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劍川縣以生態環境保護為統領,充分發揮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了生態建設長遠發展。
加強森林資源、飲用水源保護工程。累計投入5223萬元實施“森林劍川”建設,先后完成退耕還林和新造人工林6.91萬畝、陡坡地生態治理1.5萬畝、人工造林2萬畝,全縣有效森林面積達262.74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006年的68.32%提高到了77.84%。積極探索城鄉飲水安全和水源地保護管理工作新路子,明確全縣城鄉飲用水安全和飲用水源的保護工作目標、組織領導和具體措施。監測結果表明,該縣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全縣8個鄉鎮93個村委會的飲用水源地水質良好。
抓實地質災害防治及節能減排工程。認真開展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通過退耕還林、整地造林和疏林補密等有效措施,大力開展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治理工作,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8877公頃。開展關停落后產能工作,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關閉小煤窯2對、有色金屬冶煉廠1家、選廠5家,淘汰煉鐵高爐1個,新建5個風電場,為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節能減排工作中,加快傳統工業改造步伐,打造節能、環保的工業體系。投資350萬元,完成拉法基瑞安(劍川)水泥有限公司日產2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煙氣脫硝工程,每年削減氮氧化物1218噸;投資4185萬元,建成4.5兆瓦水泥余熱發電生產線,已累計發電2528.25萬度,有效降低了水泥粉塵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投資4496.44萬元,建成日處理污水0.5萬噸(遠期1萬噸)的縣城污水處理廠;投資3621.35萬元建成了日處理55噸的縣城垃圾處理場及滲濾液處置設施,已累計處理城鄉垃圾5.85萬噸。
加快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資源發展工作。先后爭取了兩個國家“小水電代燃料”項目,對山區農村生活灶和烤煙房進行節能改造,全面禁止烤煙使用薪柴,年均減少林木砍伐近10萬立方米。累計投資5000萬元,建成沼氣池9151口、改造節柴灶34089眼、安裝太陽能2172戶,群眾節能觀念得到有效轉變。全縣風電已并網發電1.3億度,總產值7930萬元。
加大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穩步推進生態鄉鎮創建,全縣8個鄉鎮中已有7個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生態文明鄉鎮”,72個村被大理州環保局命名為州級生態村。同時,依托沙溪古鎮中瑞合作平臺,于2011年8月與瑞士方簽署《氣候變化與對抗合作諒解備忘錄》,啟動實施農村國際低碳社區建設項目。深入開展以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清潔家園為重點的農村“三清潔”環境衛生大整治活動,投資3000萬元對劍湖流域12個村落和8個傳統村落的環境進行了綜合整治,努力打造劍湖周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范片區和突出文化旅游特色的8個美麗鄉村示范村。
|