門店,終端業務市場覆蓋華東、華南、華中、西南區域10省。

    終端與貿易的有效結合,充分體現了上下游合作的優勢互補:加強上游采購優勢,保障終端資源穩定,降低縱向一體化運營風險,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其次,公司持續加強與上游資源商的戰略合作。國產氣采購方面,積極推動與中石化、中石油等上游重要氣源生產商的氣源合作。在北方,與中石油就合作形式、實施步驟、實施辦法等方面進行了多輪會談,在雙方共識基礎上形成 LPG業務合作方案和分步實施辦法;在南方,重點推動和加強與中石化的氣源合作。

    在進口氣方面,力爭在外部資源采購上實現突破,加強與股東方之一的英國富地集團合作,力爭實現FOB直采,進一步優化進口氣采購結構,合理控制采購風險與成本。

    第三,堅持通過創新繁榮,規范LPG市場。中燃集團正積極通過實踐全面統一“中燃百江”品牌形象來加強品牌營銷;通過95007 服務號全覆蓋、中燃慧生活APP訂氣系統、銷售系統等電商服務來全面提升服務質量;利用物聯網優勢,積極發展槽車采購與物流業務;輔以新技術的開發與引進,對LPG鋼瓶的運轉流通進行監管控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分布式能源等創新能源服務,通過冷熱電三聯供等方式實現能源的階梯利用,綜合利用效率。

    第四,嘗試液化石油氣與天然氣同步發展。2015年中燃集團提出“4G跨氣源”合作戰略,力爭實現管道天然氣、液化石油氣、液化天然氣、壓縮天然氣的聯動跨越式發展。利用全國區域管理中心的優勢,依托中燃擁有的300多個城市燃氣項目,充分發揮LPG熱值經濟性高、靈活機動等優勢,重點發展LPG項目,相互交叉進行業務發展,抓住機遇,開發市場,進而達到氣化城市、氣化鄉鎮的目的。

    中國液化石油氣市場巨大,截至目前全國已有3200萬噸體量。隨著新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及對環保的更高要求,未來市場還將保持穩定增長。正是具有這種對于市場的前瞻性把握,中燃集團勇于進行觀念突破,不斷涌現自我改革、創新的想法和做法,應時順勢創造出一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管理架構和體制機制。依托股權結構、融資能力、品牌、產品結構與市場布局、經營機制和管理手段的優勢,中燃集團將緊抓市場機遇,發展天然氣業務和液化石油氣業務,力爭在2022年實現LPG銷售量800萬噸的宏偉目標。

    市場大有作為,期待“液”有所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頁巖氣銷售受阻致中石化限產 兩桶油壓縮目標產量
中石油開啟天然氣冬季保供模式
中國天然氣價格未來或下降50%
發改委:10月成品油消費量增0.8% 天然氣消費量增4%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2020年天然氣消費占比應達10%左右
我國首座深水大氣田已穩定供氣36億立方米
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將200億方天然氣惠及南疆
天然氣調價政策有望10月底發布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企業并購
網絡借貸
節能咨詢
節能認證
人才招聘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5 CIHINA-ESI.COM
湘ICP備1201188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